★★ 評論台灣 ★★★ 本網站 世界排名 No.1 : 2020~23, 2017~19, 2016, 2015, 2014, 2013, 2010~12 ★ Top since 1998 ★ |
|
![]() ![]() |
English HOME Press about the site personal exhibition author |
★
◆ 1. |
看見台灣 |
◆ TIME, 2023-9-28: 如果中国軍方對賴清德大選勝利作出反應 ── 北京和華盛頓可能發現正在應對一場雙方都不想但又無法避免的危機 ◆ Bloomberg, 2023-9-27: 希拉蕊·柯林頓:中国入侵台灣的時間表已被“推遲” ◆ Economist, 2023-9-26: 台灣選民將被要求決定台灣是否應該繼續與美國結盟,加強對可能入侵的威懾,還是應該與中国建立關係。五分之一的選民中立於各黨派,但他們可能是決定性的團體 ◆ The Daily Caller, 2023-9-24: Hudson Institute亞太安全主席表示解放軍從未像現在這樣部署過更全面、更致命的能力。專家解釋說,早在 1996 年或 1997 年左右,中共就意識到華盛頓打算維持台灣半自治的現狀,所以一直在為可能與美國開戰做準備 ◆ 19FortyFive, 2023-9-21: 華盛頓必須擴大美中經濟脫鉤──無論短期內有多痛苦,美國應該堅持北京尊重美中早在 1979 年就同意的「一國兩制」(當然是英文版本),使中共為唯一的官方政權,但保護了台灣的主權 ◆ Bloomberg, 2023-9-21: 蔡英文和賴清德不會接受《92共識》,並暗示,如果大選獲勝,兩岸對話的凍結將繼續下去 ☉ full text: 全文
美國國會關於軍事防務之報告 |
(1)
戰略優勢: 包括地理和氣候。 (2) 戰略挑戰(劣勢): 軍政關係緊張。該群島的能源、食品、水、網路和其他關鍵基礎設施系統很容易受到外部干擾。民防準備不足,軍方在招募、訓練和留任人員遇到困難。尚不清楚人民願意或有能力承受經濟、安全和生命方面的代價。 |
◆ 英國 Reuters, 2023-9-23 | 針對台灣之戰,台灣的傳統軍事計畫是利用其背對大陸、多山的東海岸,特別是兩大空軍基地,作為重組和保存其部隊之用 ,但共軍越來越到東海岸耀武揚威、展示其遠距戰力 |
◆ 美國 New York. Times, 2023-9-18 | 共軍在台灣東海岸空域和海域加強軍力表明,中国有意主宰這片對台灣防禦至關重要的海域 |
|
◆ Reuters, 2023-9-20: 五角大廈官員稱對台灣的封鎖可能失敗
◆ New York Post, 2023-9-19:
五角大廈稱,入侵台灣將面臨艱苦的戰鬥、「絕非易事」◆ New York Times, 2023-9-18:
共機擾台數量創紀錄,這不意味戰爭迫在眉睫。中国也在測試和削弱台灣的警覺,試圖削弱台軍裝備和人員,並提醒政客和選民其軍力。台專家表示,這似乎因為台灣一直尋求與美國加強軍事和經貿合作 ◆
Washington Post, 2023-9-18:
三年來最大規模的單日入侵,緊張局勢升級,中国
想說的一件事是,如果他們願意,他們可以隨時封鎖台灣,台灣專家表示 ◆ Modern War Institute at West point, 2023-9-14:許多專家錯誤地預測,入侵對於中国已經萎縮的經濟來說代價太大,但可以合理地預期,當威懾失敗了,台北將很快落入中共的控制,台灣需組織抵抗運動,這包括地下組織、武裝游擊隊、影子政府、流亡政府等等,抵抗運動或可能迫使中共撤軍
◆ Financial Times, 2023-9-15:
民調顯示,民眾對美國的保證信心不穩,反對黨派候選人敦促美國澄清保台承諾,但一些美國官員可能對戰略明確的要求感到憤怒;
預計執政黨將失去立法院多數席位,從而使反對黨能夠阻止增加國防預算
◆
美國Bloomberg
(2023-9-14):
台灣戰爭風險很低,但並非為零;
Stanford Univ.學者表示:
柯文哲是張外卡,與賴清德或侯友宜相比,美國對他會做什麼更難以確定
◆ National Review, 2023-9-13:
台灣擔憂Musk與中共的重要關係,並迴避是否尋求
Starlink以應對中国攻擊的問題
◆
美國VOA
(2023-9-14):
台灣已要求退役女軍人自願加入預備役部隊
☉ full
text:
全文
北京經濟危機 news.yahoo.com/china-economic-woes-could-raise-220300203.html Michael Martina businessinsider.com/joe-biden-china-unlikely-invade-taiwan-economy-property-crisis-g20-2023-9 Huileng Tan |
◆Reuters 2023-9-12 : 美國眾議院委員會主席(the Republican chair of a U.S. congressional committee on China)表示,中国經濟困境可能增加台灣風險 |
◆Washington Examiner, Insider, 2023-9-11: 拜登表示,中国現在不太可能入侵台灣,因為北京正忙於應付自己的經濟危機 |
◆
Bloomberg, 2023-9-12:
美國議員文件顯示,台灣國防部警告,中共可能會在習近平主席的第三個任期(即2027年)期間“推動解決台灣問題的進程”
◆
Military, 2023-9-13:
兩黨中,有 37%
到 22% 的美國人認為我們應該軍事保護台灣
◆
Taipei Times, 2023-9-11:
Ian
Easton:
美國防務專家的共識就是台灣應該更認真地對待敵人攻擊的威脅;
台灣
-
不那麼安全,也不那麼弱,
但
台灣需要更多的努力(以及很大程度的好運氣)才能毫髮無傷地進入下一個十年(unscathed)
◆
Foreign
Policy, 2023-9-8:
威懾正在失敗。美國致力於維護和平,但在制止戰爭方面做得還不夠
◆
L.A. Times,
2023-9-7:
民進黨執政八年,與北京爭議的關係引發了戰爭的恐懼,選民在工資停滯、高房價和進口CovID疫苗的
複雜問題等表達了不滿
◆
Japan
Times,
2023-9-7:
台灣的“矽盾”是一個幻想與錯誤,
對共產黨來說,台灣首先是情感問題,它源於對美日歷史錯誤進行報復的根深蒂固願望。
中共尚未行動因為(1) 戰力缺乏信心(2)
仍希望“和平統一”
◆
VOA News,
2023-9-6: American Portrait稱
66.5%的台灣受訪者支持美國軍售。Global
Views Monthly民調: 43.1%認為軍售將加劇台海緊張局勢
◆
Foreign
Policy, 2023-9-5:中国可以利用主場優勢和先進戰力贏得台灣戰爭。華盛頓當前的軍事威懾戰略
── 在印太集結足夠戰力,讓中国相信攻擊將會失敗,長遠來看不切實際
。美國需要不同的戰略 ── 讓中国認為衝突會曠日持久且代價高昂
◆ 美國The
Hill, 2023-9-5
:台北從核能轉向可再生能源,98%電力依賴進口化石燃料,但沒有大幅擴大儲存LNG能力,共軍未來的封鎖或轟炸將利用台灣對液化天然氣的依賴,其脆弱性,為北京實現統一鋪平了道路
◆ 美國Radio
Free Asia, 2023-9-4
:
習近平的入侵時間可能是五到十年內 ── 在他可能退休之前,去年《紐約時報》報導,
入侵最早可能發生在2025 年,很少有專家認為可能,但並非超出了合理範圍
◆ The
Statesman,
2023-9-4 :
FMF軍援決定在中美建立外交關係
50 週年之際做出,突顯了台灣問題的複雜性和敏感性,美國願意調整政策以應對當代挑戰、並試圖對兩岸維持微妙的平衡 ◆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2023-8-29 :
台灣公佈創紀錄的國防預算,但仍然遠遠低於應有的投資。諷刺的是,國防預算出現五年來最小的增長,而此時支出本應加速,以應對日益增長的危險威脅。中国的官方國防預算幾乎是台灣的
12 倍。台灣需要更多的反坦克和防空導彈,快速
mining,無人機和無人水下航行器,並擺脫舊武器平台......
◆ CNN, 2023-9-1:
在入侵威脅日益增加的情況下,台灣的外交政策 ──
尤其是與中国的關係 ──
已成為總統大選的核心問題,此外還有經濟和不斷上漲的生活成本等重要議題
◆ 英國
Reuters, 2023-8-31:
總統大選結果將為台北與北京之間動盪的(
tumultuous)關係定下基調
☉ full
text:
全文
|
◆ 美國 為台灣而戰 ? |
♣
美國民主黨 ──
美國
National Review (2023-7-15):
美國財政部長Yellen表示,"拜登如果
連任,他可能寧願不為台灣而戰" ♣ 美國共和黨 ── 美國 Washington Examiner (2023-9-6): 川普暗示他不會下令對中国攻台進行軍事干預。 美國 Politico (2023-8-15): 三位民調最高的共和黨總統參選人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不想讓美國承諾保衛其他國家,所指的就是烏克蘭和台灣。 美國 Washington Post (2022-3-9), Politico (2021-3-15): 川普曾向參議員暗示因相距遙遠很可能不會出兵援台,"If they invade, there isn’t a f---ing thing we can do about it." |
◆ 台海戰爭前的跡象 |
♦
美國Radio Free Asia, 2023-9-4
: 戰爭將有可靠的跡象
/ 現代戰爭消耗大量關鍵彈藥,尤其是用於高強度海、空和兩棲作戰的精確制導彈藥。因此,中国應該已經開始激增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的生產;用於遠程海灘轟炸的防空、空對空和大型火箭;和許多其他項目,至少在D-day登陸前一年;
商業圖像已經確定了中国新的軍事設施和武器,包括似乎是不斷擴大的洲際彈道導彈核武的新發射井場(new
silo fields)
ref. to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l Peace , 2022-10-3。 ♦ 英國 Economist, 2023-7-27: 中国會確保大宗商品,即能源(天然氣、石油: 戰爭的最佳指標之一)、食品和金屬(稀土金屬出口管制)都有充足的供應、減少中国對美元的依賴、加強資本管制 、凍結所有外國在中国的資金,此外,衛星圖像、信號情報和人力資源資訊都能協助預測戰爭的來臨 economist.com/china/2023/07/27/could-economic-indicators-signal-chinas-intent-to-go-to-war
♦
美國
National Interest
, 2022-11-21: 如果北京決定戰爭,跡象是導彈、關鍵彈藥的產量激增,
採行明顯措施使其經濟、軍事和關鍵行業免受干擾制裁,並讓民眾做好心理準備等 |
◆ 台灣人對美國軍售意見分歧 VOA News (Voice of America), 2023-9-6 |
♦
台灣很少有自主權決定購買什麼武器,相反,交付往往似乎是美國代為“決定”的。 ♦ 一些台灣民眾對最新公告的時機和動機表示懷疑。軍售應該更加謹慎地進行,而不是公開宣布。
♦
66.5%的受訪者支持美國對台軍售。 |
為什麼大多數台灣人不擔心戰爭? |
♣
美國
Chicago Tribune, AP, VOA News,
2023-9-2:
許多人表示,他們被這個大得多的鄰國充滿活力的經濟及其共同的語言和文化所吸引。其他人只是對自家後院的威脅感到麻木。
♣
美國 NBC,
2022-8-10:
許多居民表示,他們「已經習慣了」...美國專家:
台灣人民需要更嚴肅認真地對待這件事,...他們並沒有完全理解他們所處的環境... |
◆ FoxNews, 2023-9-1 | 訪台後表示離出兵的最後期限只有幾年了,但若台灣總統選舉結果讓習感到不安,或若中国經濟崩潰而需要一個外部問題來分散民眾的注意力,中共可能會更快行動 |
|
美擬援台八千萬美元軍備 使用通常援助主權國家的「外國軍事融資」(FMF)管道 |
|
美 國 | 中 国 |
♣ 美國CNN (2023-8-30): 有史以來美對台的首次FMF轉移
♣
美國Bloomberg
(2023-8-31):
FMF軍事融資機制涵蓋了國際組織和國家(
cover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s well as nations)
|
♣ 美國The Hill (2023-9-1): 中 国“強烈譴責”美國對台灣軍 援 ♣ 中国GT (2023-8-31): 無論是七月拜登利用總統當局特別授權(" presidential authority"),抑或以FMF軍援,華盛頓都在迫不及待地將對烏克蘭軍 援的模式套用到台灣。不少美國媒體報導“這可能會激怒中国”,美國仍故意挑釁中国。 |
◆ 英國 BBC, 2023-8-29 : 大多數台灣人不認為他們的政府應該為與北京日益緊張的關係負責 ◆ Reuters, 2023-8-29: 台灣警告稱,隨著解放軍新的軍事活動(共機越過敏感的中線),緊張局勢將“急劇升溫” ◆ 英國 Economist, 2023-8-29: 如果反對派聯合起來,賴清德的總統之路可能遇到嚴重的麻煩。然而,幾乎沒有跡象表明這種情況可能發生 ◆ Reuters, 2023-8-25: 台灣報告解放軍重新進行軍事活動,共機飛進“Response”區,北京方面沒有發表聲明軍演是否已結束 (GT, 2023-8-27:美國批准向台灣出售5億美元軍售後, 解放軍無預警舉行大規模環島聯合軍演) ◆ Atlantic Council, 2023-8-23: 與台北人交談,有時讓我想起戰爭前的烏克蘭;許多烏克蘭人不願相信全面入侵的可能性,基輔也淡化了美國的情報警告。如果中国入侵,最重要的部分應該由台灣人來完成,我們不能比他們更台灣人 。☉ full text: 全文
|
評論國是,
評論台灣
(排名No.1 on Bing,
Yahoo, etc) ♣
click
!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2023-8-29 兩岸軍力比較 |
||
中国 | 台灣 | |
active duty forces 現役軍人 | 2,035,000 | 170,000 |
artillery 火砲 | 9,800 | 1,200 |
principle surface combatants 艦 | 139 | 57 |
fighter jets 戰機 | 1900 | 300 |
bombers and attack aircraft 轟炸機, 攻擊機 | 450 | 0 |
submarines 潛艇 | 71 | 2 |
PS: 除了數量上的實力外,解放軍還擁有核動力潛艇、第五代戰鬥機以及台軍所缺乏的其他尖端戰力 cfr.org/blog/taiwan-announced-record-defense-budget-it-enough-deter-china |
台灣總統大選 |
|
◆ 英國 BBC, 2023-8-29 | 約40%的選民是執政的民進黨的堅定支持者。這意味著執政黨可能會被擊敗。但反對派要想有機會就必須團結,目前郭台銘參選可能進一步分裂反對派,選票將分為三派。 |
◆ 英國 Economist, 2023-8-29 | 反對派的勝利不會結束緊張局勢,但可能會通過安撫中国來緩解緊張局勢。民進黨的勝利可能會產生相反的效果。 |
◆ 美國 US News, 2023-8-29 | 郭台銘的參選可能會促使國民黨和柯的民眾黨建立伙伴關係 |
◆ 美國 Washington Post, 2023-8-28 | 台灣選民可以火上加油或 以水澆濕日益緊張的局勢,端視總統大選結果是維護台灣政治獨立的執政黨還是與中国建立更密切關係作為唯一可行道路的反對黨 |
◆ 英國 Reuters, 2023-8-28 | 非民進黨一方的分裂, 意味著賴清德在一月大選肯定獲勝 |
◆ 美國 Wall Street Journal, 2023-8-25 | 2016年以來台北以犧牲北京為代價與華盛頓建立了更緊密的關係,共機幾乎每天都在台灣周圍飛行。分析人士表示,鑑於政治波動,到一月大選時,賴清德的領先優勢可能被削弱 |
◆ 美國 AP, The Hill, 2023-8-28 | 郭台銘參選,“這是他政治權力的展示"。他一直認為自己可以團結反對派,儘管這不太可能。郭批評民進黨“使台灣陷入戰爭的風險” |
美國 Radio Free Asia, 2023-8-29 最近多項民調顯示 |
||
|
賴清德 | 在野 |
四腳督 | 37%至43 % | 50%~ 64% (柯文哲27%至28%、侯友宜14%至22%、郭台銘9%至14%) |
◆ TIME,
2023-8-21:
中国因政治緊張局勢而以害蟲為由停止進口台灣芒果,北京舉行海空軍演,以“嚴厲警告”“台獨勢力”、對賴清德過境美國表示憤怒,並譴責他在《彭博》採訪時有關台灣地位的言論
◆ New
York Times (2023-8-19):
中国宣布海空演習以回應賴清德訪美,但此次似乎較為溫和,因在台灣周圍進行大規模的威脅性軍事行動可能有利賴的總統大選
◆ 英國Reuters
(2023-8-19):
台大教授表示,
鑑於北京變得越來越強硬,下屆總統任期內的灰色地帶衝突和經濟脅迫很可能強度加大
☉ full
text:
全文
美國國會
CRS Report, 2023-8-24
Taiwan: Defense and Military Issues
|
♣
歷史、政治和官僚因素使台灣軍民關係緊張,該島的能源、食品、水、互聯網和其他關鍵基礎設施系統很容易受到干擾,民防準備不足,台灣軍方在招募、留任和訓練兵員遇到困難。尚不清楚台灣人民在戰時有意願或有能力承受經濟、福祉、安全和生命犧牲的代價 ♣ 解放軍有些巡邏距離台灣本島僅24海浬,無人軍機在台灣附近和繞台飛行、在金門領空飛行。解放軍離台灣越來越近的常態化可掩飾攻擊、大大縮短台灣的反應時間。北京還在加大“灰色地帶”壓力,正在削弱台灣的軍事優勢和戰備能力 ♣ 美國戰略明確或戰略模糊意見分歧 ♣ 許多觀察家認為,台灣軍隊的裝備不足以擊敗中国,對及時交付國防物資的障礙表示擔憂。 |
◆ RAND Corporation & Special Competitive Studies Project)專家兵推 |
新創科技可以擊敗中国的導彈攻擊並最有效的協防台灣:分析
破壞對手的殺傷鏈
(1) 多領域模仿無人機(Multi-Domain Drone Mimics)
/
以大量低成本、空海無人機船迷惑敵軍意識,誤導到錯誤地點、或攻擊錯誤目標 |
Breaking Defense (2023-8-22) |
◆ 賴清德返台 解放軍舉行軍演 |
|
美國 New York Times (2023-8-19) | 人們普遍認為軍演是為了報復賴清德訪美,採取威脅台灣、消耗台灣軍力的方式實施。 |
英國Reuters (2023-8-21) | 軍演“雷聲大雨點小”,中国也可以採取貿易措施懲罰台灣 |
法國AFP(2023-8-20) | 這次演習的規模是適度的 (will be moderate), 專家指“這會給台灣帶來壓力,但不會對賴清德有助 選之效” |
美國 The Diplomat (2023-8-18) | 賴清德訪美遭到冷落, 因此中国的反應較為溫和。 |
英國Reuters (2023-8-20) | 美國敦促中国停止對台軍事壓力 |
USA Today (2023-8-19), CNN (2023-8-19) ,Washington Post (2023-8-19) | 中方嚴厲警告民進黨的“新挑釁舉動”( "new provocative move"); 台灣也譴責中方的“非理性挑釁" |
◆ Bloomberg, 2023-8-15: "Taiwan's Election Is All About War" / 令人擔憂的是反對派可能無法團結起來支持一位候選人,這樣就會讓民進黨賴清德贏得大選 ◆ AFP, 2023-8-13: 中国誓言對賴清德訪美採取“堅決、有力的措施”,北京已經對蔡英文懷有敵意,而賴在獨立問題上比蔡英文更加直言不諱 ◆ New York Times, 2023-8-11: 大規模導彈攻擊或飽和攻擊可能壓垮台灣防空系統,漢光軍演包括了桃園機場,但當你使用步兵時,或多或少,一切都將結束,因為那可能意味已經失去了海空優勢 ◆ Europe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2023-8-8: 領導層內部的結構已經過時,台灣迫切需要現代化的文職監督其軍隊。 台灣也需要為封鎖做好準備 ◆ JustSecurity.org, 2023-8-7: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最近發布的報告警告,"台灣海峽的威懾力正在穩步削弱,並面臨失敗的風險,增加了中国侵略的可能性" ◆ New York Times, 2023-8-4: 中国的威脅越來越大 。 台積電董事長 不認同“矽盾"的說法,"中国不會因為半導體而入侵 或不入侵台灣" , "這實際上取決於美國和中国:他們如何維持雙方都希望的現狀?" ☉ full text: 全文
◆ 賴清德過境美國 新聞評論 |
|
美國 New York Times (2023-8-14 news brief, 2023-8-12) | 直言不諱批評北京的台灣總統候選人謹慎走在微妙的線索上, 努力拿捏尺度、妥協平衡(walks a fine line),他可能會更加沉默(more muted),預計會有所克制(Expect restraint) 。但無論多麼低調,也可能造成中国升級軍演。 nytimes.com/2023/08/12/world/asia/taiwan-us-china-lai-ching-te.html |
美國 NPR (公共廣播電台, 2023-8-12) | 台灣副總統在中国的監視下訪問美國,美國官員尖銳地將賴清德的行程稱為'過境'。 |
英國 BBC (2023-8-14) | 中国指責華盛頓以過境為幌子與台灣進行政治活動。賴先生的訪問正值美中關係的低谷,而台灣正成為最大的爆發點。bc.com/news/world-asia-china-66495368?at_medium=RSS&at_campaign=KARANGA) Derek Cai |
德國 DW (2023-8-12) | 中国給賴清德貼上標籤 「麻煩製造者」「台獨分裂主義者」 |
美國 CNN (2023-8-13) | 中国外交部稱賴清德是“徹頭徹尾的麻煩製造者”。中方對美方安排表示強烈不滿和強烈譴責”(deplores and strongly condemns)。 |
法國 AFP (2023-8-13) |
中国誓言對台灣副總統訪美作出“堅決、強有力”回應。 北京已經對蔡英文懷有敵意,因為她拒絕接受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觀點,賴在獨立問題上比台灣總統蔡英文更加直言不諱。news.yahoo.com/china-vows-forceful-response-over-035750831.html?fr=sycsrp_catchall |
美國 Wall Street Journal (2023-8-12) | 訪美讓中国面臨兩難,中国領導人在權衡應對措施時需要考慮過猶不及更多問題。msn.com/en-us/news/world/us-visit-by-taiwan-vice-president-puts-china-in-a-bind/ar-AA1fbCxI Chun Han Wong, Joyu Wang, Charles Hutzler |
美國 VOA (2023-8-11) | 華盛頓希望與中国進行更多軍事和外交接觸,並邀請王毅訪問華盛頓之際,它將努力讓賴的過境“不那麼正式” |
◆ 美國承諾保衛台灣 |
|
美國 Fox News (2023-8-22) |
共和黨總統參選人Ramaswamy指責 CNN欺騙性編輯 ──
他反駁:
(1)
我是在演講說過 "在每個台灣家庭裡放一把槍,訓練他們使用槍,這就是讓習近平三思而後行的方法。” |
Politico (2023-8-15) | 三位民調最高的共和黨總統參選人 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不想讓美國承諾保衛其他國家 ── 烏克蘭和台灣 |
◆ The WEEK (UK), 2023-8-1: RAND上周發布的報告指台灣國防預算不足且所做的一切都建立在“過時的系統”( "antiquated systems”)上。台灣領導普遍認為中国將以經濟脅迫而不是軍事行動統一台灣,但它仍堅稱入侵會“構成生存風險” ◆ L.A. Times, 2023-7-30: 中国稱美國正在把台灣變成火藥桶和彈藥庫; 台灣已購買了價值190億美元的武器,但其中大部分尚未交付台灣 ◆ Economist, 2023-7-28: 拜登認為捐贈台灣武器會阻止台海爆發戰爭,但這反而可能引發危機 ◆ Wall Street Journal, 2023-7-28: 台灣針對中国入侵加強演習以傳遞信息 ── 戰爭可能發生◆ ABC News, 2023-7-28: 日本2023 defense white paper 對台灣緊張局勢發出警告 ◆ 日本Kyodo News, 2023-7-28: 日本2023年白皮書警告北京對台灣的軍事平衡“迅速向北京傾斜” ── 而且兩岸差距看來逐年擴大... ☉ full text: 全文
◆
Pew Research, 2023-8-11:
對台灣偏好程度調查 28-48, Taiwan seen more favorably than not across 24 countries |
||
unfavorable 負面 | favorable 正面 | |
US 美國 | 30 | 65 |
UK 英國 | 25 | 60 |
Nederland 荷蘭 | 35 | 52 |
Germany 德國 | 28 | 50 |
France 法國 | 26 | 49 |
Japan 日本 | 14 | 82 |
S. Korea 南韓 | 19 | 77 |
Australia 澳洲 | 27 | 71 |
India 印度 | 43 | 37 |
希臘Greece 30-28, 匈牙利 Hungary 25-25, 西班牙 Spain 37-38, 南非 S Africa 40-23, 巴西 Brazil 34-29, 所有參與調查國家 24-country median 28-48 |
◆ Fox News, 2023-7-28 台灣戰爭即將到來 |
♦ 關鍵問題:台灣是否致力於保衛自己?多種跡象表明答案是否定的。 ♦ 最令人震驚的是,事實證明,一些台灣年輕人不願意為國家獻身; 2018年研究揭示大量台灣年輕人“對軍隊漠不關心,厭惡服役”。 ♦ 拜登現在必須展現出領導力,迫使台灣加強自我防禦。如果台北的年輕人不願意這樣做,我們的年輕男女就不應該為台灣而死。 foxnews.com/opinion/coming-china-war-over-taiwan-needs-american-leadership-before-too-late Rebekah Koffler |
# MeToo in Taiwan |
|
◆ New York Times, 2023-7-27: | 我們的社會仍然是父權制和等級制的。在儒家價值觀下,婦女服從她們的父親和兄弟,最終服從她們的丈夫。人們應該尊重並屈服於長輩和上級——簡而言之,就是當權者。... 在我們這樣的集體主義文化中,友善和維護群體和諧的重擔落在了那些權力和權威較小的人身上 nytimes.com/2023/07/27/opinion/taiwan-women-metoo.html |
◆ 英國 Reuters, 2023-7-28: | 台灣被譽為保守地區的進步堡壘,但#MeToo是一個長期被羞恥和沈默所籠罩的問題。指責受害者的傳統、文化壓力和不平等的權力關係,受害者往往保持沉默。近80%的女性和85%的男性在工作場所受到性騷擾時沒有提出投訴。reuters.com/world/asia-pacific/years-after-metoo-first-swept-world-taiwan-races-respond-2023-07-28/ Sarah Wu |
◆
BBC, 2023-7-27:
許多應徵入伍的士兵仍然嚴重缺乏訓練,其武器系統和軍事理論陳舊過時
◆
Financial Times, 2023-7-26:
對於漢光演習,
軍事學者表示:“進展非常緩慢,事實上,考慮到我們面臨的威脅,速度太慢了。”
◆
Financial Times, 2023-7-24:
人們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全面入侵,但"切香腸"步步施壓可能逐漸改變現狀,且華盛頓正在減少印太軍力的長期部署,美國僅支援烏克蘭武器,以及一些歐洲國家的支持搖擺不定,對台灣來說都不是好兆頭
◆
L.A. Times, 2023-7-26:
隨著#MeToo運動蔓延到日本、韓國甚至中國大陸,它未能在台灣紮根,儘管台灣以性別進步態度而聞名
◆
Times of
India, 2023-7-22:
台灣查明烏克蘭成功抵抗強大敵人的77頁報告,給出了明確的答案:用於偵察、監視和打擊的無人機,創造了部分制空權,但台灣目前只擁有“數百架”,中国達到數
萬架
◆
英國
BBC, 2023-7-21:
大部分#MeToo焦點仍然集中在性騷擾上,性侵犯的“大規模曝光”尚未發生。這只有在國家提供更多資源、法律和諮詢的支持才能實現。首先,政府必須延長案件的起訴時效,目前為六個月
◆
Washington Post, 2023-7-17:
台灣放棄一個中國框架,加劇戰爭風險
◆
Responsible Statecraft, 2023-7-17:
戰爭爆發時,別指望美國的盟友會參戰
◆
Lowy Institute, 2023-7-17:
蘭德公司報告稱,美國在印太只有兩個盟友
──澳洲和日本
──有望幫助美國保台,但可能只是“有限支持”,
類似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制裁。◆
National Review, 2023-7-15:
若是一場僅限於台灣的戰爭,中国軍隊將會處於優勢。Yellen表示,"拜登如果再次當選,他可能寧願不為台灣而戰" ◆
Wall Street Journal, 2023-7-15:
CSIS
模擬發現,若日澳等盟邦支持,美國可能會阻止中国接管台灣。但慶應大學教授說:"當問及冒生命危險保台,90%的日本人都會說'不'" ◆
National Interest, 2023-7-15:
隨著中美競爭的加劇和國際形勢的逐漸惡化,中國早統一台灣比晚統一更有利。再加上中国當前面臨的國內問題,北京很可能會提前對台採取行動
◆
Reuters, 2023-7-14:
美國需要加快向台灣運送武器,
台灣需要防空系統以及從陸地瞄準船艦的武器
◆
West Point, Modern War Institute, 2023-7-11:
<White Sun War: The Campaign for Taiwan>
:
台灣戰爭的勝負將取決於地面部隊。系列網絡火力、電磁攻擊和遠程精確導彈系統是獲得決定性優勢的主要手段
☉ full
text:
全文
CBS News, 2023-7-26
共和黨總統候選人
──
誰支持出兵保衛台灣
?? |
|
Donald Trump川普 | 川普欽佩習近平"聰明、才華橫溢、一切都很完美" 。 川普拒絕回答,如果得與中国交戰,美國是否應該幫助保護台灣 , 以免影響談判 (Haley批川普“幾乎完全專注於”美中貿易,“對中国威脅做得太少”) |
Nikki Haley | 沒提支援台灣,只說美國需深化與日、韓和澳的軍事關係,並與印度和菲律賓建立更牢固的關係 |
Chris Christie | 應給予台灣“自衛所需的一切”,並在台灣海峽保持強大的海軍存在。 |
Vivek Ramaswamy | 武裝台灣, “離間”中国和俄羅斯 |
Tim Scott | 拒絕透露如何回應 |
Mike Pence | 贊成向台灣提供防禦資源 |
Asa Hutchinson | 讓中国領導人“知道我們決心不讓台灣成為受害者” |
Doug Burgum | 沒提支援台灣 |
Francis Suarez | 沒提支援台灣 |
Will Hurd | 沒提支援台灣 |
news.yahoo.com/where-2024-republican-presidential-candidates-225735390.html?fr=sycsrp_catchall Caitlin Yilek |
◆ CNN, 2023-7-11: 北約秘書長總結了美國聯盟的集體擔憂,即今天在烏克蘭發生的事情明天可能會在亞洲發生(沒有點名台灣) ◆ The Guardian, 2023-7-9: 烏克蘭戰爭凸顯了平民抵禦入侵的重要性,但據認為台灣只有約200萬後備役軍人的一小部分作好了戰鬥準備; 此外,演習缺乏城市戰或現代武器裝備指導 ◆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2023-7-7: 美國對台灣晶片的依賴沒有降低兩岸爆發戰爭的可能性; 台灣半導體沒有削弱中国控制台灣的願望,也不太可能充當“矽盾” ◆ Atlantic Council, 2023-7-7: 台灣是世界上能源最不安全的經濟體之一,北京似乎越來越有能力對台灣隔離、封鎖、圍困甚至入侵。若解放軍以檢查軍事裝備為幌子攔截航運,但允許食品和一些物資通過,北京會認為世界輿論(至少部分發展中國家)可能會站在北京而非西方一邊; 若阻止所有貨物進入台灣,旨在迫使台灣投降; 若美國無法阻止,災難可能會發生 ◆ Wall Street Journal, 2023-7-5: 許多美國官員和專家表示,台灣遠未準備好作戰。台灣軍隊的專業精神和積極性尤其令人擔憂...軍事預算僅佔 GDP 2.4%,波蘭為 4%,以色列 5%。台灣職業軍人約 20%在近五年提前退伍 ── "我們當兵是為了錢 ── 不是為了打仗,也不是為了找死" ,美軍中將說: 台灣人必須百分百承諾全心全意自衛,否則美國兒女就不會在台灣灑下鮮血。 ☉ full text: 全文
高檔珠寶名牌 Bulgari 道歉 ── |
|
♣美國 CNN, 2023-7-12 | 中国社交媒體指責Bulgari 將台灣視為一個獨立國家,軒然大波中,Bulgari 道歉,但 《人民日報》質疑寶格麗為何沒有在 Twitter 和 Instagram 英文版發布聲明。 2019 年Versace曾因暗示台灣的獨立而道歉, Coach與 Givenchy 曾出現類似狀況 aol.com/bulgari-apologizes-taiwan-listing-amid-064439595.html |
台灣人、 香港人 ── 海外避難 |
|
♣英國 Financial Times, 2023-7-4 | "人們很緊張”:台灣富人因擔心 兩岸衝突而尋求海外避險;一些台灣人正在悄悄探索保護其財富的選項,並準備 後路。中產階級也談論...但房地產價格繼續攀升ft.com/content/075b4caf-fa5b-4ec0-a66a-c769612e5e65 Kathrin Hille |
♣法國Le Monde, 2023-7-5 | 許多流亡台灣的香港人曾是民主抗議者, 他們不少人很難獲得台灣Visas,因而缺乏安全感 |
RAND, Jun. 2023 (rand.org/pubs/research_reports/RRA1658-1.html) : Can Taiwan Resist a Large-Scale Military Attack by China? |
♣
台灣很容易( vulnerable)在90天內被中国擊敗
──
90天是美國調集足夠部隊進行大規模戰爭所需的最短時間 ♣ 如果沒有美國強有力的軍事干預,中国可能終將征服台灣 ♣ 抵禦能力取決於:政治領導力和社會凝聚力、軍事有效性、持久性以及盟友的軍事干預。 ♣ 最初,台灣民眾可能會團結,支持抵制侵略。然而,長遠來看,戰爭的沉重代價可能削弱民眾的支持。 |
美國The Hill, Jul. 4, 2023 (thehill.com/opinion/international/4079831-chinas-dangerous-legal-distortions/ JOSEPH BOSCO ) | |
美國總統 |
對中国、台灣之承諾&表現 |
Henry Kissinger (尼克森) |
記錄和其公開言論顯示,可能已經私下向毛澤東和周恩來保證,美國不會反對中国對台灣的野心。(would not oppose China’s ambitions toward Taiwan) |
卡特 | 尼克森和卡特將台灣拋在一邊,轉而支持與中国建立更密切的關係時, 國會見台灣邁向民主,通過了《台灣關係法》(TRA) |
雷根 | 北京試圖以第三次中美公報來限制對台軍售、消除《TRA》的影響,而華盛頓也做出了妥協。1982年雷根簽署美中對台軍售公報和對台六項保證內部備忘錄 |
克林頓 | 1996 年,北京向台海發射導彈,有力地測試了美對中承諾。華盛頓雖派出兩個航母戰鬥群,但在北京威脅形成“火海”後避開台灣海峽,局勢陷僵。 在隨後的 27 年裡,只有一艘美國航母進入台海,而中國航母則例行通過 台海 |
布希 | 口頭或援引美國國內法《TRA》來推翻三個公報的雙邊承諾,顯然激怒了北京。2004年,中国通過了國內法《反分裂國家法》 ─ 若和平統一失敗將武統。 |
拜登 | Global Times, 2022-8-5 :護送 裴洛西專機後,一夜之間雷根號航空母艦向東撤退了數百公里。(接著鎖台軍演登場) |
◆ StarNews, 2023-7-5: 台灣付錢給外國政客受到質疑 ── 包括任期還不到生菜壽命的英國前首相 ◆ Economist, 2023-6-29: 如果台海戰爭真的爆發,即使是嚴厲的制裁也起不了多大作用。計劃制裁的最佳時機是在需要制裁之前 ◆ 法國AFP, 俄羅斯Moscow Times, 2023-6-28: 台灣發現俄羅斯護衛艦在其東海岸航行,這並不尋常,俄羅斯Interfax報導這些軍艦正在執行遠程跨海任務,包括“模擬海戰 ◆ TIME, 2023-6-26: 美國需要更大膽的戰略 ── 與台灣推行雙邊安全合作計劃,包括聯合演習...。重要的是,台灣必須徹底改革 後備軍役、解決能源、水和糧食 短缺並加大國防投入、採取更多措施激勵企業業務多元化 ☉ full text: 全文
◆ csis.org. 2023-6-29 比較中国對台美二次懲罰措施 |
|
2022年8月裴洛西訪問台 | 2023 年 3,4 月蔡英文過境美國 ─ 更複雜的軍事和外交懲罰手段 |
中国取消或暫停了美中八關鍵領域對話 | 中国不恢復與美國最高層級對話、挖走了宏都拉斯、制裁the Hudson Institute、the Ronald Reagan Presidential Library、蕭美琴及家人、眾院議長麥考爾,懲罰性逮捕台灣公民 |
中国暫停進口台灣魚類和水果等 | 宣布對台灣對中貿易限制展開調查。可能實施額外的經濟制裁,或者更改或取消ECFA部分內容 |
史無前例地發射導彈飛越台灣上空、在台周邊設軍事禁區 | 解放軍無預警演習、“史無前例”關閉台灣以北領空區域、軍機創歷史新高,最重要的是航母的活動多得多向台灣東部投射力量,暗示“包圍”台灣。解放軍的行動、戰術和影響力呈現出相當大的連續性,甚至是進步性 |
csis.org/analysis/analyzing-chinas-escalation-after-taiwan-president-tsais-transit-through-united-states Bonny Lin , Brian Hart , Samantha Lu , Hannah Price , and Matthew Slade |
◆ FoxNews, 2023-6-26: 據《華爾街日報》透露,台灣 2024 年選舉是布林肯訪中時的主要討論話題,中国官員對華盛頓的選舉立場施壓 ◆ FoxNews, 2023-6-26: 民意調查顯示56%美國人支持增加在台灣附近的美軍,30%反對, 52%的美國人支持增加對台軍售,31%反對 ☉ full text: 全文
#MeToo / 台灣推動同性戀婚是人權? 抑或政治宣傳? |
|
◆ 美國 New York Times, 2023-6-25 nytimes.com/2023/06/25/world/asia/taiwan-harassment-metoo.html | 大量的性騷擾指控引發了人們對這個民主島嶼上婦女權利狀況的質疑 根深蒂固的性別歧視使女性在工作中容易受到傷害,而且這種文化很快就會指責受害者並掩蓋對有權有勢的男性的指控 |
◆ 英國 Economist, 2023-6-22 | 遭受性虐性騷的台灣女性都會說服自己“沒什麼大不了的”。 2021年的一項調查發現,82%在工作場所遭受性騷擾的女性沒有提出正式投訴。近一半吞聲忍氣的女性只“把這當作一個玩笑" economist.com/culture/2023/06/22/a-tv-drama-about-taiwanese-politics-has-sparked-a-social-reckoning |
◆ 澳洲 ABC, 2023-6-24 | 性騷擾和性侵犯在各種權力關係中普遍存在; 從文化上來說,台灣女性從小就根深蒂固地認為,不受歡迎的性關注是每天的不便。台灣女性從小就被教導要保護自己,或者嘗試容忍這種不便。Netflix 政治劇《造浪者》影響巨大,引起了台灣年輕女性的共鳴,因為台灣社會性騷擾現象盛行。 abc.net.au/news/2023-06-24/taiwan-metoo-movement-triggered-by-netflix-show-wave-makers/102505174 |
◆ NPR.org, 2023-6-22: the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報告警告中国和美國正因台灣問題“走向戰爭”。 美國應該立即採取行動 ◆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2023-6-20: 如果中国吞併台灣並部署軍事資產,例如海下監視設備、潛艇和防空部隊,它將能夠限制美軍在該地區的行動且阻撓保護亞洲盟國。 如此一來美國要在印太維持力量平衡或阻止中国爭奪地區主導地位將困難得多 ◆ Atlantic Council, 2023-6-21: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規模是俄羅斯的十倍)和世界最大貿易國,台灣危機中的制裁可能使 3 萬億美元的全球貿易面臨風險,幾乎相當於英國 2022 年的國內生產總值 ◆ Economist, 2023-6-19: 中国官員非常關注網絡輿論。談到與台灣的戰爭時,許多中国民眾甚至包括一些狂熱的民族主義者都敦促謹慎 ◆ New York Times, 2023-6-20: 習近平決定會見布林肯表明他對緊張局勢升級感到不安。 布林肯曾向中国施壓,要求其開通軍方溝通管道以避免發生危機——但遭到拒絕 ◆ New York Times, 2023-6-19: 美國國務卿自 2018 年以來首次訪問中国——希望減緩兩國關係的螺旋式下降 ◆ FoxNews, 2023-6-19: 布林肯訪華宣稱“不支持台獨”,去年,美中貿易額超過 7000 億美元,是兩國有紀錄以來的最高水平。他重申美國與中国脫鉤並停止所有貿易和投資將是“災難性的”◆ New York Post, 2023-6-19: 許多共和黨人認為Blinken言論是"不恰當的磕頭"、"示弱的危險表現" ☉ full text: 全文
◆ Bloomberg, 2023-6-16: Henry Kissinger認為,除非美國和中国互相讓步,否則可能會因台灣而開戰 ◆ Foreign Affairs, 2023-6-15: 共軍正朝著更加危險的方向發展。他們計算出台灣不敢被視為引發衝突的一方。他們也押注更具侵略性和不可預測的解放軍 會使美軍更加謹慎; 台北一直專注於現役軍人的戰力,卻忽略讓 2300 萬平民做好準備。台軍沒有足夠的彈藥,必需品、能源儲備極度脆弱 ◆ CSIS, 2023-6-15: 議員McCaul稱反對派候選人為傀儡,議員Moulton威脅要“炸毀”台積電,這些言論 真誠的關切美國利益,但削弱了美國對台海的長期影響力、破壞了台灣的民主進程,最好的策略應該是為充滿活力的民主和平轉移權力的努力而歡呼 ◆ Bloomberg, 2023-6-15: 美國就中國政策向台灣反對派候選人施壓,華盛頓希望得到保證─侯有明確的立場; 議員Michael McCaul表示, 若中国喜歡的候選人獲勝將成傀儡,反之可能導致中国“更激烈的回應”。 但如此一來可能使拜登政府 對台灣大選中立的承諾受到考驗 ◆ National Interest, 2023-6-15: 若中国在俄烏戰爭 期間攻打台灣,更可能出現泛西方聯盟對抗中国,若中国未先摧毀美國在亞洲的軍力而發動入侵,其船艦可能受到攻擊,但先發制美,尤其關島,將引發美國報復的憤怒 ☉ full text: 全文
◆ Wall Street Journal, 2023-6-21: 拜登稱習近平為獨裁者, 危及中美“解凍” |
◆
USA Today,
2023-6-21: 中国嚴厲譴責並威脅要破壞“解凍”的努力。 ◆ Reuters, 2023-6-21: 上海復旦大學專家表示這些言論不會抹殺布林肯訪華取得的成果 ◆ NY Times, 2023-6-21: 布林肯訪華被視為朝著拜登所尋求的“解凍”邁出的建設性一步,但周三北京批拜登言論是公開的政治挑釁。 |
National Interest,
2023-6-20
nationalinterest.org/feature/are-taiwanese-confident-americans-will-defend-them-206566
|
||||
overall總體 | DPP民進黨 | KMT國民黨 | TPP民眾黨 | |
not at all confident 一點也沒信心 | 26.61% | 3.23% | 55.63% | 32.12% |
not very confident 不很有信心 | 37.92 | 23.12 | 29.38 | 48.91 |
fairly 還算有信心 | 27.96 | 48.92 | 12.50 | 16.79 |
very confident 很有信心 | 7.51 | 24.73 | 2.50 | 2.19 |
台灣 #MeToo |
|
◆ 美國 CNN, 2023-6-10 | 台灣以性別平等為榮, 卻面臨著性騷擾的清算反撲 — #MeToo 的後果可能給總統大選增添更多不確定性。大多數受害者都被告知忍氣吞聲,自我犧牲的文化深深植根於台灣的政治現實,“大局”往往高於一切。只有當整個社會——包括保守的圈子願意挺身而出時——才會是真正的#MeToo 時刻 edition.cnn.com/2023/06/10/asia/taiwan-metoo-netflix-wave-makers-intl-hnk/index.html |
◆ 美國 Washington Post, 2023-6-7 | #MeToo指控導致民進黨的支持率直線下降,即將到來的艱難大選,執政黨可能輸給國民黨。台灣各地的人們提出了被大學教授、醫生、導演和棒球裁判騷擾的經歷,迄今,政府對性騷擾案件反應遲緩 msn.com/en-us/news/world/hit-netflix-show-sparks-a-wave-of-metoo-allegations-in-taiwan/ar-AA1cefPH Vic Chiang, Meaghan Tobin |
◆ 英國 The Guardian, 2023-6-8 | 遲來的 #MeToo清算暴露了仍然統治著台灣社會的根深蒂固的父權制規範。雖然這些指控在輿論法庭上有所體現,但在正式的法律程序中, 她們不太可能成功 theguardian.com/world/2023/jun/08/taiwan-ruling-party-rocked-sexual-harassment-claims-metoo AmyHawk |
◆ 美國 Wall Street Journal, 2023-6-7 | 性行為不端指控,動盪了台灣的親美執政黨 ... 性侵犯指控可能會削弱對執政黨的支持,尤其是在更關心性別問題的年輕選民中 wsj.com/articles/sexual-misconduct-allegations-roil-taiwans-u-s-friendly-ruling-party-5b0d8894 Joyu Wang Wenxin Fan |
◆ 英國 BBC, 2023-6-15 | 現在是台灣解決性別和性虐待問題的重要時刻。...但許多人對持久變革的承諾持懷疑態度。 bbc.com/news/world-asia-65875474 Frances Mao and Benny Lu |
◆ 美國 Bloomberg, 2023-6-7, 2023-6-2 | 台灣蔡英文總統二次為#MeToo性騷案道歉, 但她說: “這樣的案例無處不在...”。 |
◆ 德國 DW, 2023-6-13 | 現有機制不充分,這促使受害者在網上透露遭遇; 如果民進黨建立一個更好的機制,它可能會減少 #MeToo對民進黨在總統大選的傷害 dw.com/en/metoo-in-taiwan-exposes-a-hidden-culture-of-harassment/a-65903757 |
◆ 美國 The China Project, 2023-6-8 | 指責受害者的行為在台灣社會仍然普遍存在,70% 至 80% 的受訪者表示在工作場所遭受過性騷擾,她們選擇保持沉默。 thechinaproject.com/2023/06/08/taiwans-ruling-dpp-rocked-by-sexual-misconduct-allegations/ Jordyn Haime |
◆ 香港 SCMP, 2023-6-11 | 台大教授Tso Chen-dong: 民進黨言行不一,因為它承諾促進性平和人權,它長期關注的是 LGBTQ 平等,而不是婦女權利 scmp.com/news/china/politics/article/3223609/wave-metoo-cases-threatens-engulf-taiwans-ruling-democratic-progressive-party Lawance Chung |
◆ 美國 The Diplomat, 2023-6-14 | 如果台灣兩黨都將這個問題僅僅拿來作為政治彈藥,那麼關於改革或改變根深蒂固的結構性社會問題的討論就不可能有任何進展 thediplomat.com/2023/06/taiwan-rocked-by-wave-of-sexual-harassment-assault-allegations/ Brian Hioe |
: ◆ Sydney Morning Herald, 2023-6-7: 澳大利亞的目標“不是準備戰爭,而是預防戰爭”。我們越願意支持台灣的安全,就越不可能需要為台灣而戰 ◆ TIME, 2023-6-7: ECFR調查, 如果美國和中国因台灣發生衝突,大多數歐洲人寧願置身事外。但......只有當事件發生時,我們才能真正看到歐洲的觀念和態度是否發生了變化 ◆ CBS, USA Today, 2023-6-4: 中国否認共艦防衛台海(CNN: 兩艦幾乎碰撞)是"霸凌",反指責美國在台灣挑釁; 美國國防部長強調台海和南海是國際水域,以反擊北京的全面領土主張 ◆ CNN, 2023-6-2: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 (IISS)的亞太安全年度評估報告稱,沒有證據表明烏克蘭戰爭“改變了中国對可能攻擊台灣的時間尺度或方法”的想法 ◆ Economist, 2023-5-31: 台灣的總統候選人都在承諾和平。可悲的是,這並不完全在他們的權力範圍內; 下任總統將被夾在bubbling的超級大國攤牌的中間 ◆ Washington Post, 2023-5-31:為什麼緊張局勢如此之高?中国越來越認為美國正在廢除其“一中政策”。如果民進黨大選獲勝,美國反擊中国將獲得一個心甘情願的合作夥伴,緊張局勢可能持續下去。若國民黨獲勝,至少可以緩和緊張局勢一段時間 ☉ full text: 全文
烏克蘭 VS 台灣 激辯 | |
Elbridge Colby, “重返亞洲”的主要代言人 | John Walters, Hudson Institute CEO |
美國應集中精力於太平洋戰爭,即使放棄歐洲的利益。美國根本沒有能力建立同盟,也沒有能力同時與兩強開戰; 烏克蘭和台灣需要許多相同的武器系統,供不應求; 要到 2030 年代,國防供應鏈才會好轉; 在習對台灣行動前,美國應立即打擊中共關鍵經濟和軍事。 | “烏克蘭不會讓亞洲分心”; 美國必須與關鍵國家(包括台灣和烏克蘭)建立強大聯盟以應對侵略; 烏克蘭是地面戰,而太平洋戰爭將在海、空、太空和網絡領域展開,武器種類非常不同,艦船比坦克更重要; 國會大多數共和黨仍是烏克蘭的堅定支持者; 儘管民眾可能“厭戰”,烏克蘭勝利有助美國形成為台灣而戰的決心。 |
washingtonexaminer.com/news/inside-right-debate-ukraine-taiwan 2023-6-1 |
◆ Bloomberg, 2023-5-31: 大多數兵棋推演假設中国會先發製人地打擊美國,但中国肯定知道,珍珠港式的襲擊會取得適度的戰術收益,卻帶來災難性的戰略成本; 何況美國正在加強且分散其基地戰力 ◆ New York Times, 2023-5-30:台灣大使 蕭美琴稱烏克蘭的成功有助阻止入侵可以不受懲罰、無需成本、迅速進行的想法或誤判; 蕭女士反駁了一些共和黨人希望優先援助台灣的論點 ◆ Washington Examiner, 2023-6-1: 美國國防預算不足,向歐洲部署了太多高端軍事資產,台灣的國防開支僅佔其 GDP 的 2.4%,蕭美琴表示不擔心武器庫存尤其荒謬; Elbridge Colby 認為“如果台灣對防禦如此輕率,美國人為什麼要伸出脖子?" ◆ National Review, 2023-5-31: 英吉利海峽登船港與諾曼底海岸的距離與橫跨台灣海峽驚人地相似。兩棲入侵台灣極其複雜和危險,除非日本、澳、英國,最重要的是美國——宣布他們不會干預 ◆ IG Financial Times, 2023-5-31: 由於擔心亞洲可能發生衝突,西方公司正尋求將生產遷出台灣。但離開將使製造商付出高昂的代價 ◆ Reuters, 2023-5-27: Graham參議員說,不支持烏克蘭將向中国發出 可奪取台灣的信號 ◆ Washington Post, 2023-5-29: 選擇台灣而不是烏克蘭是一個可怕的誤導。中国是比當今俄羅斯更大的軍事威脅。北約是我們最重要的聯盟 ◆ Washington Post, 2023-5-19: 台灣總統大選的關鍵問題是中 國政策與經濟問題 ◆ New York Times, 2023-5-19:中国反對外國政客訪問台灣,即使是像Truss這樣從權位跌落的政客,台灣學者表示: 我們只是想獲得更多的國際關注和知名度◆ Independent, 2023-5-20:台灣總統在中國緊張局勢中表示,戰爭不是選項 ◆ Washington Examiner, 2023-5-20: 武器並非須優先提供給台灣, 因為台灣的國防開支仍然嚴重不足,台灣也可能選出一個缺乏足夠決心與中国作戰的政府,相比之下,烏克蘭不僅表現出逆風作戰的決心,而且有必勝的精神 ◆ Washington Post, 2023-5-18:美國能否擊敗中国對台入侵現在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儘管政府一直在談論威懾中国,但已將烏克蘭的國防明確列為優先事項◆ New York Times, 2023-5-17: 面對因北京侵略感到震驚的選民,國民黨將希望寄託在對棘手的中國問題上一張白紙的侯友宜 ◆ The Hill, 2023-5-17: 華盛頓必須摒棄其錯誤的戰略模糊政策 ◆ Washington Examiner, 2023-5-16: Lloyd Austin確認將向台灣提供重大軍事援助 ◆ Financial Times, 2023-5-15: 即使美國有更廣泛的計劃阻撓中国經濟,也可能不會成功。習近平應該明白全球政治力量來自經濟力量。中国不需要贏得一場槍戰來擴大其國際實力和影響力 ◆ Washington Post, 2023-5-12: 台灣軍事備戰很緩慢,因為對美國保護的期望、台灣人認為中国威脅並不像美國所說的那麼高、即使北京改變了現狀,生活也可能會繼續基本正常; 但軍事承諾不太可能在壓力下持久,除非符合美國的戰略和經濟利益 ◆ New York Times, 2023-5-11: 人口減少、苛刻的工作文化和大量其他的工作職位使台積電工人越來越稀缺,威脅到台灣的領先地位 ☉ full text: 全文
中美貿易戰、科技戰 |
|
英國 The Guardian, 2023-5-22 | 美國扼殺中国晶片產業的努力,被認為是阻止北京備戰的部分計劃,策略似乎正在奏效, 2023年前三個月,中国 晶片進口同比下降23%。 |
英國 The Telegraph, 2023-5-22 | 台灣緊張局勢升級,中美微晶片貿易戰升級、科技戰愈演愈烈, 中国已禁止美國Micron參與基礎設施,稱這是對半導體限制措施的報復; 但據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報導,儘管來自美國的壓力,南韓願意在Micron禁令後允許增加對中国的出口。 |
◆ Japan Times, 2023-5-11:
清華大學學者:南海、而非台灣——更可能引發美中衝突
◆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2023-5-9:
主張美國應該摧毀台灣半導體的焦土戰略適得其反,在台灣人民心中播下對美國的不信任,且即使台灣是一個貧窮的農業社會,中国
統一決心也會同樣強烈 ◆ Washington
Post,
2023-5-10:
選擇支持烏或台
已成為華盛頓主流外交政策討論。Hawley:
阻止台灣戰爭最關鍵的是亞洲的軍事平衡,台灣領導:支持烏克蘭有助於威懾,拋棄烏克蘭將向台灣人民發出信號。
Hudson Institute主席:
救火車應該先撲滅大火,
還是停在台灣等火災?
◆
Foreign Policy in Focus,
2023-5-10:
中国與俄羅斯不同,似乎不願意在民族主義的火堆上犧牲國家的經濟福祉,美國最好不要做任何鼓動中國民族主義的事
◆19FortyFive,
2023-5-10:
五角大廈評估北京將在 2027
年動手,事實上可能會在明年左右決定入侵 ◆ The
Hill,
2023-5-9:
美國國會議員警告說,台灣沒有做好抵禦軍事入侵或封鎖的準備
◆ Taiwan
News,
2023-5-9:
美國國會議員Seth Moulton提議警告中國若攻擊台灣,美國將“炸毀”台積電,台灣國防部長稱不會讓美國“炸毀台積電”
◆ 日本NHK,
2023-5-5:
美國國家情報總監表示,習近平更願意以和平方式實現台灣統一,但習也暗示可能希望訴諸武力而不用擔心美國的干預
◆ 法國le
Monde,
2023-4-30:
中国的軍演提醒人們台灣現狀是多麼脆弱。台美的密切關係激怒了北京
◆ The
Wire China,
2023-4-30: Pew民調:
美國人越來越擔心兩岸緊張局勢加劇。美國需要製定保護美國利益的精確戰略:
正確診斷台灣面臨的威脅以及美、台可用的軍事和非軍事工具
◆ Washington
Examiner, 2023-4-25: 台灣不像烏克蘭那樣認真備戰,讓這場戰爭更加艱難
◆ AP, 2023-4-22:
美國國會模擬中国入侵台灣
,將從不尋常的軍演(備有血漿供應)轉變為封鎖
,之後導彈和火箭彈落在台灣與美國基地,驚恐的盟友們袖手
◆ 英國
Reuters, 2023-4-20:
美國國會模擬中国入侵台灣,
表明必要在危機發生前全面武裝台灣 ◆ CNN, 2023-4-20:
美國政府高層抱怨台灣軍隊缺乏準備和士氣低落◆ Brookings, 2023-4-17:
2024如果賴獲勝,
預計北京可能加大對台壓力
◆
New York Times, 2023-4-18:
對中
共的恐懼讓台灣人民相互對立◆
Brookings, 2023-4-17: 台灣人民很務實 大多選擇站在中間
◆
New York Times, 2023-4-14:
中共現在確信美國要打倒它,一些美國政客實際上不再羞於暗示這一點...中國經濟崩潰而美國仍然繁榮的想法完全是天方夜譚,認為歐洲人將永遠與我們一起努力的想法也可能是天方夜譚
◆ Washington
Post, 2023-4-15: 與烏克蘭不同,如果沒有美國的直接軍事干預,台灣無法自衛
◆
The Guardian, 2023-4-14: 德國外長警告台灣海峽“恐怖”
,法國總統表示歐洲不得捲入台灣海峽引發了憤怒和恐慌
◆
New York Times, 2023-4-6:
對McCarthy蔡英文會面的報復,習近平面臨的艱難計算,
解放軍的威脅可能傷害國民黨的總統希望
◆
Washington
Examiner, 2023-4-6:
不幸的是,麥卡錫未能施壓蔡英文增加國防預算
◆
FoxNews, 2023-4-6:
如果中国入侵,台灣民眾認為美國不會提供援助 ◆
New York Times, 2023-4-5:
蔡英文走鋼絲:訪美
─
盡量不激怒中国的同時與美國靠得更近
◆
Financial Times, 2023-4-5:
趙春山說:
如果國民黨贏得總統,那將是用胡蘿蔔來完成統一,若民進黨贏,將是更多的棒子
☉ full
text:
全文
台灣總統在美會見美議長McCarthy, 北京決定回應的強烈程度 |
|
BBC, 2023-4-5 | 中国認為美國決心改變台海和平的現狀。 在McCarthy正式會晤後,拜登沒把台灣當作武器的保證不太可能起到多大作用。 bbc.com/news/world-asia-65160872 Rupert Wingfield-Hayes |
New York Times, 2023-3-29 | 台灣準備迎接中国的報復。 北京誘使宏都拉斯與台北斷交,許多人認為是先發制人的懲罰 nytimes.com/2023/03/29/world/asia/taiwan-president-us-china.html |
Bloomberg, 2023-3-29 | 蔡英文不太可能利用這個機會“突破界限”,專家說,部分原因是避免“被台灣選民指責挑釁”,學者: 蔡英文與麥卡錫的會面“把球交給了北京” news.yahoo.com/china-warns-taiwan-leader-mccarthy-031352507.html?fr=sycsrp_catchall |
Washington Post, 2023-3-29 | 宏都拉斯與台北斷交,台灣的外交前途處於更加危險的境地 washingtonpost.com/world/2023/03/29/honduras-taiwan-china-allies-relations/ |
Politico, 2023-3-30 | “台灣已經是一個政治足球,”前台灣國防部長說 ,美國對台灣的高度關注反映了“台灣是美國討價還價的籌碼"...可能導致中美再次嚴重、嚴重、嚴重的對抗 news.yahoo.com/taiwan-president-coming-america-political-224047462.html?fr=sycsrp_catchall |
Washington Post, 2023-3-29 | 美國官員表示他們不支持台灣獨立,但北京認為美國與台灣官員之間不斷加深的接觸是此類舉動的先兆。washingtonpost.com/national-security/2023/03/29/kevin-mccarthy-taiwan-tsai-ing-wen/ |
The Guardian, 2023-3-28 | 台灣被夾在中美超級大國間 ─ 馬英九“我們都是中國人”的 訊息 與 尋求華盛頓支持的蔡英文的願景截然不同 |
Newsweek, 2023-3-31 | 蔡英文訪美可以被視為美國挽回面子的方式,以避免再次出現類似裴洛西的慘敗,美國仍在為此付出全球地位的代價, “與此同時,馬英九訪華表明台海兩岸對和平解決的強烈願望。” msn.com/en-us/news/world/what-two-taiwan-trips-mean-for-fate-of-most-dangerous-us-china-issue/ar-AA19komh Tom O'Connor |
Bloomberg, 2023-3-31 | 與麥卡錫的加州會面被認為是一種讓步:應台灣政府的要求,麥卡錫決定將可能的台灣之行推遲到明年總統大選之後,轉而在美國國土上接待台灣領導人 msn.com/en-us/news/world/white-house-tries-to-keep-china-calm-while-taiwans-tsai-visits-the-us/ar-AA19il7y Jenny Leonard and Cindy Wang |
L.A. Times, 2023-3-31 | 在敏感的美國訪問中,台灣領導人強調國防和民主 msn.com/en-us/news/world/on-a-sensitive-u-s-visit-taiwan-s-leader-stresses-defense-and-democracy/ar-AA19j0p0 ELLEN KNICKMEYER, MICHAEL WEISSENSTEIN and LISA MASCARO |
◆ Bloomberg, 2023-3-31: 美國計劃“掏空”矽盾以及挑起削弱解放軍的戰爭 ─ 已經顯著的助長了台灣人對華盛頓的懷疑...因為美國包括前官員的言論提供了依據; 此時美國不應過度施壓要求台灣迅速將預備役轉變為致命的城市巷戰力 ◆ Economist, 2023-3-29: 台灣政策顧問將大選定義為“和平或戰爭”之間的選擇 , 民進黨批評“綏靖政策”,但它也擔心兩岸衝突 ◆ Economist (2023-3-28): 台灣朋友愈來愈少. 1990 年以來,至少15 國與台灣斷絕外交關係。 隨著中国的錢包越來越鼓,台灣可能希望靠老交情來維繫僅存的幾個外交夥伴 ◆ AFP (2023-3-28): 拉丁美洲一直是北京和台北之間外交鬥爭的關鍵。宏都拉斯與台灣斷交對 美國是一個打擊 ◆ Foreign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 2023-3-22:北京若入侵失敗可能被迫繼續衝突,有限的核打擊或延長對台封鎖,不幸的是,美台幾乎沒有能力打破這種封鎖 ◆ Foreign Affairs, 2023-3-21: Jessica Chen Weiss: 中国很快入侵台灣的擔憂被誇大了,似乎更多地是美國對其軍事弱點的評估所致; 西方決策者可能會無意中做出他們試圖阻止的事 ◆ USNI, 2023-3-21: 太平洋空軍司令稱,美國需要制空權和殺艦武器來保衛台灣,他認為中国不想捲入戰爭 ◆ 英國Reuters, 日本Asahi, 2023-3-15: 台灣戰時通 信脆弱,即使在和平時期也無法快速修復關鍵的海底網 路電纜,且缺乏合適的衛星備份...如果平民無法獲得訊息,恐慌就會蔓延 ◆ The Hill, 2023-3-13: 美國必須讓台灣人民確信,美國不僅會為保衛他們而戰,而且會阻止中国孤立他們 ◆ New York Times, 2023-3-12: 台灣前副總統呂秀蓮宣傳"中華聯邦",經濟共同體,就像歐盟一樣,在政治上保持獨立 ◆ Washington Post, 2023-3-11:眾議院議長“很樂意”訪問台灣。但有人忠告他去台北會捲入台灣總統選舉政治 ◆ Foreign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 2023-3-9:台灣豪豬戰略面臨著兩個挑戰:美國延遲交付武器,以及台灣繼續偏愛高成本的防禦系統, 每年超過1/4的國防預算花在艦船、潛艇、戰鬥機上,它們幾乎都將在中国導彈轟炸中被摧毀 ◆ Economist, 2023-3-9: 戰爭的可能性不再是遙不可及,與俄烏戰不同, 台灣戰爭可能涉及新一代武器 ◆ 日本 Japan Times, 2023-3-9:面對內外挑戰和即將舉行的台灣總統大選,北京軟化對台灣的言辭 ◆ CNN, 2023-3-8: 美國國家情報總監告訴國會,習近平可能會在未來幾年向台灣施壓,並試圖削弱美國的影響力 ◆ Washington Post, 2023-3-9:官員表示,馬祖互聯網頻繁中斷相當於有目的的騷擾,讓台灣擔心來自中国破壞的威脅 ◆ Economist, 2023-3-6: 台灣不願意因豪豬戰略而放棄常規防禦,因為不能保證美國會介入。台灣購買大件武器是為了公關活動,作為美國支持的證據,以提高士氣 ☉ full text: 全文
宏都拉斯(Honduras)放棄台灣 , 引發更大的地緣政治擔憂 |
|
AP, Washington Post, The Hill, 2023-3-15 thehill.com/homenews/ap/ap-international/honduras-ditching-taiwan-raises-larger-geopolitical-concerns/ | 拜登政府試圖說服該地區的國家與台灣保持一致,但毫無結果。學者: 美國政府正在“失去對”拉丁美洲的控制,美國“肯定在各個方面都在失去影響力,尤其是經濟方面,但在外交、政治和文化方面也是如此。” |
L.A. Times, 2023-3-15 | 中国花費數十億美元 宏都拉斯尋求與中国建交,台灣僅得到 13 個國家的承認 |
Bloomberg, 2023-3-15 | 蔡英文表示,鑑於台灣的民主,台灣理應得到更廣泛的認可和更大的支持。 |
◆ Reuters , 2023-3-5: 中國總理李克強承諾與台灣“和平統一”,堅決反對台獨...台灣將於 2024 年初舉行總統和議會選舉,與中国的緊張局勢可能會主導競選活動 ◆ Foreign Policy in Focus , 2023-3-2: 如果北京 2026 年後入侵,台灣可能會在幾天內屈服...台積電的智力資本,頂級科學家,無疑將乘鳳凰號航班出境 ◆ Reuters, 2023-3-2: 新任AIT 主席首要任務是與台灣國防部接觸,以緩解加強不對稱戰略的阻力,側重於地雷、防空和反艦導彈,而不是重型坦克和戰鬥機 ◆ Washington Post, 2023-2-28: 俄烏戰讓美國得以試演阻止中国攻台的政策 需要:積極的國防工業生產線,高效物流網絡,強大援助的聯盟,增加能源出口,懲罰侵略者的經濟壓力 ◆ Washington Post, ABC News, 2023-2-27: CIA局長說,習近平已指示共軍“在 2027 年之前做好準備”入侵台灣,儘管鑑於俄烏戰可能對共軍能力心存疑慮,CIA強調習尚未做出決定◆ New York Times, 2023-2-27: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現在印太爆發大規模戰爭的可能性更大。最有可能的火花是共軍入侵台灣 ☉ full text: 全文
日韓 會保衛台灣?? |
|
日本 Asahi News, 2023-5-1 | 南韓 The Diplomat, 2023-3-21 |
朝日新聞民調查顯示,80%日本人擔心日本捲入台灣戰爭。56% 表示,自衛隊的作用應僅限於為美軍提供後衛支持(rear support)。至於日本的國家安全,70%的人選擇“深化與中国的關係”,遠遠超過選擇“加強防禦戰力”的26%。 |
韓國將置身於台海戰爭之外,
韓國不希望韓中關係受損的願望非常強烈,以至於就算共軍攻擊殺死韓國領土上的美軍也並不一定會使韓國對抗中国。 韓國會將對台支持限制在低端範圍——強硬的外交聲明、象徵性的經濟制裁以及在後方補給從前方戰場返回的美軍 |
Asahi News, 2023-5-1 asahi.com/ajw/articles/14898395 | The Diplomat, 2023-3-21 thediplomat.com/2023/03/south-korea-will-stay-out-of-a-taiwan-strait-war/ |
美國民調 Pew Research org., 2023-3-2 |
|||
兩岸衝突 | 共軍入侵台灣 |
台灣宣布獨立 共軍入侵台灣 |
|
支持中国 | 8% | 7 | 10 |
支持台灣 | 45% | 49 | 40 |
中立 | 47% | 44 | 50 |
pewresearch.org/decoded/2023/03/02/testing-survey-questions-about-a-hypothetical-military-conflict-between-china-and-taiwan/ |
YouGov, 2023-3-1 |
37% 至 22% 的美國人表示,如果中国和台灣之間發生武裝衝突,“美國應該用武力幫助保護台灣”("U.S. should help protect Taiwan with military force.")。然而,很大一部分人 (41%) 表示他們對這個話題了解不夠,無法發表意見。對台海衝突多有耳聞的人(heard a lot about the conflict), 63% 的美國人, 尤其可能支持美軍進行干預 |
美國人贊成保衛台灣 ? 美國人支持出兵? 美國人贊成干預? |
|
民調 |
美國人意見 |
Redfield
& Wilton poll |
31% 的人表示他們贊成華盛頓進行干預(intervening),而 25% 的人強烈贊成在台灣發生危機時採取軍事行動(military action)。五十%受訪者認為,保衛台灣免受中国攻擊是出於「條約承諾」。 Express UK, 2023-4-14, Newsweek, 2023-4-14 express.co.uk/news/us/1758510/US-China-Taiwan-WW3-new-poll-dxus |
Fox News, 2023-4-23 |
美國人對於中国入侵台灣
意見分裂 : ♦ 我不想讓國人捲入戰爭 ♦ 我們需要幫助台灣 ♦ 溝通可能會達成妥協,但我們不會那樣做 ♦ 我們應該先照顧好自己,然後再去擔心外國 ♦ 美國需要後退,讓他們去管自己的事。 如果他們想自相殘殺,讓他們去吧。如果這影響到美國的利益,那麼我們就會介入 ♦ 美國應更加hands-on approach foxnews.com/world/americans-torn-us-respond-chinese-invasion-taiwan PS: 「幫助」、「介入」不等於派遣美軍 |
2022 YouGov-Cambridge Globalism Survey 民調 |
Newsweek, 2022-10-25:
52% 的美國成年人(51%英國人、62%澳洲人、55%日本、55%瑞典、43%德國、38%法國、51%印度)認為,應該向台灣提供幫助。 但派遣美國聯軍和提供重型武器並不很受支持,大多數西方國家─至少十分之四的國家 只支持提供台北情報或軍事顧問。 msn.com/en-us/news/world/us-public-supports-help-for-taiwan-if-china-attacks-e2-80-94poll/ar-AA13mtgy |
◆ TIME, 2023-2-23: 中 国的目標是盡快結束其對台灣戰略半導體的依賴 ── 台灣稱之為“矽盾”◆ CNN, Fox News, 2023-2-23: 《華爾街日報》報導未來幾個月將增兵100 至 200 名美軍駐台訓練,為幾十年來在台灣最大規模的部署 ◆ Washington Post, 2023-2-22: 入侵烏克蘭敲響台北的“警鐘” ,台灣對美國交付武器延誤感到沮喪,關鍵武器魚叉導彈要等到 2027 年 ◆ New York Times, 2023-2-22: 眾議員Gallagher 說,如果美國不兌現積壓的軍購訂單,就不能指望台灣建立足以威懾北京的強大防禦系統 ◆ Bloomberg, 2023-2-22: 台灣國防部長: 抵禦解放軍兩周是台軍的關鍵目標 ◆ New York Times, 2023-2-22: 台積電可能出於政治考慮被迫在美國設廠,但鳳凰城廠對台積電或台灣的收益微乎其微,理由是成本高昂 ◆ Washington Post, 2023-2-20: 美國應該在台灣問題上威懾 ── 而不是挑釁 ── 北京 ◆ Economist, 2023-2-18: 中国在某些關鍵軍事組件上仍然依賴俄羅斯,這使得中俄友誼成為中国可能不得不入侵台灣計劃的核心 (CBS: 布林肯說, 中國大陸正在考慮提供俄羅斯「致命的支援」「從彈藥到武器的一切。」) ◆ New York Times, 2023-2-15: 如何避戰? 結束戰略模糊暗示政策保證台獨,將增加而不是降低武裝衝突的可能...軍援台灣得到了相對廣泛的支持 ◆ 法國AFP, 2023-2-15: 俄烏戰最大的教訓是彈藥迅速消耗難以補給...台軍需要更好的訓練, 像烏克蘭軍一樣的戰鬥意志非常重要 ◆ 澳洲SkyNews, 2023-2-14: 願意犧牲的武裝農民使北越能與最強大的美軍匹敵並最終獲勝 ◆ CNN, 2023-2-9: 美在台公司重大業務中斷的數量幾乎翻倍,原因是局勢緊張加劇 ─ 全球總部的擔憂加劇,運輸、保險或財務成本增加,以及員工焦慮 ◆ Bloomberg, 2023-2-5: 美國仍然戰略模糊,目的是避免激怒北京,結果卻削弱了威懾,更加明確似乎是可能的,而且可以說是必要的 ◆ Maritime-executive, 2023-2-6:入侵台灣後勤挑戰嚴峻、戰爭代價巨大 ◆ USA Today, 2023-2-4: 美國認為中国是最大的戰略和經濟競爭對手。兩國在台灣、技術、人權、俄烏戰等問題發生衝突 ◆ Washington Post, 2023-2-2: 如果沒有日本,美國可能會在保衛台灣的戰鬥中處於劣勢,但日本似乎只準備反擊攻擊其領土的共軍 ◆ New York Times, 2023-2-1: 美國增加菲律賓四個基地的使用權,盟友中,菲律賓是最接近台灣的國家之一, 於對抗中国至關重要 ◆ New York Post, The Hill, 2023-1-30: 議員M. McCaul : 只要拜登表現出軟弱,就像他在阿富汗烏克蘭那樣,就很有可能看到中国,台灣和印太地區發生衝突,美國會在不到一周的時間內耗盡精確導彈和先進技術 ◆ Fortune, 2023-1-29: WSJ: 美國前海軍副部長警告可能會因台灣與中國發生戰爭。 "如果賴清德(台獨的支持者)真的贏了2024,北京可能會迅速入侵" ◆ Financial Times, 2023-1-28: 美國空軍高級將領預測將在 2025 年與中国爆發衝突 ◆ Economist, 2023-1-26: 台灣真正需要的是新戰略,靈活且隱蔽的武器。然而,在最近台灣的軍演,笨重的大武器仍扮演核心 ◆ Wall Street Journal, 2023-1-26: 拜登戰略上沒有做好準備,而且其政策正在阻礙威懾北京 ◆ Wall Street Journal, 2023-1-23: 台灣對我們的安全和繁榮(比烏克蘭)更為重要。台灣需要先進的武器(如M1 Abrams tanks)來威懾北京 ◆ New York Post, 2023-1-23: 眾議院議長麥卡錫若訪台將進一步激化北京和華盛頓本已緊張的關係,此時共和黨和民主黨都敦促拜登對中採取更強硬的立場 ◆ The Hill, 2023-1-23: 美國國防工業無力為長期衝突提供足夠的武器,如何有效地進行威懾? ◆ New York Times, 2023-1-21: 專家Glaser: 象徵的勝利可能不值得以激怒中国 為代價。另專家Dan Blumenthal: 這是一場關乎台灣存在和合法性的象徵性鬥爭 ◆ Bloomberg, 2023-1-21: CSIS兵棋推演中導彈迅速摧毀了台灣的艦艇和飛機。台灣 豪豬戰略應強調陸基防空和反艦戰力 ◆ 法國AFP, 2023-1-21: Blinken認為美中緊張局勢有所緩解,但台灣存在風險 ◆ USA Today, 2023-1-20: 美聯社專訪蕭美琴: 烏克蘭的教訓包括:儘量讓台灣後備役軍人和平民準備好 像烏克蘭人那樣做整個社會的戰鬥 ◆ CNN, 2023-1-20: 退役的義務 男說: 大部分時間都在幫洗砲車, 如果今天當砲兵打仗,我只能當炮灰了 ◆ 日本Nikkei, 2023-1-19: 美國國民兵擴大訓練台軍 ◆ Wall Street Journal, 2023-1-19: CSIS兵棋推演揭示美國仍然沒有表現出威懾戰略的緊迫感。The Heritage Foundation's 'Index of U.S. Military Strength' 警告美國海軍和空軍實力下降。台灣正在增加國防開支,但其徵兵和備戰情況卻不盡如人意 ◆ 英國Economist, 2023-1-19: 新冷戰並沒有迫使台積電脫離台灣,它正在玩一場微妙的外交遊戲,將其商業利益放在首位◆ 英國The WEEK, 2023-1-19: 中国的人口老化、CovID和陷入困境的房地產市場等——可能會促使習近平主席對台採取行動 ◆ EurAsian Times, 2023-1-18:中共第五代隱形戰鬥機 J-20 的飛行員聲稱飛越台灣未被發現 ◆ New York Post, FoxNews, 2023-1-14: 美國需要加快運輸軍火給台灣,特別是配備遠程反艦導彈的遠程轟炸機 ◆ CNN, 2023-1-9: 中共可能會對台灣採取外交孤立、灰色地帶壓力或經濟脅迫的策略,入侵的可能性極小,以免立即破壞經濟賴以生存的進出口 ◆ Washington Post, 2023-1-9: 台灣需要做好承受長期圍困的準備,大多數領導已經意識到危險,不幸的是,很多台灣民眾似乎仍然沒有意識到處境有多危險 ◆ Fox News, 2023-1-9: 美台軍事接觸仍然出奇地有限和脆弱。女性強制徵兵的討論可能是很好的下一步 ◆ TIME, 2023-1-7: 共軍無疑佔據優勢,但戰爭代價高昂可能鼓勵北京尋求非軍事之脅迫解決 ◆ 日本Asia Nikkei, 2023-1-6: 台灣徵兵來的過遲,後備役號稱200 萬只是紙上談兵,台灣很可能會孤軍奮戰數週甚至數月,以待美軍 ◆ The American SPECTATOR, 2023-1-5: 即將到來的台灣危機現在普遍被視為已成定局,2027 年可能確實是關鍵的一年,更有可能的是2030 年代初 ☉ full text: 全文
CSIS戰爭模擬暗示: 中 国入侵台灣可能失敗,但美、中、台、 日軍隊將付出巨大代價 |
|
美國CNN, 2023-1-9 | 美中軍隊都將癱瘓,台灣將遭重創摧毀(devastated),美軍慘勝,但長遠來看 比中国遭受更多痛苦 |
美國Forbes, 2023-1-9 | 雙方都有數萬人在為期兩週的密集戰爭中喪生,美國潛艇擊沉許多中艦,但造成最大破壞的是轟炸機,遠程精確制導和隱身的JASSM-ER 巡弋導彈發揮決定性的作用,轟炸港口和空軍基地、削弱後勤 |
香港SCMP, 2023-1-10 | 華盛頓可能會遭受可說是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嚴重的損失; 如果美國決定保衛台灣,它必須迅速參與直接戰鬥,因為物資無法進入台灣 |
美國The Hill, 2023-1-10 | CSIS 並未模擬核戰的場景,或者共軍封鎖台島; 慘勝的先決條件包括台灣必須堅守灘頭陣地(但也可能台北很快向中国投降)、 美軍須使用日本的基地 |
新加坡Int'l Business Times, 2023-1-10 |
中、美、日、台四支軍隊都遭受重創,美國將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從其全球霸權受到的打擊中恢復過來。台灣軍事和經濟將幾近崩潰,台軍只能在沒有電力和基本服務的島上繼續保衛著受 創的經濟 |
結論: 如果中国認為美國不願保衛台灣, 就可能冒入侵的風險。 “美國需要立即加強威懾”。CSIS敦促五角大廈不要計劃打擊中國大陸,因其可能造成核大國升級局勢的嚴重風險 (SCMP) |
◆ Business Insider, 2023-1-4: 前Federal Reserve chair: 台海戰爭是投資者最應該擔心的經濟“黑天鵝”◆ Forbes, 2023-1-2: 經濟學家曾以經濟因素否定了歐洲爆發戰爭的可能,結果錯了,尤其涉及主權時,論及統一,經濟往往讓位於地緣政治、民族自豪感、中國領導層的高度敏感 ◆ The Hill, 2023-1-3: 美國對台“戰略模糊”一天比一天危險 ◆ Axios,2023-1-3:美中台緊張局勢不會很快消失 ◆ 英國 Financial Times, 2023-1-2: 台軍的實力和複雜性仍遠遠落後於解放軍,延長義務兵役仍未解決廣泛的戰略缺陷,台需領土防禦部隊、游擊戰 ◆ 英國 The Guardian, 2023-1-1: 烏克蘭現在是頭條新聞,但一個全新的衝突世界即將爆發,台灣、朝鮮、伊朗和巴勒斯坦都是潛在的引爆點 ◆ The Hill, 2022-12-30: 美國前國防部長表示,台灣對入侵“準備不足”◆ 德國Deutsche Welle, 2022-12-30: CNAS:不僅 10 或 15 年內,而且要在 5 年內,做好威懾中国的準備 ◆ Wall street Journal, 2022-12-28: 徵兵是一個好的開始,但台北的領導人仍需更加緊迫地備戰 ◆ 英國 Reuters, 2022-12-28: 中国抨擊台灣把青年當“炮灰”的徵兵決策 ◆ New York Times, 2022-12-26: 回應拜登國防法案,中国派出創紀錄(總數以及越過中線之數)的軍機在台灣附近的領空(airspace near Taiwan)盤旋 ◆ Australian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2022-12-23: 至少就目前而言,台灣在半導體領域的主導地位可能有助於免受大陸的侵略 ◆ Modern War Institute at West Point, 2022-12-19 :台灣實施“豪豬戰略”進展緩慢,也忽視了培養游擊戰力,以叛亂方式對抗具有先進能力的大型占領軍,台灣應該向烏克蘭人學習,他們淹沒自己的村莊以阻止敵軍坦克前進,向瑞士學習如何摧毀自己的設施堅壁清野, 如毛澤東所說這是以弱對強的方式 ◆ Foreign Affairs, Jan-Feb 2023: 美國政策圈正在形成一種共識,即台灣和平可能不會持續太久 ◆ 歐盟Politico, 2022-12-20: 台灣比烏克蘭更令人恐懼,因為烏克蘭是國際公認的國家,而且中國的經濟規模是俄羅斯的 10 倍。台灣想改變北京的成本效益計算並阻止入侵,就必須大膽而迅速地加強防禦。歐洲人可以提供的直接防禦支持是微不足道的 ☉ full text: 全文
★ New York Times, 2023-1-5: 台灣蘭嶼島上的核廢料堆場。 牧師最近受訪時說,“政府欺騙了我們 “他們不在乎核廢料會殺死我們,也不在乎絕種滅絕”; 儘管政府一再承諾搬遷該地點,但垃圾場仍然存在。現在,一些居民在蘭嶼上經營客棧和飯店。對他們來說,最近的重點是旅遊業,吸引成群結隊的年輕人,來到島上乘坐渡輪或小型螺旋槳飛機,騎著租來的滑板車四處遊蕩 nytimes.com/2023/01/05/world/asia/lanyu-taiwan-nuclear-waste.html |
◆ CNN, 2022-12-17: 人口正在減少,因此台灣正在積極考慮是否恢復徵兵 ◆ National Interest, 2022-12-11: 武統台灣有兩個主要挑戰:尚未完成的軍事現代化(聯合作戰和後勤)和高傷亡 的可能性 ◆ 英國The WEEK, 2022-12-4:入侵可能始於對軍事基礎設施的網絡和導彈攻擊,成本較低的選項是海上封鎖,兩週後“沒有電,沒有電話,沒有互聯網。人們開始挨餓” ◆ The Atlantic, 2022-12-3: 不像以色列人,台灣 人似乎幸福地將即將到來的戰爭拋在腦後,美國負擔不起這種奢侈 ☉ full text: 全文
台灣將延長男性義務兵役期至一年 |
|
WSJ, 2022-12-27 | 此舉在政治上一度令人不快, 但因為對共軍的擔憂日益加劇, 以及美中競爭日益激烈, 延役勢在必行 wsj.com/articles/taiwan-to-extend-mandatory-military-service-11672129529 |
PBS, AP, 2022-12-27 | 白宮歡迎徵兵制度改革,強調台灣承諾自衛並加強威懾...20-24 歲年輕人群只有 35.6% 的人表示支持延長兵役期限 pbs.org/newshour/world/taiwan-extends-compulsory-military-service-from-4-months-to-1-year |
CNN, 2022-12-27 | 解放軍控制了制空權和制海權後才能進行兩棲登陸,登陸之前,很可能會有轟炸和封鎖,我們需要有人運送物資並引導人民前往防空洞 edition.cnn.com/2022/12/27/asia/taiwan-military-conscription-intl-hnk/index.html |
Washington Post, 12-27 |
雖然廣泛爭論,
但面對中國的威脅,台灣政府幾乎沒有猶豫的餘地
washingtonpost.com/world/2022/12/27/taiwan-military-mandatory-service-china/ |
Mainichi 日本共同社, 2022-12-28 |
據說徵兵制度改革是應美國的要求作出的
mainichi.jp/english/articles/20221227/p2g/00m/0in/058000c |
中国 GT, 2022-12-27 | 可能會將部分新兵編入“網絡軍”,從事對大陸的情報蒐集和信息戰,因為他們在真實戰場上的能力相對較弱。預計美國可能會要求台灣當局增加國防預算以購買更多美國武器並確保島上的軍事力量符合美國的戰略。globaltimes.cn/page/202212/1282753.shtml 12-27 |
◆ Asia Times, 2022-12-2: 台軍備戰狀況差遠了 ◆ Bloomberg, 2022-11-30, Reuters, 2022-12-1: 美國準備向台灣提供數十億美元的軍援 ◆ Wall Street Journal, 2022-11-28: 執政黨選舉慘敗可能緩和 兩岸緊張關係, 專家:中國人正在尋找台灣不一定走向獨立 的理由,如果結論出在野黨 仍然有影響力,將是一個很好的結果 ◆ The Hill, 2022-11-29: 局勢升級的恐懼使美國一直拒絕售台先進戰鬥機、柴油潛艇和其他可能威脅中国並可能阻止北京挑起衝突的武器系統 ◆ Washington Post, 2022-11-29: 入侵不會迫在眉睫 ◆ Washington Post, 2022-11-23: 台灣領導人不願減少對美國的依賴,儘管華盛頓不斷敦促,台北也沒有足夠的國家意識進行備戰。台灣主權身份的最終考驗:動員防禦,或者屈服於中共統治 ◆ Wall Street Journal , 2022-11-23: 台灣國防一貫的軟弱無能,底線是台灣應該被別人捍衛,而年輕人可以繼續玩電子遊戲; 按照芬蘭比例,台灣 應有約 200 萬後備軍人備戰 ◆ Economist, 2022-11-24: 2023 年哪裡會爆發衝突?密切關注台灣和南中國海——以及喜馬拉雅山 ◆ Wall Street Journal , 2022-11-22: 台灣顯現不穩定的現狀─既不想向北京屈服,也不想挑起戰爭 ◆ Economist , 2022-11-18: 台灣會成為烏克蘭嗎?台灣 現狀不穩, 戰爭更可能發生 ☉ full text: 全文
「 護國神山 」 ?? |
|
◆ CNN, 2022-12-9 | 台灣擔憂失去護國神山 / 台積電的存在給西方國家提供了強大的動力來保衛台灣... 立委聲稱,政治壓力迫使TSMC將其業務和最先進的技術轉移到美國。 edition.cnn.com/2022/12/09/tech/taiwan-tsmc-chips-hnk-intl/index.html |
◆ USA Today, 2022-12-9 | 美國剛剛取得了對中国的重大勝利。 就在亞利桑那州。若中国控制台灣的半導體工廠,全球經濟將“相互毀滅”usatoday.com/story/opinion/columnist/2022/12/09/biden-tsmc-semiconductor-arizona-win-us-over-china/10847994002/ |
◆ New York Times, 2022-12-6 | 台積電鳳凰城設廠對衝中国 nytimes.com/2022/12/06/technology/tsmc-chips-factory-phoenix.html |
◆ Financial Times, 2022-12-12 | 台積電鳳凰城設廠和其他地方的投資引發了“掏空”台灣經濟的擔憂 ft.com/content/2408b289-dbf4-40db-87db-eb272aef68b9 |
◆ Bloomberg, 2022-10-7 | US Army War College Quarterly論文主張美向中国明確表示,如果佔領台灣,美國將摧毀台積電的設施 finance.yahoo.com/news/taiwan-tensions-spark-round-us-090131394.html?fr=sycsrp_catchall |
◆ TIME, 2022-10-5 | 蔡英文所謂"護國神山"過於樂觀 That's a highly optimistic way of looking at the situation. time.com/6219318/tsmc-taiwan-the-center-of-the-world/ |
◆ CBS, 2022-9-25 | Blinken: 我們設計、台灣生產了大部分的半導體……這將對全球經濟產生毀滅性的影響...[這是]我們現在如此大力投資在美國生產半導體的原因之一 |
◆ New York Times, 2022-9-9 | 台灣從前是美帝保護的前哨 , 現由“矽盾”巧妙保護(台灣強項是製造非設計) / 拜登限制出口中国最先進的製造設備以確保大陸無法趕上台灣,台灣芯片源源不斷輸入中国,和平可能會佔上風,但中國領導人 曾表示不能無限期推遲統一 |
◆ National Interest, 2022-5-15 | 台灣的“護國神山”給美國帶來負擔,給台灣壯膽,卻無法威懾中共。西方應減少進口台灣半導體,台灣才會認真自衛——採購刺針和標槍而不是坦克與直升機 |
◆ Taiwan News, 2021-5-22 | 美國AIT警告台灣不能將台積電當作護國神山,中国會為了達成政治目標犧牲經濟利益 |
◆ New York Times, 2022-8-29 | 部分分析認為大陸對台積電的依賴阻止了共軍入侵,另些專家認為這對戰爭的決定微不足道 |
◆ Voice of America, 2021-5-10 | 台積電執行董事長在CBS表示世界需要晶片因此會阻止戰爭發生,中国專家:中国視台灣問題為內政,因此不 會理會台灣silicon shield(矽盾護國神山)的地緣政治影響 |
★ "評論台灣"排名 Yahoo search engine 第1 , 2023-5-21, 2023-1-1, 2022-12-19, 2022-12-4, 2022-11-29, 2022-11-12, 2022-10-31, 2022-10-17, 2022-10-10, 2022-10-3, 2022-9-30, 2022-9-20, 2022-9-6, 2022-8-20, 2022-8-3, 2022-7-4, 2022-6-24, 2022-6-16, 2022-6-13, 2022-5-23, 2022-4-30, 2022-4-16, 2022-4-11, 2022-3-29, 2022-3-22, 2022-3-8, 2022-2-20, 2022-2-15, 2022-2-12, 2022-1-30, 2022-1-27, 2021-12-14, 2021-12-4, 2021-11-6, 2021-10-22, 2021-9-28, 2021-9-13, 2021-8-22, 2021-8-5, 2021-7-7, 2021-5-30, 2021-5-12, 2021-5-1, 2021-4-17, 3-21-2021, 3-3-2021, 2-12-2021, 12-6-2020, 10-30-2020, 8-19-2020, 7-7-2020, 5-20-2020
|
美國CNN, 2022-11-25:
九合一選舉結果
向中国及全球傳遞了訊息 引起全球關注 |
|
美國 CNN, 2022-11-27 |
台灣總統稱期 中選舉完全是為了抗中,因此選舉慘敗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edition.cnn.com/2022/11/27/asia/taiwan-election-analysis-intl-hnk/index.html |
英國Reuters 2022-11-27 |
蔡英文曾試圖將選舉框定為不僅僅是一場地方投票,而是全世界都在關注台灣如何在台海緊張的情況下捍衛民主……但她的策略適得其反 news.yahoo.com/taiwan-presidents-election-strategy-backfires-185831747.html |
英國 Independent, 2022-11-27 |
蔡英文的民進黨選舉針對憤怒抗中,而國民黨則更關注這個自治島嶼的民主和自由。 msn.com/en-gb/news/world/taiwan-election-president-tsai-ing-wen-resigns-as-ruling-party-chair-after-disastrous-results/ar-AA14BJm0 |
德國DW, 2022-11-26 | 國民黨的大勝表明他們在台灣地方仍是強大的政治力量。 民進黨“抗中保台”的力道有限。中国表示,選舉結果應該是“主流民意希望和平、穩定和美好的生活” dw.com/en/taiwan-president-resigns-as-party-head-after-election-losses/a-63901750 |
美國Bloomberg, 2022-11-27, 2022-11-26 | 台灣九合一選舉影響總統競選; 選民們也在考慮經濟前景。news.yahoo.com/taiwan-votes-local-elections-set-000000672.html?fr=sycsrp_catchall 台灣期中選舉為 更激烈的2024 年總統大選奠基; 九合一選舉民進黨需要——但基本上沒有——在台北組織強有力的競選活動。相反,它陷入了負面競選的泥潭,這有利於反對派國民黨。 news.yahoo.com/taiwan-elections-set-stage-tighter-090909384.html |
美國LA Times, 2022-11-25 | 澳洲學者說: “民進黨自2014年以來一直乘著台灣主體意識牌的浪潮,不可避免地面臨一定程度的選民疲勞", 展望 2024 年總統大選,國民黨面臨的更大挑戰可能是說服選民相信它可以在不屈服於北京壓力的情況下巧妙駕馭兩岸關係。 latimes.com/world-nation/story/2022-11-25/la-fg-taiwan-kmt-taipei-mayor-election-chiang-wanan |
美國 WSWS.org, 2022-12-1 | 經濟和社會問題是選舉的主要因素,但結果也反映出人們對台灣變成美國與中國開戰的棋子的真正恐懼 wsws.org/no/articles/2022/12/01/bqmc-d01.html |
印度First Post, 2022-11-25 |
"期 中選舉”是 2024 年總統選舉之前對執政民進黨支持率的重要考驗。msn.com/en-in/news/world/heres-why-taiwan-elections-are-crucial-for-beijing/ar-AA14wYWp |
香港SCMP, 2022-11-25 |
"中期選舉”被視為對台灣總統政策和傾向於獨立的民進黨的全民公投, 結果將提供 2024 年總統大選 的潛在線索; 澳大利亞學者說: 如果這種有爭議的過度使用使得 [台灣] 公共領域在選舉日逐漸不受民進黨神主牌的影響,它可能會延續到 2024 年總統大選 msn.com/en-xl/news/other/what-will-taiwan-s-local-elections-mean-for-tsai-ing-wen-s-party-and-rival-kmt/ar-AA14wVUM |
民視 (2022-11-28, 2022-11-27 | 選舉慘敗, 除CovID,經濟等因素, 因為年輕人對戰火的恐懼蔓延,沒出來投票。 ftvnews.com.tw/video/detail/h0489vFQzf4, youtube.com/watch?v=2Nn4iEsCHGA, etc |
台灣 中國時報 , 2022-11-27 | 一個非常關鍵且重要的力量,是台灣人對戰爭的恐懼,讓抗中保台破功。...搞到要延長兵役。而且戰爭風險越來越高。這讓民進黨的年輕選票徹底潰散。...宜蘭縣長林姿妙,高虹安她們都訴求「國家機器打壓」。 chinatimes.com/opinion/20221127002671-262110?chdtv brief 黃智賢 |
台灣 中國時報 , 2022-11-27 | 最大戰犯無疑是主席蔡英文。對內強硬專制,一再踐踏民意、蹂躪民主、黑道纏身、濫權腐化、官商勾結中央經營黨利、派系圖謀私益太過頭 chinatimes.com/opinion/20221127002861-262101?chdtv brief |
台灣 自由時報 , 2022-12-1 , 2022-11-27 | 台海情勢的升高,亦被解讀為影響選情的重要變因。talk.ltn.com.tw/article/paper/1554638 抗中保台,似未引起廣泛的、積極的共鳴, 論文門逆風,林姿妙、高虹安涉貪疑雲,被反咬成政治追殺。民進黨至今仍疏於經營地方talk.ltn.com.tw/article/paper/1553778 brief |
美國 VOA, 2022-11-28 | 民進黨內部權力分配不均 |
兩岸導彈大PK |
|
SCMP, 2022-12-18
scmp.com/news/china/military/article/3203323/stronger-taiwan-air-force-hangars-seen-be-no-match-chinese-militarys-new-ballistic-missiles?module=perpetual_scroll_1&pgtype=article&campaign=3203323
台灣擁有能夠打擊上海或北京的雲峰雄風2E導彈,但由於資源有限且沒有核彈頭,以之作為主要的威懾力量是不切實際的。 |
EurAsian Times, 2022-12-17
eurasiantimes.com/wiping-out-f-16-vipers-chinese-military-experts-claims/
中国聲稱其東風導彈可以“穿透”台灣航空基地的 加固防導彈機庫,使戰機處於嚴重危險之中。 |
◆
Fortune
, 2022-11-19:
美國限制出售先進芯片給大陸
讓北京更可能入侵台灣。若美國無法獲得台灣半導體, 可能打擊 5% 到 10%GDP
◆
美國
NY Times,
2022-11-14 :拜登不相信中国會立即入侵台灣 ◆
CNN's meanwhile in China,
2022-11-14:
對北京來說,沒有什麼紅線比台灣更明顯更重要...中國人認為美國的目標是壓低遏制它。美國認為,中國的目標是更安全,並將美國趕出亞洲並削弱其聯盟
◆
Washington Post, 2022-11-13: 美國國會尋求在子彈開始飛行前迅速武裝台灣
◆
NY Times,
2022-11-11:
拜登不會對北京提供“根本性讓步”◆ Washington
Examiner,
2022-11-11:
美國戰略司令:
俄烏戰只是熱身,"大危機即將到來"。台灣戰爭可能是下一場世界大戰
◆ 英國
Economist,
2022-11-10:
台灣人一直在尋找確認存在於中共外的方法,他們常常為別人可能認為無關緊要的勝利而歡欣鼓舞,政府也以小勝為榮,比如巧克力比賽金牌 ◆
Washington Post,
2022-11-10:
日增的台灣身份認同,以及深化美台安全關係,可能引發北京動武
◆ 德國 DW,
2022-11-8:北京否認加快“統一”時間表,但可能會增加軍事經濟壓力
◆
USBI,
2022-11-7: 五角大廈稱北京將在未來兩年內加大對台施壓而非入侵
◆
Fox News,
2022-11-4:
美國總統和議員應該解釋利害關係,少了美國民眾支持,中国可以合理得出結論,美國永遠不會為數千英里外的遙遠島嶼開戰
◆ Washington
Post,
2022-11-3:
台灣備戰進展不快,目前正試圖調整防禦戰略...
◆ National
Interest,
2022-11-4:
美國似乎無法同時武裝烏克蘭和台灣,近1/3的標槍庫存耗盡,華盛頓應調解俄烏、武裝台灣
◆
Bloomberg,
2022-11-3:
中駐美特使否認北京有"統一時間表"
◆
Fortune,
2022-10-30: 習近平現在擁有“無限權力”與雄心,可以利用台灣來分散對“內部問題”的注意力,Keith Krach:
我希望他認為台灣人與烏克蘭人同樣勇敢
◆
SCMP, 2022-10-30:
由於延長義務兵役極不受年輕選民歡迎,蔡英文政府被指控拖延決定,美國官員和專家一再呼籲年輕男女服役至少一年,目前制度與訓練對於台海戰爭遠遠不夠 ◆
Washington Post, 2022-10-28:
台灣、導彈和間諜活動將成為習近平任期內的優先事項
◆
WarOnTheRocks, 2022-10-28:與烏克蘭相比,台灣獲得美國和歐洲支持的可能性可能更小
,部分人士質疑拜登政府是否真的在優先考慮台灣
◆
CNN, 2022-10-27:專家不指望台海很快會爆發熱戰,習主要目標是到
2049 年使解放軍成為世界級的戰鬥力量——基本上與美軍相當
◆
The Guardian, 2022-10-25:習近平的政黨人事清洗令人擔心襲擊台灣的風險會增加,中国
可能會在未來幾年加大對台灣的壓力
◆
英國Reuters, 2022-10-27: 俄在烏陷入泥沼顯示,要獲得優勢,閃電般的速度、避免緩慢的後勤
對於解放軍至關重要,部分原因是防止台軍和國際動員,因此習提拔政治忠誠和果斷的將領
◆
New York Times, 2022-10-20:
習書面演講稿明載
中国已經加強了“完全統一的戰略舉措”,這表明其計劃更加緊迫 ☉ full
text:
全文
習近平 拜登 首次閉門會議 2022-11-14 |
|
◆ 美國 New York Times, 2022-11-14 | 數十年來最敵對的時刻,台灣是議程的重中之重,台灣的未來仍然是最有可能使美中陷入危機甚至戰爭的問題。 nytimes.com/live/2022/11/14/world/biden-xi-meeting |
◆ 英國 Reuters, 2022-11-14 | 習聲明台灣是美中關係中絕不能越過的“第一條紅線”,“台灣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是中美關係政治基礎的基礎。 reuters.com/world/ahead-tense-g20-summit-biden-xi-meet-talks-2022-11-14/ |
◆ 美國 New Yorker , 2022-11-15 | 兩國元首首次會晤以沒有讓步而告終,但 仍是風雨飄搖中積極的一步 |
◆ 中国 GT, 2022-11-14 | 習 敦促美國尊重中国的道路、制度 ,“正如美國有美式民主,中国有中式民主。兩者都符合各自的國情” globaltimes.cn/page/202211/1279456.shtml |
◆ 英國 Independent, 2022-11-14 | 拜習在台灣問題上衝突,但冷戰恐懼降溫 msn.com/en-gb/news/world/g20-news-live-biden-and-xi-clash-over-taiwan-but-cold-war-fears-cool/ar-AA144zGz |
◆ 日本 每日新聞, 2022-11-14 | 拜習在台灣問題上衝突,但希望“管理”歧見 mainichi.jp/english/articles/20221114/p2g/00m/0in/052000c |
◆ CNN's meanwhile in China, 2022-11-14 |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中美近乎全面對抗,靠會晤帶來雙邊關係的持久顯著改善,是“極大過高期望”。俄烏戰、朝鮮挑釁和氣候變化 等議題突破的空間也不大 |
習近平 拜登 首次會晤 登場 |
|
◆ 美國 NY Times, briefing, 2022-11-11 | 台灣是頭等大事。拜登在台灣問題上的立場比前任總統更大膽。官員表示,他不會對北京提供“根本性讓步” |
◆ 美國 Bloomberg, 2022-11-11 | 迄今,北京尚未證實習拜會晤,最新跡象表明: 第一次面對面會晤不會有任何實質性的政策突破 msn.com/en-us/money/other/us-to-brief-taiwan-on-outcome-of-biden-xi-meeting-sullivan-says/ar-AA13YcMP |
◆ 中国 GT, 2022-11-12 | 裴洛西訪台後中美進入戰略對決,這意味著再進一步,甚至可能進入軍事衝突。... 專家不看好美方在會晤後改變態度,因為美方一直玩“說一套做一套” globaltimes.cn/page/202211/1279328.shtml |
◆ 澳洲Star News, 2022-10-24:預計習將在 2032 年之前採取行動,中國人不想 因台灣開戰,因為在許多層面上造成絕對災難性的後果 ◆ Voice of America, 2022-10-22:中共20大沒有統一時間表的任何線索,但若美台關係的趨勢繼續,中国可能感到得被迫行動,問題的核心是民進黨及其支持者不希望統一,辯稱92共識沒有白紙黑字...習所謂將採取“一切必要措施”,意味著可以使用核武 ◆ 英國Express, 2022-10-21: Heritage Foundation評估美軍“軟弱”,"無法滿足捍衛重要國家利益的要求”的風險越來越大,美國的軟弱會助長共軍海上封鎖台灣逼談,專家們敦促美國堅決反對北京 ◆ BusinessWeek, 2022-10-21: 美國警告今年可能發生台灣戰爭, 中国警告美國不要干涉 ◆ NY Times, 2022-10-19: 中国領導人不太可能以軍事衝突,轉移人們對國內挑戰的注意力,或在中国實力達到頂峰之前採取行動 ◆ New York Times, 2022-10-16: 專家: 習採取了‘戰略耐心’, 希保持政策靈活性 ◆ VOA, 2022-10-16: 儘管措辭強硬,日本可能不會參加台海戰爭,因國內對戰爭的支持者很少,"台灣有事是日本有事",這是非常極端的立場,在日本並沒有真正討論
美國 保衛台灣 ? |
|
◆ 美國Washington Times, 2022-11-8 | 印太美軍可能無法成功地保衛台灣,建造新型艦機至少需十年...拜登不會賣台幾個中隊的F35 也很可能決定2024 年前不保衛台灣 washingtontimes.com/news/2022/nov/8/will-biden-defend-taiwan/ |
◆ 美國Washington Examiner, 2022-11-11 | 華盛頓一些人可能會說台灣不是美國核心利益, 但戰事可能捲入日、新、越 msn.com/en-us/news/world/the-taiwan-war-may-be-the-next-world-war/ar-AA13ZMnv |
◆ 美國The Atlantic, Dec. 2022 issue | 美國會冒二戰以來最大規模的海戰來打破封鎖嗎?...?台灣每個面談者都更關注美國如何幫台灣準備,而不是在衝突中會做什麼 theatlantic.com/magazine/archive/2022/12/china-takeover-taiwan-xi-tsai-ing-wen/671895/ |
◆ 美國Fox News, 2022-11-4 | 美國總統和議員應該解釋利害關係,少了美國民眾支持,中国可以合理得出結論,美國永遠不會為數千英里外的遙遠島嶼開戰 |
◆ 美國Epoch Times, 2022-11-12 | 目睹菲律賓、烏克蘭和印度將領土輸給中國和俄羅斯之後,台灣不能完全依賴美國的干預 theepochtimes.com/taiwan-the-porcupine-prepares-for-war_4857129.html |
◆ 美國CNBC, 2022-11-10 | 智庫(the Atlantic Council)表示,台灣目前是國會山莊上“最受兩黨關注的問題”msn.com/en-us/money/other/taiwan-is-the-single-most-bipartisan-issue-on-capitol-hill-right-now-says-think-tank/vi-AA13WJP5?category=foryou |
◆ 香港 SCMP, 2022-10-17: 習近平的20大言論表明,儘管緊張局勢加劇,北京仍對台保持克制...傳達的信息是“平衡的,而不是好鬥的”; 與 2019 年對台政策演講的語言相似,但語氣稍強一些 ◆ 英國 Mirror, 2022-10-16 : 共軍權威(Oriana Skylar Mastro)警告: 共軍確信需以珍珠港式的突襲入侵台灣 並"hard and early" 襲擊美國、 於一周內獲勝 ◆ Wall Street Journal, 2022-10-10:考慮到台北或華盛頓會 選出更加自信的總統的風險,習近平可能不願等待。北京最近的言辭與此假設是一致的 ◆ 英國Economist, 2022-10-10: 華 府情報稱解放軍已被告知能在 2027 年前拿下台灣...中国學者:西方 制裁對俄羅斯失效,還能長期制裁更大的中國嗎?... 亞洲安全秩序、自由政治秩序岌岌可危 ◆ 英國Express, 2022-10-10: 緊張局勢爆發,人們擔心台灣可能是“下一個烏克蘭”◆ CBS, 2022-10-9: 雖然世界上大部分人認為入侵可能迫在眉睫,但民調顯示,大多數台灣人認為短期內不太可能, 因為護國神山以及美國會保護; 專家:"不是他們是否會入侵,而是何時入侵的問題" ☉ full text: 全文
中共20大開幕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
|
美國 Bloomberg, 2022-10-17 | 習近平關於中国“毫無疑問”一定能實現統一的誓言得到了最熱烈掌聲。四分之三的大陸人不接受無法統一,但支持和平統一的與支持武統的民眾差不多。北京施壓的選項太多了,包括禁運 msn.com/en-us/money/other/xis-fiery-taiwan-rhetoric-raises-risk-of-war-in-his-third-term/ar-AA133bBG |
美國 New York Times, 2022-10-16 | 習堅定聲明: 保留使用“一切必要措施”的選項 (部分或全面封鎖可能會迫使台灣陷入停電和經濟停滯) ,專家: 習採取了‘戰略耐心’, 希保持政策靈活性。 nytimes.com/2022/10/16/world/asia/on-taiwan-xi-jinping-warns-against-international-interference.html |
美國 CNBC, 2022-10-18 | 政治觀察人士表示,習近平演講表明他並不熱衷於武統台灣,和平統一仍然是主要用語 msn.com/en-us/news/world/xi-warned-about-taiwan-interference-—-but-dont-expect-an-imminent-invasion-analysts-say/ar-AA1351n7 |
美國 New York Times, 2022-10-16, briefing | 中国領導人警告未雨綢繆,準備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nytimes.com/live/2022/10/15/world/china-party-congress-xi-jinping |
美國 Washington Post, 2022-10-16 | 習近平表示,中國的“偉大復興”“不可逆轉”,共黨已經以其獨特的現代化道路為人類創造了“新選擇”—— 作為西方民主的替代品... 學者: 習基本上不在基本原則上讓步,無論中美關係、台灣關係 washingtonpost.com/world/2022/10/16/xi-china-communist-party-cong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