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台灣  
  台灣綜合實排名亞洲第14
    本網站 世界排名 No.1 :  2020~25,  2017~19,  2016 2015,  2014,  2013 2010~12       Top  since 1998     
 


fights for rights

home  論國是OPinion  腦控人民  評台灣  武統台灣  封鎖台灣   評論國政  旅遊  餐廳  醫療  夜市  民主自由  台灣  賴清德  蔡英文  民族性  外交  大學  檢察官  警察  貪腐  貪污  女權  言論自由  外勞   死刑   軟實力  隱私  詐欺   評論美國  電磁波大戰   網軍   網攻  民防  美國救援  居住  幸福  人權  世界人權   轉型正義  司法  迫害  販毒  愛情  情歌  音樂  西洋老歌  西洋新歌  台灣流行歌曲  民歌  日本老歌  中國民謠   電影  食安  buffet  超市  賣場  按摩  嫖妓  形象  文化  消遣副刊   評日本漫畫   政治漫畫評論   評美國設計   評美國漫畫  文創&漫畫  評上海世博   評北京奧運   戰爭漫畫  二戰漫畫  CovID  FB  飛安  交通  逃逸外勞

           English HOME      Press    about the site       author          

              

◆ 1.

       看見台灣

            

   ♣  中国──台灣戰爭   ♣   台灣要扣好安全帶     川普徵高關稅 & 貿易戰 ♣  国閱兵♣  中国封鎖或隔離台灣  ♣   零日攻擊♣♣ 中国間諜活動   ♣ 台灣政治混亂&罷免潮   ♣  不訴諸戰爭的戰爭♣♣♣台灣海底電纜疑遭中国破壞  ♣♣     ♣  颱風淹沒台灣光復鄉♣♣♣  台灣有著川普問題  ♣♣外敵對勢力」 美國刪除網站「不支持台獨」 聲明    外交戰  ♣  国軍演&對華間諜 ♣♣♣ 川普就職典禮    ♣♣ ♣  台幣升值   ♣♣♣♣♣ 台灣第二大反對黨主席遭到起訴   ♣  中国最大規模台海集結♣♣♣  立法院混亂鬥毆  ♣  賴清德訪美 ♣  總統國慶演講  ♣  中国回應國慶演講  ♣♣♣ 中美潛伏戰爭   美軍干預台灣戰爭? ♣  祖國  ♣  中国對台戰略   ♣  海豹突擊隊護台?   百年屈辱   ♣  台灣國防預算恐遭致攻擊    ♣  柯文哲被捕  

 

 

 

             

  pic.  :   "評論台灣"排名 美國 Google第1 , 2025-10-20, 2025-10-10, 2025-10-5, 2025-10-1, 2025-9-18, 9-14, 2025-9-10, 2025-8-21, 2025-7-25, 2025-7-3, 2025-6-22,  6-4, 2025-5-20, 2025-5-9,  2024-12-25,  2023-1-1,  2022-1-1, 2021-10-2

         

 

台灣  戰爭

  Fox News, 2025-10-27 台灣預計解放軍將繼續其「混合戰」( "hybrid warfare" )或「灰色地帶作戰」,即在不正式宣戰的情況下,透過非軍事和準軍事行動對台灣施壓和騷擾。解放軍試圖「耗盡台灣的防禦能力,並模糊戰場空間」。台灣的首要任務是打造非對稱作戰能力,增強作戰韌性,擴大後備力量,並提升對灰色地帶騷擾的防禦能力。台灣正在擴大無人駕駛和人工智慧系統的生產和部署,同時分散指揮控制網絡,使致命一擊更加困難。
  Bloomberg, 2025-10-26 國務卿魯比歐稱美不會因為中美貿易協定改變對台政策。
稍早被問及美國對台政策時,川普的回答並不太明確。
  Reuters, 2025-10-25 據中官方新華社報導,高層稱和平統一是台灣最佳出路
  TIME, 2025-10-23 台灣必須加強研發力度,例如分散式智慧武器,包括水雷、反艦巡航飛彈、潛水艇、無人機以及從戰區外發射巡航飛彈的轟炸機。 「只有持續的國防開支和新型武器系統的研發才能長期遏制中」。
  Foreign Affairs, 2025-10-22 美國無須放棄台灣。緩和緊張局勢的目標應該是逐步恢復裴洛西訪台前的現況。美國可以要求中撤回目前部署在台灣對面的遠程和機動彈道飛彈; 作為交換,美國可以將其遠程武器從中週邊撤回保留在必要時重新部署的能力; 並將其航空母艦和轟炸機的區域軍演重點重新放在防禦性目標。
  TIME, 2025-10-23 如果中發動全面入侵,毫無疑問,它首先以飛彈襲擊台灣的空軍基地,並發動網路閃電戰,打擊通訊和關鍵基礎設施。如果美國等介入或明確作好準備,中飛彈很可能會瞄準美國在韓、日、菲的軍事基地。專家表示,北京估計擁有300個中程彈道飛彈發射器(大部分位置不明),這意味著它們可能擁有「徹底摧毀美國和日本軍事基地的打擊能力」
   National Interest, 2025-10-24 台灣軍方計畫到2027年擁有5萬架無人機 。雖然台灣非常擅長展示一些令人驚豔的前景、大批公民將準備保衛自己的島嶼; 但實際上,台灣人是否會挺身而出抵抗,仍然是未知數。
  英國Economist, 2025-10-23 台灣開始對沖美國拋棄台灣的風險。賴清德國慶日演說對中國大陸的言論明顯克制; 同時展開對美魅力攻勢,承諾增加國防開支,旨在讓川普相信台灣正在投資自身國防; 並悄悄加強與美國以外夥伴的國防關係。然而,如果美國的安全保障消失,這些計畫都不足以彌補損失,但台灣 沒有其他好的B計劃
  美國 Bloomberg, 2025-10-20 川普預計與習近平會晤時將討論台灣問題,並預測將達成貿易協議。川普迴避了是否預期中国會提出貿易讓步以換取對台灣更大的控制權。
  Politico, 2025-10-20 北京威脅日益加劇,川普罕見地就台灣未來發表了講話川普稱中国 「不想」(doesn't want to)入侵台灣
  西班牙Agencia EFE, 2025-10-20 台灣總統:與国的和平無法透過「簡單的協議」實現,強調台灣必須依靠自身的防禦和威懾力。
  National Interest, 2025-10-17 Scott Morrison: 台灣必須加倍努力進行不對稱拒止──在最初的 72 小時內削弱入侵部隊。台美在飛彈、發射器和無人機方面的合作正在取得進展,但其數量、庫存和本土生產能力仍然不足。台灣還必須加強能源基礎建設,審慎重啟核能產能,實現液化天然氣供應多元化,並保護關鍵基礎設施節點。最重要的是,台灣及其夥伴必須贏得資訊戰。北京尚不具備封鎖或入侵的戰略考量。但這種情況可能很快就會改變。
  英國Financial Times, 2025-10-16 以極低的成本運送數十萬共軍越過台海的想法令人難以置信。確保台海空 優很可能不那麼容易實現。但以無人機( UAVs, drones) 斬首或摧毀台灣工業、指揮控制系統和燃料庫,都是台灣必須適應的新情境。攻佔台灣後的反叛亂行動也可能代價高昂。海上封鎖或隔離似乎是更合理或更有可能的方案,但失去最先進的半導體會讓世界經濟陷入深度衰退,甚至可能是蕭條ft.com/content/4a49b180-4208-49de-8c39-6de95cb4c91d
  美國 Bloomberg, 2025-10-10 賴清德公佈「T-Dome」防空系統計劃。台灣正從烏克蘭戰爭汲取教訓。烏克蘭的空中威脅來自系列系統:戰鬥機、轟炸機、巡航導彈和彈道導彈,以及各種無人機。「台灣將國產和進口的防空系統和飛彈整合成一個綜合防空系統是明智之舉」,前美國國防部中國事務官員表示
  美國 Wall Street Journal, 2025-10-7 台灣一個關鍵的弱點:燃料幾乎完全依賴進口。 CSIS兵推結論: 封鎖將使台灣的液化天然氣(LNG)維持不到兩週,而煤炭為七週。CSIS: 要恢復電力供應,台灣需要美國的干預。
因「封鎖」係戰爭 行為,中国 也可以執法「檢疫」為由,隔離」檢查駛往台灣的船隻,這種脅迫雖然未達戰爭門檻,但仍可能讓台灣屈服台美採取軍事行動回應,可能被指控發動戰爭。
  英國 Reuters, 2025-10-8 賴清德表示,若川普能說服習近平放棄對台動武,他應該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稱賴「 賣身」(is 'prostituting' himself)投靠外國勢力。
美國
Washington Examiner: 對賴清德怒不可遏,指責他無原則地迎合外國,無底線地出賣台灣,揮霍人民血肉,有如賣淫,如此強硬且極具描述性的措辭在中共官方通訊中並不常見,這表明賴清德觸動了中共的神經。
  美國 War on the Rocks, 2025-10-7 大多數美國兵棋推演著重於戰役和戰術軍事互動暴露了美國戰略思維的缺陷。 八月雪城大學舉行的國際專家兵棋推演塑造了最合理的假設場景。中對台軍事基礎設施發動精確打擊,同時提出優厚的投降條件(以大規模升級的威脅為後盾),否則將面臨毀滅,其綜合影響可能足以削弱台灣的戰鬥意志。中国也向美國和人民傳遞同樣明確的訊息:這是中國內政,不值得美國人付出生命。這場辯論凸顯了一個關鍵的不確定性:中是否有能力使其威脅可信,同時保持其投降條件足夠誘人。
  英國 Reuters, 2025-10-1 圍繞台灣主權歸屬的爭議日益升級。中稱,1971年聯合國第2758號決議(導致台灣被驅逐出聯合國,北京獲得聯合國席位)為對台灣的主權主張提供了國際法律依據。台灣稱中試圖透過解讀聯合國決議為攻擊台灣建構法律依據
  美國 New York Times, 2025-9-29 「火箭軍是共軍王冠上的明珠,」壓倒性數量的導彈是──向台灣發出反擊徒勞、以及向美國發出無法干預的訊號。「如果台海衝突,尤其若美國一定程度介入或威脅介入,那麼從一開始它就具有核層面」,Stimson Center 高級研究員示。
  美國 Wall Street Journal, 2025-9-29 習近平正準正計劃向川普施壓,要求正式聲明美國「反對」台灣「獨立」美國國務卿在1月份與王毅的通話中私下重申了不支持「台獨」的保證。「美國對台政策不會在一夜之間發生改變」,the Stimson Center the China program主任表示。
  美國 Bloomberg, 2025-9-29 習敦促美國改變對台獨立場的措辭,“其重要性不在於美國的政策調整,而在於北京測試華盛頓對至關重要措辭的決心。”這符合北京的漸進式戰略:先取得小勝利,然後再爭取更多勝利。
  美國 LA Times, 2025-9-29 的「挑戰」在於壓制台灣的防空力量,並派遣足夠的兵力和裝備,在台軍動員之前建立一支能夠獲勝的戰力。中可以向台灣港口和機場附近的高爾夫球場空投裝甲車,為登陸部隊鋪平道路。
  美國 Washington Post, 2025-9-26 俄羅斯已同意為中空降部隊提供裝備和訓練,以及先進指揮和控制系統,並分享空投方面的專業知識。此外,在台灣之戰,莫斯科的石油、天然氣和其他自然資源供應──以及其龐大的國防工業──可能成為“中的戰略後盾”
  美國 UPI, 2025-9-26 Royal United Services Institute大規模兩棲作戰風險極高,適合登陸的地點受限於海灘的坡度和承載能力,奪取機場後跑道很容易被迅速切斷。俄羅斯將訓練和裝備中傘兵入侵台灣。
  AP News London, 2025-9-26 俄羅斯同意出售中從極高空降落重達190公斤物體的降落傘系統。莫斯科的援助可能有助中空降部隊的計畫提前約10至15年。the Atlantic Council 專家Wen-Ti Sung表示,空降部隊或許可以支援後勤,但不太可能成為「主要行動」
  美國 National Interest, 2025-9-25 台灣正緩慢地準備以一場持久的叛亂模式( a protracted insurgency)對付試圖武力奪取台灣主權的國家(例如中国)
  美國 National Interest, 2025-9-23 台灣應優先採購遠程打擊武器、機動反艦飛彈、防空反導彈系統、反裝甲武器等,還可以發展 製造業基礎,以擴大其飛彈防禦系統、無人機生產和能源儲備,並須優先發展資訊收集和通訊技術,以便戰時與美軍保持聯繫。
  美國 Foreign Affairs, 2025-9-22 川普政府對台灣的國防開支提出了嚴厲批評。
為了維持生存,台灣最重要的是為國防和國家韌性提供充足的資源。這需要在優先考慮提高職業軍人薪資、延長義務兵役期與部署新軍事能力之間做出妥協。台灣也需要增加機動打擊武器的投資,例如機動火箭發射器、便攜式防空飛彈和防空系統
  英國 The Guardian, 2025-9-20 台灣總統賴清德表示:要避免戰爭,維護和平,只能透過持續的整備,強化防衛實力與社會韌性
北京將利用川習的接觸,試圖在台灣問題上獲得進一步的保證,
Eurasia Group
專家表示: “然而,在川普訪華後,對台軍售、(允許台灣總統)過境美國以及其他對台支持行動相當可能會恢復"
  美國 Washington Post, 2025-9-19 川普拒絕批准超過4億美元的對台軍援,因為他正試圖與習近平就貿易協議和可能的峰會進行談判。軍援的決定尚未最終確定。川普政府認為,台灣應該像歐洲國家一樣自行採購武器——國會一些民主黨人也持同樣的觀點。
  美國 CNN, 2025-9-19 台灣首款與美國軍火公司聯合研發的飛彈亮相。這款新型陸基飛彈改自Anduril的「梭魚-500」(Barracuda-500),這是一種自主、低成本的巡彈,可從飛機上發射,目前正在接受美國軍方的測試。它可以用於打擊海上或陸地目標。
  美國 New York Times, 2025-9-15 川普政府避免戰爭的最佳選擇是大膽地尋求與中国 達成新的協議,主動減少美國在該地區的國防建設,並向台灣發出警告,美國的軍事支持既非保證也非無限這不是要拋棄台灣,而只是要削弱台灣在中美關係中的核心地位。
  美國 Foreign Affairs, 2025-9-12 北京和台北可能很快就會陷入戰爭。除了選擇性戰爭( a war of choice )與政治必要性戰爭(a war of perceived political necessity)源自於意外或誤判,最後失控引發的“偶然之戰”可能性更大。兩岸確實需要一定程度的溝通,以討論如何預防危機。
  美國 Wall Street Journal, 2025-9-8 專家研判若台海爆發戰爭,潛艦可能是左右戰局的關鍵武器。中可能以常規動力潛艦回防沿海,並動用新型核動力潛艦阻美馳援,美軍則可能以新式維吉尼亞級等潛艦反制之。
  美國 The Diplomat, 2025-9-5 美國已明確表示,威懾力也取決於台灣的準備,台灣不能被動或含糊;  但國防改革的核心軍事機構,因為制度惰性和文化保守主義而猶豫不決如果賴清德過於公開地推動改革和動員,可能引發民眾焦慮、經濟混亂和進一步的政治腐敗。
  美國 War on the Rocks, 2025-9-5 北京已抹去兩兩岸間非正式的海上邊界。許多美國人對台灣民眾似乎對這些威脅漠不關心、聽之任之感到困惑。
  美國 WSJ, 2025-9-5 正沿東部海岸大舉興建海空軍事基地等基礎設施,逐步為潛在的台海衝突作準備,這些設施將增強共軍實力。
  SCMP, 2025-9-4 美國Carter Centre 去年發布的調查發現,超過一半的中國大陸公民反對使武力統一台灣,無論任何情況都是。
  美國 Stimson.org, 2025-9-3 Rethinking the Threat》的作者指出,入侵台灣對中領導具有危險性的四大因素: (1) 核升級風險 (2) 大陸人口正在下降,衝突造成人員傷亡,將成為政治賭博 (3) 戰爭擾亂南海和台海的全球航運,導致重要的國內資源重新分配,而不是用來解決經濟問題 (4) 這將是史上規模最大、最複雜的軍事行動
  美國 WSJ, 2025-9-1 台灣可以花錢購置武器,但仍需要美國。如果美國阻止中攻台的戰略失敗,對川普政府來說,後果將是嚴重的。雖然鼓勵台灣增加國防支出是明智之舉,但其能力的可信度仍取決於美國總統的意願。
  英國 BBC, 2025-8-26 中国是否會入侵,隨著緊張局勢的升級,尤其是賴清德當選,爭論的迫切性飆升。一種觀點認為,國防建設和賴清德的言論正在挑釁中国,這可能導致戰爭。 而更微妙的「入侵」可能已經發生:中国正試圖贏得台灣民心,希望他們有朝一日選擇統一。
  美國 Hudson Institute, 2025-8-25 能源基礎設施和後勤系統很可能成為中国的首批網攻目標。 這無需耗費一枚飛彈 就削弱台灣的防禦,還會使社會陷入癱瘓。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始於一連串網路攻擊,旨在削弱烏克蘭的指揮和控制基礎設施。
  Reuters, 2025-8-24 台灣與中國大陸在二戰敘事上針鋒相對,爭論的焦點是如何看待歷史,以及這場勝利功勞應該屬誰
  美國 FoxNews, 2025-8-23 台灣高度依賴能源進口是致命弱點,根據德國之聲,如果中 国實施封鎖,台灣的石油儲備很可能在幾週到幾天內耗盡。核電將提供額外的能源解決方案,但近年戰爭表明,核電廠也存在安全風險
  美國 Bloomberg, Reuters, 2025-8-21 台灣行政院長表示,明年台灣的國防開支將佔GDP 3.32%,台灣正效仿“北約模式”,將海巡和退伍軍人的支出納入國防總開支。但預算須提交立法院,而反對黨在立法院中佔微弱多數。
  美國 Newsweek, 2025-8-20 中国對美國訓練台灣軍隊發出警告,美台軍事合作加劇了台海衝突的風險
  美國 WSJ, Bloomberg, NY Post, CNN, 2025-8-16 川普總統表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向他保證,在川普任職期間,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會入侵台灣。
  美國 quincy institute.org, 2025-8-14 台灣是美國的利益,值得提供安全援助,但它並非美國的核心利益,不足以為了台灣與中国開戰。
  美國 The Diplomat, 2025-8-4 烏克蘭公民社會在心理和實踐上都為俄羅斯的入侵做好了充分準備。台灣則不然。北京培養了在衝突中支持國家的人民。台灣的戰略則相反:去政治化、去軍事化,並希望與外國結盟來威懾。這種差異可能是災難性的台北可能只有幾個小時的時間應對突發狀況
  美國USNI News (2025-7-29): US Naval Institute, Report to Congress on Taiwan Defense, Military Issues 向國會提交的台灣國防和軍事問題報告書指出觀察家認為,解放軍已經或即將能夠對台灣實施一系列軍事行動,包括飛彈襲擊、奪取週邊小島、封鎖,以及兩棲登陸和佔領台灣本島。台軍在招募、訓練和留任方面舉步維艱,一些觀察家認為台灣的民防準備不足。台灣的能源、糧食、水資源、通訊等基礎設施易受外部干擾。 台灣人民願意或能否承受戰爭引起的經濟、生命代價尚不清楚
  美國 Brookings, 2025-8-1 從現在到2028年大選,中不會對台施加過大的壓力,以免疏遠原本可能支持國民黨的選民。因此,最有可能的是採取一種經過調整的兩手策略
  美國 Defense News, 2025-8-1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的報告警告中国封鎖或將重創台灣電力中国可能攻擊台灣電網以補充封鎖 ,以至於該島無法正常運作。就像俄羅斯在烏克蘭的行動取得一定成功一樣。 一場兵棋推演中,台美方損失大量艦艇和商船,由於發電量僅能滿足24%的需求,其結果將「不僅是經濟崩潰,甚至連最基本的民眾健康和安全保障都無法滿足」。CSIS認為,集結大量商船將是台美雙方能夠做出的最重要的準備。台灣還可以減少對進口能源的依賴包括增加其儲量,甚至重新開放核電廠 。
CSIS總結道:富有創意的提議或許能讓中国宣布勝利,並以聯盟可接受的代價解除封鎖,例如,台灣同意重申‘九二共識’(
the 1992 Consensus verbatim)。
  美國 CSIS, 2025-7-31  「聯合封鎖戰役」在中国的軍事理論著作中被廣泛討論,中国人民解放軍也已表示,如果對台灣採取行動,將考慮採取此類行動
如果中国動用武力封鎖,台灣就需要美國介入。即使是有限的軍事行動,台灣也難以招架。在沒有美國干預的情況下,即使台軍竭盡全力並獲得美國彈藥補給,中国的潛艇和水雷也摧毀了40%進出台灣的船隻。封鎖時,普通航運公司不會冒險介入。空運、潛水艇和小型突破封鎖船隻都無法取代貨船。
台灣10天內就會耗盡所有天然氣儲量,煤炭和燃油分別會在7周和20周之後耗盡。食物預計36周之後短缺。 台灣現行再生能源的政策中間有數十年的空窗期;報告也懷疑台灣能否做出這樣大規模的能源結構轉型。
  美國 Foreign Affairs, 2025-8-1 圍繞中國大陸的分歧加劇了台灣的兩極化,藍白指責民進黨是反民主的戰爭販子,民進黨認為只有強大的軍力,並加強尤其是華盛頓的關係才能生存,民進黨試圖清除反對派,這樣他們就無需妥協 民調發現50%的民進黨支持者認為美國值得信賴或非常值得信賴,只有3%國民黨和10%的民眾黨支持者這樣認為
繼續閱讀  中国 ── 台灣之戰(2)

 


 

..............
            pic.  :   "評論台灣"排名 香港Google, 台灣Google 第1 ,  2025-10-27, 2025-10-1;  "評論台灣"排名 香港Google, 日本Google, 台灣Google 第1 , 2025-10-19, 2025-10-10, 2025-10-5, 2025-10-2, 2025-9-27, 2025-9-18, 2025-9-10, 2025-9-5, 2025-8-30, 2025-8-22, 2025-8-17, 2025-8-14, 2025-8-6, 2025-8-2, 2025-7-28, 2025-7-25, 2025-7-16, 7-12, 2025-7-1, 2025-6-16, 2025-6-4, 2025-5-26, 2025-2-26, 2025-2-12  

 

 

川普再度入主白宮      台灣要扣好安全帶

  英國Economist, 2025-10-23 川普5月暗示,美中協議將「有利於統一與和平」10 月他表示預計將與習近平討論台灣問題。不安的跡象還包括川普對台 課稅比日韓更高要求台灣國防開支提高到GDP10%並要求台積電將大部分生產轉移到美國。 他還推遲了賴清德的美國之行,且未批准對台新軍售。同時,川普政府中的大多數對華鷹派人士已被清除。
然而,台灣政府表示,兩國關係依然強勁。
  美國 TIME, 2025-10-23 很少有地方比台灣更擔憂川普支持烏克蘭問題的反覆無常,川普對盟友關係的猶豫不決,加上他作為結束戰爭的「和平主義者」的全球讚譽,可能會促使習近平最終完成目標。習近平的問題在於,他是否會擁有比川普離任前更好的機會。川普曾誓言不讓美國人的生命冒險捲入對外戰爭。川普不願支持對台軍事行動,其盟友也普遍持同樣立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Jose Ramos Horta 表示「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就像夏威夷是美國的一部分一樣」
史丹佛大學教授Oriana Skylar Mastro指出,解放軍官員談話基調發生了顯著變化「為什麼你們執著於 2027 年,它隨時都可能發生
  美國 National Interest, 2025-10-24 台灣正加速在無人機和電子戰領域從被動應對轉為主動應對。台灣的舉動明智而及時。但若台北、北京和華盛頓之間的關係持續惡化,這或許不足以阻止即將到來的「地獄之火」。
  美國 Foreign Affairs, 2025-10-22 川普第二任期的第一年已經加劇了台北對於美國的支持能否持久的擔憂。川普對北京的讓步將加劇台灣民眾對於是否應該加強威懾力和應對潛在危機的懷疑; 這也將進一步擾亂美國在印太的盟友和夥伴,使他們質疑美國的信譽。如果美國對台支持減少,其他國家可能會覺得與台北發展更緊密關係的空間更小。
  英國Financial Times, 2025-10-16 川普本月可能在首爾峰會上與習近平會面。長期以來,中美之間一直在談論一項重大協議。從台灣的角度來看,這到底是什麼惡夢?可能是停止軍售,或改變對台獨的言論立場,也許是明確反對而不是含糊其辭。但假設最壞的情況發生了,即使台灣完全孤立,台灣社會仍有相當一部分人絕對拒絕被中吞併
  CBC Radio-Canada, 2025-10-17 「關鍵問題是,如果台灣遭到入侵,美國是否會出手相救?」“台灣的角色實際上是作為美國聯盟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已經明確表示,正在努力重建一條不受中影響的供應鏈。"
  美國 The Hill, 2025-9-25 9月15日《紐約時報》指出,華盛頓應該接受中成為地區霸主,並達成全面的安全經濟協議,即使會迫使台灣走向統一,但和平與繁榮將隨之而來。
用台灣自治換取「穩定」大交易的想法很誘人,但這終究是危險的幻想。有些人認為,美國尚未做好與強大的解放軍開戰的準備,因此必須立即達成協議。這種說法混淆了威懾和失敗主義。關鍵應在於
──使侵略代價高昂且收益不確定來防止戰爭。
  美國 The Hill, 2025-9-24 John Bolton表示最令台灣擔憂的是政治讓步的風險。例如,川普同意修改《上海公報》(甚至單方面重新詮釋)。
  美國 Foreign Affairs, 2025-9-22 川普總統更重視與北京達成貿易協議和改善關係,而不是堅定地支持台灣。習近平幾乎肯定會在今秋川習會時嘗試要求川普承諾減少對台軍售,或正式明確美國反對台灣獨立、支持最終統一──而川普可能為了達成夢寐以求的協議而答應這麼做。
  英國 The Guardian, 2025-9-20 川普暫停對台武器(包括致命彈藥和無人機)援助的消息引發外界擔憂,他正利用台灣與中達成貿易協議。在川普上任後美台關係明顯降溫。他質疑美國援助的價值,認為台灣應該支付美國的“保護費”,並拒絕了安全援助機制,轉而支持實際銷售。Foundation for the Defense of Democracies專家表示: 川習會對中有利。北京將押注例如象徵性的芬太尼行動,來換取關稅和技術管控的放鬆以及對台灣的立場。
  美國 New York Times, 2025-9-15 川普目前似乎擔心在任期內就台灣問題與北京對抗。他拒絕了賴清德美國停留的請求,並取消了美台國防會談。總統必須更進一步,強烈重申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重新限制外交接觸,並停止國會和國務院擴大台北參與國際組織的努力,還可以撤走美國軍事教練,以及能激怒中又能遏止中的武器系統
 英國Reuters, 2025-8-29 正值美國國會部分議員──包括川普的同僚──表示擔心川普在與中進行貿易談判時淡化了安全問題 之時,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主席訪台商談安全問題賴清德表示,台灣的未來只能由台灣人民決定。台灣希望加強與美國的安全合作,包括在武器設計和製造方面
 美國CBS 2025-8-29 自從川普重返白宮以來,台北對美台關係的強度以及華盛頓保衛台灣的意願日益感到不安。據報導,在北京方面反對後,川普政府拒絕了賴清德在紐約過境的計劃,台灣也難以與美國達成關稅協議,這令依賴出口的台灣製造商感到擔憂。   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主席稱台灣為“自由國家”,他堅信美國和台灣仍然是“最好的朋友”,像台灣這樣的自由國家絕對有權保持自由和維護自決權 Wicker主席表示:“我們... 加強軍事合作,加強與國防工業基地的合作,並充分利用資金"
 美國AP, The Hill2025-8-29 Roger Wicker主席說:“繁榮的民主從來都不是完全有保障的(“A thriving democracy is never fully assured …")…Fischer議員說當今世界比二戰以來的任何時候都更加危險。無論是在華盛頓還是在台北,都應明智地投入加強威懾,並確保防禦體系能夠應對
  英國 Financial Times, 2025-8-28 儘管台灣方面努力向美國總統示好,但美國長期以來捍衛台灣獨立地位的立場在川普執政下看來是岌岌可危(looking shaky)
  美國 Washington Post, 2025-8-23 川普試圖與中達成貿易協議,人們對美國在戰 時可能不會援助台灣的擔憂加劇。
  美國 Foreign Policy, 2025-8-21 川普似乎迫切希望與習近平舉行峰會並達成貿易協議,為此不惜出賣台灣。他可能願意進一步遷就北京──例如,削減對台軍售並正式反對台灣獨立──以確保峰會取得成功
  美國 Brookings, 2025-8-11 美台政治關係惡化了。《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都將拒絕賴清德訪美與川普希望安排與習近平舉行峰會聯繫起來。美台防務關係也出現緊張跡象。白宮最近取消了台灣國防部長與五角大廈官員的會晤,並推遲了軍售行動。 Ely Ratner 這些讓步發出了一個危險的信號,即美對台政策是可以談判的。簡而言之,台灣越來越像中美關係中的一個籌碼;人們確實擔心川普政府可能會為了與北京達成協議而犧牲台灣的利益。
  美國 Chicago Tribune, 2025-8-5 如果拜登總統拒絕賴清德訪美,台灣政界和安全機構會高枕無憂,因為他們知道美國的支持毋庸置疑但川普的優先是與中達成全面貿易協定,並推動世界盟友包括台灣的國防努力
  美國FoxNews,  2025-7-30 川普拒絕台灣總統訪美並允許中購買英偉達晶片,貿易談判中“放棄了籌碼”,但沒有任何“真正的突破”, 民主黨聲明:“此舉將使中国在人工智慧領域佔據領導地位,並為中国軍方提供繼續在全球開展敵對行動所需的技術優勢。”
  法國 AFP, 2025-7-30 美國前眾議院議長裴洛西在《金融時報》表示,反對賴清德過境這項決定「發出了一個危險的信號」習近平再次戰勝了美國的價值觀、安全和經濟。
  美國New York Times,  2025-7-30  Matthew Pottinger抨擊: 當中国反對賴清德過境時,  川普「不顧一切」諂媚 (“bend over backwards”)。
  英國 The Guardian, 2025-7-30 Hudson Institute 高級研究員表示,《台灣關係法》允許此類中途停留  美國卻不同意是“不正常”(“abnormal”)的作法。川普顯「在遷就中国的紅線」。眾議院中國事務委員會(the house’s China committee)民主黨領袖稱,這是「川普政府為了達成貿易協議向中国屈服的又一例證」。
  英國 Financial Times, 2025-7-30 美國取消了6月與台灣國防部長的會晤,這加深了台北方面對川普總統的擔憂。
  美國FoxNews,  2025-7-29 迫於中国的壓力,川普冷落(snub)台灣總統, 拒絕賴清德訪途停留紐約長期以來,美台的鞏固關係一直包含象徵性姿態──但批評人士認為,川普政府可能正在破壞這種關係,以便與中国進行貿易接觸。
  美國Bloomberg 2025-7-30 Atlantic Council's Global China Hub專家說“華盛頓可能再次將台灣問題置於次要地位,並將台灣僅僅視為美國對華政策的籌碼。如果真是這樣,那將是一個危險的信號"
國民黨國際部主任表示,未來賴清德可能無法指望美國的支持。
 英國 The Telegraph 2025-7-29 川普阻止賴清德訪途停留紐約,台灣總統取消了南美洲之行;  Bonnie Glaser向英國《金融時報》表示,此舉表明川普希望美中談判以及川習峰會正在計劃之際避免激怒北京 「川普應該頂住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壓力,而不是屈服」,「通過暗示美台關係的某些方面是可以談判的,川普將削弱威懾力,並鼓勵習近平在台灣問題上施壓做出更多讓步」
  美國Bloomberg 2025-7-28 「至少有一些政府官員將我們與台灣的夥伴關係擺到北京的談判桌上,令人深感擔憂,這向北京發出了一個危險的信號」,美國在台協會主席Laura Rosenberger表示: 在北京採取越來越脅迫行為的時候,美國需要發出明確的信號。
  美國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2025-7-25 川普是否願意承擔台海威懾重任仍懸而未決。川普公開反對捲入新的戰爭,並渴望達成「大交易」。與習近平達成的「大交易」是否包括出賣台灣以換取貿易或商業上的讓步?
 英國The Telegraph (2025-7-15) 澳洲總理表示不會參戰「假設性」的兩岸衝突,川普總統也表達了同樣的立場,同時敦促台灣自力救濟,包括增加國防預算。賴清德今年決定擴大“漢光演習”規模的原因之一,是為了向美國求助(appeal) ,受訪者表示, 「賴清德很可能是向川普表現忠誠。他希望人們卑躬屈膝,而賴清德正在這樣做」
   BBC, 2025-7-9 台灣民眾越來越懷疑,如果中發動攻擊,川普是否會進行軍事 干預美國依法須幫助台灣自衛,但川普對此態度含糊,最近拒絕評論他是否會阻止中 国武統台灣
  Japan's Mainichi (每日新聞), 2025-6-25 台灣民眾對美國的信任度卻出奇地低。日台交流協會最新調查顯示,喜歡美國的民眾僅佔3%。好感度低在川普執政之前就已存在,許多人懷疑華盛頓是否會在兩岸緊急時真正提供幫助。川普第二任期對台關稅政策較嚴格,對台國安需求的考量依然不足。
  英國Economist, 2025-6-10 川普蔑視烏克蘭,稱其愚蠢地幻想能夠對抗強大鄰國,台灣人聽到了自身困境的迴響。川普長期以來一直嘲笑台灣與中國大陸交戰的前景
◆   The Guardian, 2025-6-1 川普不知如何應對中国。他的懦弱只會加劇台灣戰爭的可能。
  美國 NBC News, 2025-5-30 台灣國防部:台灣很難建立一支現代化的作戰力量,對岸擁有 280 萬軍隊,是台灣現役軍人的 18 倍多。即使與美國合作,台灣仍不確定華盛頓的安全承諾程度。美對烏的支持大降(collapse)以及對台高關稅威脅令台灣感到不安
  美國 New York Times, 2025-5-22 川普總統在台灣問題上的一些言行——關稅、軍事開支、指責台灣竊取半導體製造領域的領先地位——加劇了台灣民眾對美國是否會在中 国攻擊台灣時介入的疑慮。nytimes.com/2025/05/22/world/asia/trump-china-taiwan-security.html
  美國 NBC News, 2025-5-18 根據台灣民調,36%表示在川普領導下,美台關係將會惡化。 認為美軍「肯定」會介入的比例從一年前的19%下降到14%。nbcnews.com/world/taiwan/caught-us-china-young-people-taiwan-just-want-things-stay-rcna204015
◆   Economist, 2025-5-1 川普的善變使台灣顯得更加危險。有些人擔心,為了與中国達成重大協議,他可能在台灣地位上讓步。
  美國 The Hill, 2025-4-28 台灣有可能淪為中美競爭中的籌碼——或者更糟的是,獨自對抗中国,而對於這樣的結果,台灣既沒有做好準備,也沒有能力應對
  美國 TIME, 2025-4-26 如果川普不承擔成本和風險幫助烏克蘭擊退俄羅斯,台灣又怎麼能相信川普會派遣美軍和納稅人的錢來保衛距離美國數千英里的「盟友」呢?
  Brookings, 2025-4-25 從幾乎所有調查指標來看,美國都被視為不太可靠的合作夥伴,台灣和南韓都不太相信美國會在與中国或北韓發生衝突時提供幫助 只有37.5%的台灣受訪者認為美國「可能」或「非常可能」介入軍事衝突
  War on the Rocks, 2025-4-16 許多台灣民眾質疑美國是否真的會保護他們。華盛頓長期以來的戰略模糊顯然是引起懷疑的一個原因。但即使採取戰略明確也無法解決問題。美國明智的第一步是解決對台武器交付積壓,台灣則需改變軍 方的文化
  New York Times, 2025-4-1 賴清德的問題在於,台灣不能再指望美國的支持(can no longer bank on U.S. support)。這不是我們現在才意識到的事情。台灣建立軍事力量以嚇阻攻擊是正確的。但台灣和平確保自由的唯一方法是以某種方式與中和解。
◆  LA times, 2025-3-19 川普的交易外交正在重塑美台關係 。自川普上台以來,他的對話從關注民主、人權等共同價值轉向討價還價能力。「價值觀和長期友誼本身並不足以維持美國的支持」,專門研究兩岸關係的澳洲國立大學政治學家宋文蒂說。
◆  美國 Wall Street Journal, 2025-3-17 台北對川普總統是否會提供幫助來抵禦中的攻擊感到 日益擔憂。 台灣的軍方規劃者表示,美國的支持對於台灣的安全至關重要,這向華盛頓發出了穩定關係的願望川普最近暫停對烏克蘭戰爭的 支持,加劇了台灣的擔憂
  New York Times, 2025-2-25 川普大幅轉變烏克蘭政策,堅稱烏克蘭應對俄烏戰負責,且未允烏克蘭出席談判, 加上台灣島已多次被華盛頓拋棄,在在加劇台灣的疑美情緒。

川普則指責台灣在先進半導體製造領域不公平地獲得主導地位,而且軍事支出太少,又對美國會在戰爭中馳援台灣過於自滿 ( too complacent )

  TIME, 2025-2-27 新加坡學者表示,如果中美達成類似烏克蘭的協議中国可能「在沒有太多美國干預的情況下」拿下台灣
◆  英國 The Guardian, 2025-2-21 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ASPI)專家: “川普政府已經表明,它願意在沒有任何警告的情況下突然打破美國兩黨數十年的對華政策。”,這表明它正在將自由民主價值觀從其外交政策考慮中剔除。Bonnie Glaser: 美台關係或會保持強勁。 “但川普可能將施壓台灣答應其要求。theguardian.com/world/2025/feb/21/donald-trump-russia-ukraine-foreign-policy-impact-taiwan
◆  美國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2025-2-21 川普正在台灣更加脆弱。川普明確表示,他希望與中談判並達成廣泛的經濟協議,這引發了中將尋求什麼作為回報的問題。川普擴張美國領土將使中国要求把台灣牢牢留在其勢力範圍之內川普排除烏克蘭直接與俄羅斯談判也可能被習近平引用作為台灣問題直接談判的先例...未來四年將是台海十年來最動盪的幾年。cfr.org/blog/trump-making-taiwan-more-vulnerable   David Sacks
◆  美國 Washington Post, 2025-2-18 川普威脅吞併格陵蘭島──不排除使用軍力。 Brookings專家Ryan Hass說:“川普的每一次聲明都削弱了不得以武力或脅迫重劃領土的原則,政治學家Graham Allison說:“我沒有看到任何證據表明(川普)認為美國在台灣有任何切身利益。”
繼續閱讀 扣好安全帶(2)

 

 

 

 

           

 

 

   

   pic.  :   "評論台灣"排名US Google第1 , 2025-9-9, 2025-7-4, 2025-6-30, 6-6, 2025-5-31, 2025-5-26, 2025-5-5,  2025-3-29,  2025-2-28,   2025-1-1,  2024-12-25,  2023-1-1,  2022-1-1, 2021-10-2  
 

 

         

 

川普徵新關稅 & 貿易戰 & 半導體產業赴美   & 台灣晶片

  美國 TIME, 2025-10-23 中国有可能奪取美國限制中国取得的關鍵資產控制權──例如英偉達最新的人工智慧晶片,這些晶片由台灣台積電獨家生產──這是一個誘人的獎品,可能一舉重新定義大國競爭
  CBC, Radio-Canada, 2025-10-17 製造微晶片可能不是特別有用的脅迫工具,因為台灣並沒有設計或銷售其晶片。台灣也沒有能力將其金融體系推向國際,並對產品實施出口管制。台灣應該依賴外交手段而非恐嚇手段來贏得更多朋友。台灣的角色實際上是作為美國聯盟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已經明確表示,我們正在努力重建一條不受中国影響的供應鏈。
  英國Financial Times, 2025-10-16 川普更加重視交易。看似試圖迫使台積電投資數千億美元將生產轉移到美國,這為台灣反對派人士提供了口實,稱正向美國出賣台灣的技術,造成了台灣內部的分裂
  美國 Bloomberg, 2025-10-7 賴清德川普喊話,正視台灣對美國利益的重要性,表明願支持台積電在全球布局投資,協助美國推動再工業化與AI發展。賴表示,如果川普讓習近平永遠放棄對台攻擊,必然是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美國 Bloomberg, 2025-10-1 台灣拒絕美國要求一半晶片在美國生產的要求,凸顯了雙方貿易談判的緊張局勢。台灣行政副院長表示,台灣希望專注於232條款相關調查的讓步。
  美國 Wall Street Journal, 2025-10-1 台灣專家表示,50-50的提議似乎表明台積電在亞利桑那的加速投資擴張可能不足以實現美國的晶片本地化目標。Lombard Odier專家表示,這似乎不切實際,因為這需要勞動力、專業知識和供應鏈的正確組合,而且需要數年時間。TIER專家表示, 如果實施 「五五分」,高效但集中的全球晶片製造模式將終結,取而代之的是高成本但具有韌性的分散模式。
  美國 CNN, 2025-10-1 台灣稱將頂住美國的壓力,向川普政府提出挑戰(throwing down the gauntlet )許多台灣民眾認為,台灣的晶片實力是「矽盾」,可以阻止中的潛在入侵。美國商務部長提到了「矽盾」,稱美國需要「五五分」來保護台灣,但沒有具體說明中攻擊時可能採取的應對措施。國民黨立委抨擊「矽盾」的有效性將被削弱,台灣的戰略安全籌碼將徹底喪失。
  美國 CNBC, 2025-9-30 美國商務部長在News Nation美台已就半導體生產的「五五分」進行了討論。Lutnick 淡化了「矽盾」理論,並認為如果美台晶片生產更加平均,台灣將更加安全。CNBC: 此舉可能對台灣的國防產生影響。
  美國 Bloomberg, 2025-9-29 華盛頓要求台灣將投資和晶片生產轉移到美國,以便滿足美國50%的晶片需求,這標誌著全球半導體產業的根本性轉變。但大規模轉移產能不僅需要巨額資金,還需要大量供應商和合作夥伴的大規模遷移,它們共同構成了生產鏈。《華爾街日報》上週報導稱,華盛頓正在考慮一項廣泛的計劃,以減少對海外半導體的依賴
  美國 Tom's Hardware, 2025-9-26 美國財政部長Scott Bessent告訴Fox Business,他敦促立即採取行動,將晶片生產分散到多個友善地區(例如日本甚至中東國家)的必要性,以避免一旦發生中斷,造成災難性的崩潰。現任美國政府似乎認為,用大棒──例如 100% 的進口關稅,或最近討論的 1:1 政策──比拜登《晶片法案》胡蘿蔔更有效
  美國 New York Times, 2025-9-24 川普政府表示,在調查發現有強迫勞動的證據後,美國將開始禁止進口捷安特在台灣生產的自行車
  美國 Bloomberg, 2025-9-24 台灣出於國家安全考慮,對南非 實施出口晶片限制,這是台灣首次以其半導體產業作為武器,對付與中關係密切的國家。
  美國 Foreign Affairs, 2025-9-22 即使台積電在德國、日本和美國工廠進行了大規模投資,其台灣工廠仍生產該公司80%到90%的晶片總產量。世界上沒有任何地方可以取代台灣頂尖企業生產的尖端晶片。當最終敲定美台貿易和關稅協議時,台積電在美國的投資將為台灣提供籌碼
  美國 New York Times, 2025-9-22 台灣長期以來一直是美國最大的螺絲供應地。但正面臨來自中國大陸的競爭、川普的關稅以及不斷升值的台幣的「三重挑戰」。
  Taipei Times, 2025-9-21 川普屢屢改變立場,要求天價讓步,並在達成協議後重新談判──從疊加互惠關稅到懸而未決的232條款關稅──同時施壓全球半導體產業在美國鉅額投資。對台灣而言,光是對這些就會讓我們陷入困境
  法國 Le Monde, 2025-9-18 想知道全球科技產業的表現如何?關注台灣GDP。台積電和富士康等台灣科技巨頭生產的電子晶片是抵禦中潛在入侵的最有力武器。但人工智慧泡沫破裂可能會迅速抑制台灣的經濟成長。在台灣21個製造業領域中,有19個因美國關稅上調和新台幣高估而下滑
  美國 New York Times, 2025-9-15 即便台灣是先進半導體的產地,也不值得美國開戰。中飛彈和核武庫日益壯大,可以打到美國本土。
  美國 National Interest, 2025-9-16 台灣如何迫使美國及其盟友介入台海危機?一個可能的答案在於台灣的半導體產業核心地位,特別是製造人工智慧 (AI) 晶片的能力,台灣不應該放棄最先進的晶片製造設施但必須與印太夥伴實施協調一致的晶片外交戰略:台灣應該提供晶片製造能力,以換取謹慎的外交和軍事讓步。
  美國 Bloomberg, 2025-9-11 美國商務部長預測,美國最終將與台灣、瑞士和印度達成貿易協議。
  美國 Washington Examiner, 2025-9-10  當世界各國領導人排隊與川普總統面對面談判貿易政策時,台灣外交官渴望與川普直接談判關稅但美國政府的一個中國政策意味著任何正式會晤幾乎是不可能的
  美國 Washington Examiner, 2025-9-8  一些台灣民眾認為川普20%的互惠關稅是對台好感度減弱的跡象,且川普近來一直在拉攏習近平,但賴清德表示,在外交、國防和其他領域,與台灣的合作──以及對台灣的援助──在川普總統的領導下並沒有停止或減少;相反,它在持續加強。
  美國 Washington Examiner, 2025-9-5  如果台積電在多倫多或Toulouse未必是個問題。但考慮到中共躍躍欲試入侵台灣,這確實構成了真正的國安威脅。川普將半導體供應鏈友商化 (friendshoring)作為優先事項是正確的。問題在於他的解決方案。 聯邦政府根本沒有足夠的資金來拯救英特爾。《經濟學人》報導,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生產的晶片比台灣生產的貴 20%。
  英國Reuters 2025-9-3 大西洋理事會專家表示:現在人們談論國際體系中最大的不確定性時,往往是川普的單邊主義,而不是中的戰狼外交。川普的關稅政策和反复無常使大家都變得緊張。
  英國BBC 2025-9-3 藉由9-3閱兵式,習近平正試圖在國際舞台上展現北京的實力──不僅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且在川普的關稅動搖全球經濟和政治秩序之際,作為制衡美國的力量
  美國 Bloomberg, 2025-9-2 台幣匯率歷史性飆升至2022年以來的最高水準。台幣走強令台灣出 口商面臨越來越大的風險。
  法國 AFP, 2025-9-3 川普政府已撤銷台灣半導體巨頭台積電未經許可向中国出口美國晶片製造設備的授權,進一步限制了中国取得美國技術
  美國 Fox Business, 2025-8-27 美國財政部長SCOTT BESSENTFox電視專訪說, 全球99%的先進晶片都在台灣島製造,這是自阿拉伯石油禁運以來我們從未見過的國家安全風險。我們必須降低美國經濟的幾個面向的風險。川普總統是一位商人,他非常注重解決方案。我無法想像美國一屆又一屆的政府竟然對這些戰略風險置之不理。如果我們在 2029 年離任,而我們還沒有降低美國經濟的風險,那麼我們就失敗了,但我們不會失敗youtube.com/watch?v=MUdyN31Qf8g
繼續閱讀   貿易戰 關稅談判

 

 

 

 

 

  pic.  :   "評論台灣"排名US Google第1 , 2025-7-25, 2025-6-21, 2025-5-30, 5-25, 2025-5-18, 5-4,  2025-4-29, 4-10, 4-4,  2025-3-29, 2025-3-28, 2025-2-28, 2025-2-22,  2025-2-14, 2025-1-29, 2025-1-28, 2025-1-23, 2025-1-11, 2025-1-1, 2024-12-31, 2024-12-25, 2024-12-24, 2024-12-11, 2024-12-3, 2024-11-25, 2024-11-13, 2024-11-7, 2024-11-1, 2024-10-26, 2024-10-18, 2024-10-10, 2024-10-1, 2024-9-26, 2024-9-17, 2024-9-9,  2024-9-3, 2024-9-1, 2024-8-25, 2024-8-18, 2024-8-8, 2024-8-2, 2024-7-27, 2024-7-22, 2024-7-18, 2024-7-11, 2024-6-15, 2024-6-5, 2023-6-16, 2023-5-21, 2023-4-22, 2023-4-9, 2023-3-26, 2023-3-16, 2023-2-20, 2023-2-9, 2023-2-2, 2023-1-30, 2023-1-21, 2023-1-1, 2022-12-29, 2022-12-20, 2022-12-15, 2022-12-4, 2022-12-01,  2022-11-22, 2022-11-12, 2022-10-31, 2022-10-17, 2022-10-10, 2022-9-30, 2022-9-20, 2022-9-6, 2022-8-20, 2022-8-8, 2022-7-21, 2022-7-4, 2022-6-24, 2022-6-16, 2022-6-12, 2022-5-23, 2022-4-30, 2022-4-16, 2022-3-29, 2022-3-22, 2022-3-8, 2022-2-28, 2022-2-20, 2022-2-15, 2022-2-12, 2022-1-23, 2022-1-1, 2021-12-30, 2021-12-22, 2021-12-11, 2021-12-9, 2021-12-3, 2021-11-20, 2021-11-6, 2021-10-222021-10-2   ; "評論台灣"排名US Google第2, 2025-8-30, 2025-8-14, 2024-11-11, 2024-5-27, 2024-2-5, 2024-1-11, 2024-1-6, 2023-12-30, 2023-12-23, 2023-12-16, 2023-11-19, 2023-11-11; "評論台灣"排名Google2 , 2023-9-26, 2023-9-2, 2023-8-18, 2023-8-15, 2023-8-8, 2023-8-1,  排名US Google第32024-5-25, 2024-1-4, 2023-7-28     
   pic.  :  "評論台灣"排名Google Taiwan, Google Japan, Google HK第1 , 2025-9-22, 2025-8-6, 2025-7-28, 2025-7-25, 2025-7-21, 2025-7-11, 2025-7-1, 2025-6-16, 2025-6-4, 2025-5-26, 2025-2-26, 2025-2-12 ;  "評論台灣"排名 香港Google, 台灣Google 第1 , 2025-9-9 , 2025-9-4  ; "評論台灣"排名Google Taiwan, Google HK第1 , 2025-8-27; "評論台灣"排名Google Japan, Google Hong Kong第1 , 2025-8-1;"評論台灣"排名Google Hong Kong第1, 2025-7-27

 

    

 

     
  pic.  :   "評論台灣" 排名 日本Yahoo第1 , 2025-9-18, 2025-9-10, 2025-9-5, 2025-8-30, 2025-8-14, 2025-8-2, 2025-7-22, 2025-7-11, 2025-7-1, 2025-6-14, 2025-6-4, 2025-5-23, 2025-5-1, 2025-3-30, 2025-3-19, 2025-2-28, 2025-2-14, 2025-2-12, 2025-1-28, 2025-1-23, 2025-1-11, 2025-1-1, 2024-12-31, 2024-12-25, 2024-12-24, 2024-12-14, 2024-12-8, 2024-12-3, 2024-11-21, 2024-11-11, 2024-11-10;   "評論台灣" 排名 德國Ecosia第1 , 2025-9-18, 2025-9-10, 2025-9-5, 2025-8-30
         

 

 

  台灣政治 分歧混亂   台灣民主史 前所未有的罷免潮 ──  失敗

  美國 AP News, 2025-10-19 自詡為改革派的鄭麗文當選國民黨新黨魁,鄭誓言把國民黨從一群“綿羊”變成“獅子”,她反對賴清德主張的國防預算提高到GDP5%,「我們不能讓台灣成為地緣政治的犧牲品」。趙少康指控選舉中中国參與了有組織的干預。
國民黨在台灣仍保持著強大的政治影響力。
  Reuters, 2025-10-19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致函台灣新任反對黨領袖,籲兩黨應加強「共同政治基礎」盼國共推進統一  鄭麗文回覆電文未提及統一,但表示海峽兩岸同屬“中華民族”。
  美國 Foreign Affairs, 2025-9-22 「大罷免」失敗,導致民眾嚴重分裂;賴清德的支持率也正在下滑。但兩極化程度也可能被誇大。除了核能和死刑之外,台灣政界在重大議題上似乎相當一致。
  美國 War on the Rocks, 2025-9-5 RAND最近的報告發現,台灣內部的政治極化削弱了社會動員的有效性。反對黨抨擊執政民進黨的國防改革賴清德為個人政治利益挑起戰爭教育部“青少年服役同意書”引發家長恐慌──賴清德和民進黨準備派孩子上戰場送死。
  日本 Japan Times, 2025-8-24 台灣選民拒絕罷免 第二輪立委,國防預算前景不明朗
  美國 Washington Post, 2025-8-23 第二輪罷免公投結束,重啟核電未達門檻
  美國 Foreign Policy, 2025-8-21 台灣日益緊繃的內部政治局勢使其面臨更大的風險。北京的持續壓力加劇了政黨分歧,執政的民進黨宣示主權,而反對黨國民黨則認為有必要與北京接觸。雙方的言辭愈發尖銳──總統賴清德表示要清除台灣的“雜質”,而國民黨主席則將賴清德比作納粹德國。大罷免失敗,進一步顯示兩黨無法合作
  美國 Foundation for Defense of Democracies, 2025-8-11 台灣的整體政治氣氛仍然非常非常動盪。國防預算辯論、美台關係的重新調整,以及中國持續不斷的壓力,意味著即使是潛在的政治共識領域也將受到質疑。
  美國 Chicago Tribune, 2025-8-5 罷免失敗意味著賴清德要麼被迫與反對派合作,在立法院通過任何議案,要麼在剩餘任期內成為跛腳鴨
  美國 Foreign Affairs, 2025-8-1 台灣政治的一個根本挑戰:深度兩極化。根深蒂固的敵意導致了政府的極度失靈 罷免失敗意味仇恨和僵局可能加劇
  美國 TIME, 2025-7-29 台灣政壇出現了兩極化,台灣總統賴清德罷免反對派立委,人們普遍認為是為了奪取更多權力
  美國 the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2025-7-28 研究員David Sacks: 選民希望以更溫和的方式處理兩岸關係,並促使總統調整政策,例如促進兩岸民間和學術交流罷免失敗可能引發美台關係中重要的未知數,並可能降低兩岸關係的緊張程度。
  美國 New York Times, 2025-7-26 罷免運動失敗,總統受挫,政治學家Lev Nachman表示,賴清德需要反思自己和民進黨的形象,他沒有贏得溫和派選民的支持。
如果罷免成功,總統將獲得更多權力,更容易推進議程,包括進一步將台灣經濟從中國大陸轉移出去。而罷免失敗可能增強「藍營」在明年地方選舉和2028年總統大選前的信心
  美國 Bloomberg, 2025-7-26 更多台灣民眾仍然支持維持台灣政治的現有權力平衡,the Crisis Group高級分析師表示,民進黨不能只專注於選民對中国的恐懼。東海大學教授說:“民進黨不能在每次選舉中都依賴反華言論,因為選民可能更關心經濟和民生問題。”國民黨主席說:你不能輸掉選舉,就發動大罷免,謀求一黨專政。
  美國 CNN, 2025-7-27 Lev Nachman教授表示,罷免組織嚴密、勢力強大的國民黨選區立委是「艱苦的戰鬥」。“目前,賴清德除了嘗試其他有創意(creative) 的方式來吸引民眾之外,幾乎無能為力"國民黨主席表示,台灣人民選擇了穩定、選擇了能夠辦事的政府,而不是激烈的政治內鬥。
  英國 Reuters, 2025-7-26 罷團希望向中傳遞訊息,但反罷稱其侵犯民主。選舉結果對賴清德領導的民進黨造成沉重打擊
  美國 New York Times, 2025-7-25 專家表示,大罷免遭到廣泛反對。調查顯示,相當多的台灣人不贊成大罷免。全球範圍內,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級立法機構像台灣一樣面臨如此大規模的罷免行動。
国可能會在未來幾週或幾個月內在台灣附近舉行大規模軍演來加大對賴清德的壓力,以表達對罷免、賴清德演講及其出國旅行的憤怒。
  美國 CNN, 2025-7-24 罷免團體指責國民黨暗中與北京“勾結”,但幾乎沒有確鑿證據。國民黨譴責罷免是對 民主規則的濫用、企圖奪權、完全違憲,民主國家制衡至關重要。  賴清德已 背書罷免,以維護台美關係。 賴宣布國防開支將提高到3%以上, 若在立法院缺乏多數席位,實現此一目標可能更加複雜。國民黨支持加強國防,但主張遏制浪費。關鍵對華鷹派敦促華盛頓專注於對抗中国, 川普一直敦促亞洲盟友支付更多保護費
  英國 The Guardian, 2025-7-23 雙方都聲稱自己是在為台灣的民主而戰。 一場生存鬥爭。台灣大學教授Lev Nachman表示: “反民進黨和親北京之間有區別的,但從罷免者的角度看,它們已經成為同義詞”。他從未見過台灣如此分裂。 「無論最終誰勝出,都需要處理這個傷口。」
  法國 AFP, 2025-7-25 倫敦大學政治專家:這次罷免的規模在台灣是「史無前例的」。但由於許多罷免投票都在國民黨據點,Dafydd Fell表示,民進黨很難贏得立法院控制權。台北大學專家表示,罷免投票已成為民進黨和國民黨間的「意識形態對決」。
  英國 BBC, 2025-7-25 民進黨最初試圖與「大罷免」保持距離,但最終表示支持,賴清德下令官員協助罷團“保衛國家”。這加劇了反對派的指責──民進黨秘密策劃了“大罷免”和“青鳥運動”,可能從中獲取最大的政治利益。反罷免聚會的大螢幕上播放希特勒模樣的賴清德,並配上“綠色恐怖”的口號。無論結果如何,「大罷免」都將對台灣兩極化的社會產生持久影響。Carnegie China專家:如果結果接近但並非定論,可能意味「國民黨和民進黨最終將不得不尋求妥協並攜手合作, 這對台灣可能並非壞事」。
  美國 CNN, 2025-7-25 台灣選民決定「親中」立委命運之際,電視節目描繪了台灣不祥的未來 台灣大學教授Lev Nachman表示: 這不是一個台灣的故事,這不是每個民主國家的故事,如果台灣的局勢繼續分裂下去,這絕對是一個值得擔憂的問題。 video As Taiwan voters decide fate of ‘pro-China’ lawmakers, TV show paints ominous future
  英國 Reuters, 2025-7-23 罷免團體聲稱是「反共」運動,指責國民黨出賣台灣,不支持國防開支,並給國會帶來混亂。國民黨否認並譴責賴清德「獨裁統治」和「綠色恐怖」(民進黨的黨旗)。政治大學教授: 「民進黨利用其鋪天蓋地的宣傳網絡,在台灣社會煽動(對中國的)恐懼感」
  英國 The Independent, 2025-7-23 罷免團體指責反對黨削減關鍵預算(尤其是國防預算), 國民黨否認親中立場,堅稱履行憲法賦予的職責,審查政府政策並遏制浪費。
  英國 Financial Times, 2025-7-22 大罷免的起因是批評人士認為國民黨在破壞民主和主權,國民黨否認並譴責民進黨奪權。 在大選中,民眾首要希望避戰和維持現狀,國民黨資深政治人物表示,但是倡導兩岸和平並未給我們帶來任何優勢,結論是民眾並不信任我們。 Hoover Institution Templeman說 「由於國民黨可以與北京對話……他們可以相當有力地證明,他們比民進黨更能平衡中美關係,如果做得好,這可以成為吸引選民的賣點」ft.com/content/49a1befc-2219-4d4c-bf9e-81fc3de13c40
  美國WSWS.org, 2025-7-21 賴清德決心破壞和壓制反對聲音。他和民進黨正對31名國民黨「立委」發起史無前例的罷免運動。如果成功將終結國民黨對立法院的控制。
  The Jamestown Foundation, 2025-7-7 台灣大罷免旨在推翻2024年選舉產生的反對黨在立法院的多數席位,這是歷史性舉措 。支持罷免的民調結果並不一致。北京方面希望罷免失敗,華盛頓則認為與民進黨主導的立法合作更容易
  美國 New York Times, 2025-6-30 賴清德「團結國家十講」,可能適得其反,加深國內的政治分裂,「賴清德正盡可能地激起基本盤支持群眾,以確保大罷免成功」,台大政治學家Lev Nachman說,目前賴清德唯一的武器是他的麥克風。他無法通過政策,他能做的政策改變也非常有限。
  英國 Financial Times, 2025-6-20 民進黨將大罷免描繪成對內部破壞國安的政客的鬥爭,多達24名國民黨立委可能被罷免,這可能為執政黨加強防禦鋪平道路
  Reuters, US News, 2025-6-20 藍白通過一系列措施,包括大幅削減預算,激怒了民進黨,呼籲民眾支持大罷免「反對共產黨」──這直接指向了中
  美國 Wall Street Journal, 2025-6-9 回應中「灰色地帶」施壓台灣著手清除親北京公務員──擴大至地方政府、學校和大學,審查了371,203名軍人和公務員後,發現了兩名申請中身分證和75名申請中居留許可的員工。持有大陸永久居留證也可能導致撤銷公民身分。
 美國Bloomberg, 2025-5-20 近半數的受訪者認為台灣正走向錯誤的方向,賴清德的支持率已下滑至32%,為一年來最低水準賴清德引發了人權組織和學者的擔憂,台灣可能會削弱人民自由。 其強硬立場也存在風險, 北京可能加大壓力, 人們質疑美國是否會在危機中全力支持台灣。KMT: 可能收緊言論自由造成了寒蟬效應——不僅在政治,甚至學術界、知識界和文化界,其為一種自我審查的形式。  
法國AFP, Eurasian Time, 2025-5-19 賴清德誓言抗中,卻面臨當前的政治混亂,分心了立法議員,削弱了民眾信心;  Brookings專家Ryan Hass:“台灣四分五裂,無法解決自身的長期需求和弱點”; Bonnie Glaser:當前的政治氣氛「有毒」各方「花費大量時間思考如何削弱,並損害政治對手的聲譽和形象」。賴清德不支持率達上任以來最高民調機構歸因於賴清德對美關稅的處理,以及針對反對黨史無前例的罷免。CFR David Sacks:華盛頓對台更不確定。專家: 民國二黨間持續的敵意正在削弱人民對政治的信心,強化了北京的說法──台灣人民成為中國的一部分會過得更好。

eurasiantimes.com/its-advantage-china-as-taiwans-president-who-vowed-to-stand-up-to-beijing-faces-political-turmoil-at-home/

◆  美國 Brookings, 2025-5-12 台灣的政治體制陷入動盪。賴清德的支持率已經下降。大眾對台灣未來的情緒也是如此。如《經濟學人》最近報導,約30%的人表示預期台灣將被統一,比2020年多8%。
◆  澳洲 ABC news Australia, 2025-5-10 「大罷免」 ── 此前從未如此大規模地實施過。國民黨譴責民進黨“政治迫害”,企圖一黨專政。民進黨指責他們阻礙立法、削減預算、並使政府陷入癱瘓。 民調顯示,59.3%受訪者反對「大罷免」
◆  美國 The Diplomat, 2025-5-5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和民眾黨主席黃國昌的公開會晤中,黃呼籲,如果舉行新的立委選舉,就應該舉行新一輪的總統選舉。 一些國民黨政客提議對內閣進行不信任投票。
◆  美國 Foreign Policy, 2025-2-3 執政黨在立法院以暴力阻止法案(削弱其政治權力)通過,對第二大反對黨主席發起許多人認為的政治迫害,並試圖出於政治動機罷免數十名反對黨議員,這會損害台灣的穩定。 在台灣,罷免被當作一種報復性的政治武器,而不是將壞政客趕下台的合法手段不要對台灣的憲政危機視 若無睹
◆  美國 Brookings, 2025-2-12 台灣的政治很緊張,反對派指責賴情德想當皇帝般的總統(imperial presidency),賴不願意作民主政治的正常交換,而試圖將政權鞏固在手中,暴露出頑固、傲慢民進黨指責在野黨不顧台灣2300萬人民的福祉而選擇阻撓...
◆  美國  The Diplomat, 2025-1-28 國民黨-民眾黨聯盟大幅削減政府預算下,全台灣35名國民黨立委成為罷免潮的目標。民眾黨聲稱,削減額僅擬議預算的6.6%,剩餘預算對政府運作「綽綽有餘」。但行政院院長表示削減額相當於預算總額的16%。最重要的是,預算削減引發國際對台灣自衛決心的懷疑大多數民眾可能不支持罷免民進黨與在野黨的矛盾預計將升級
◆  美國 Washington Times, 2024-12-27 "Elbridge Colby and Pete Hegseth 為美台安全制定新路線":  由於可能針對一些國民黨政客(軍事資訊洩露常與若干議員有關)進行罷免,台灣有機會應對這些內部威脅washingtontimes.com/news/2024/dec/27/elbridge-colby-pete-hegseth-charting-new-course-u-/ 

            

 

中国閱兵  

美國看閱兵

  美國 New York Times, 2025-9-29: 北京九三閱兵式展示了似乎具有高超音速能力的新型反艦飛彈,以及洲際核子飛彈。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專家說 “它極大地增加了中国在幾乎沒有任何預警的情況下突擊的航程範圍。”

台灣人看閱兵
  (1) 美國Associated Press (2025-9-3) : 在台灣,對於中国大規模軍事閱兵的意義爭論不休。 the 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高級分析師表示:“民眾對中国軍事實力展示缺乏反應,既反映了北京對台恐嚇行動的局限性,也反映了台灣民眾長期以來對中国持續軍事威脅變得麻木的擔憂
  (2) 英國Reuters (2025-9-3) :總統賴清德尖銳批評這次閱兵,稱台灣不會用槍桿子來紀念和平
  (3) 美國CNN (2025-9-3) : the Atlantic Council's Global China Hub 研究員Sung表示:“台灣將密切關注習近平如何描繪台灣局勢的緊迫性,以及中重新崛起的軍隊將在收復台灣的行動中扮演什麼角色(如果有的話)""台灣社會對這些演習日益麻木,這對整個國防體系的戰備能力來說並非利好"
中国閱兵的目的

  (1) 美國Bloomberg  (2025-9-3) : 煽動民族主義情緒,透過喚起戰爭創傷的記憶,試圖在經濟衰退和與美關係緊張的背景下凝聚國內支持。英國BBC (2025-9-4) :一場精心設計的盛會,展現了精準、力量和愛國主義。美國USA Today  (2025-9-4) : 有力地展現了民族自豪感...

  (2) 美國Bloomberg  (2025-9-3): 中俄北韓三國領導人首次共同公開亮相,精心設計的大團結展示他們願意更公開地應對或顛覆美國主導的全球秩序。數十位國家元首和政府首長也齊聚一堂,包括越南、馬來西亞、巴基斯坦、白俄羅斯、伊朗、塞爾維亞和斯洛伐克等領導人 ( 習近平順便加強了印度總理莫迪的關係)川普在社群媒體指責中俄北韓密謀反對美國。

  (3) 美國New York Times (2025-9-2): 試圖重塑歷史,將中國和蘇俄描繪成二戰中反法西斯的主力,並淡化美國的貢獻   Euro News  (2025-9-3):  中國是二戰的主要前線,這一事實往往被那些更關注歐洲戰爭和太平洋海戰的報導所忽視。

  (4) 美國New York Times (2025-9-2): 習近平舉行閱兵式,表示中国不會再受霸凌能夠抵禦西方的施壓 。英國BBC (2025-9-4) :「向川普發出明確訊息」  ──   在川普的關稅動搖全球經濟和政治秩序之際,作為制衡美國的力量。

  (5) 歐洲Euro News   (2025-9-3): 展示中国的進步。美國New York Times (briefing 2025-9-4): 閱兵式向西方傳遞中崛起的訊息  ──   展示了能夠擊沉軍艦的高超音速飛彈和能夠打擊美國本土的核彈道飛彈。可從運輸機上投擲的新型地面裝甲車和遠程火箭發射器進一步加劇了對台灣的威脅。而大批無人機和水下航行器則展示了中在無人機戰爭的努力。CNN  (2025-9-3):  中国展現軍事實力,足以支持習近平建構新世界秩序的願景令人震驚的武器在許多方面似乎領先於北京的對手。人們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新型遠程核武上  ──   例如東風-61洲際彈道飛彈  ──   但從長遠來看,更重要的是新型車載和艦載雷射防空武器。「中国軍隊的技術非常先進……但最重要的是,它幾乎可以自主製造所有所需的武器」,這意味一旦爆發戰爭,北京不會被外國武器供應商「脅迫」。然 而「閱兵式令人印象深刻,並不能很好地反映軍事實力」

  (6 美國Brookings研究員、前CIA中國問題專家說道。 “閱兵充分說明了習近平對軍隊的控制程度” 。閱兵掩蓋了解放軍面臨的頑固挑戰,尤其是對高級將領的持續清洗」

  (7)  美國CNN (2025-9-3) : 當你親臨現場時,你會感到震撼。在電視上觀看,你會感到不祥的預兆。訊息很明確  ──  如果你威脅這個國家的主權,那麼等待你的將是這樣的後果。這些閱兵圖像就是宣傳武器,是對世界,尤其對美國硬實力的挑釁。如果說中閱兵式意在激怒 (irk) 川普,它的效果堪稱完美。如果說目的是對美國總統進行侮辱,那麼它的效果非常好。(personal affront to the US president, it worked perfectly)

  (8) 美國New York Times (2025-9-2):   美國大學學者說。 “他們想利用戰爭記憶,讓子孫後代抵制西方價值觀"。

  (9) 美國Brookings學會中國中心主任表示習近平發出了一個含蓄的訊號,即"任何走向正式台獨的舉動都將帶來危險”。美國CSIS高級顧問:“中的軍事目標主要是地區性的,最重要的就是主導亞太和台灣"英國Reuters (2025-9-3): 大西洋理事會專家表示:“習近平確信中重新掌控了局勢“現在人們談論最大的不確定性時,往往是川普的單邊主義,而不是中的戰狼外交。川普的關稅政策和反复無常使大家都變得緊張。
 

 


 

 

          pic.  :   "評論台灣"排名Microsoft Bing第1 , 2025-8-1, 2025-7-27, 2025-7-22, 2025-7-12, 2025-7-1, 2025-6-22, 6-14,  2025-6-4, 2025-5-20, 5-18, 2025-5-9, 2025-5-5


 

 

 

中国間諜活動威脅

  美國 TIME, 2025-10-23 間諜案件主要集中在政界和軍方,但針對台灣平民的間諜活動也不斷升級,包括幫派可能充當“第五縱隊”,宗教組織是另個關注點。
  The Tribune, 2025-10-25 台灣朝野立法委員對《國家安全法》及相關立法提出了重大修訂,以應對中日益增長的間諜威脅
  美國 Washington Post, 2025-9-29 台灣「統 促黨」(CUPP)背後有中国間諜活動和犯罪集團。台北官員尤其擔心,一旦中入侵,CUPP可能被用作武器。但前美國情報高官表示,鑑於北京在台灣擁有眾多「更值得信賴和受到控制」的情報人員,因此不太可能將其「情報優先權」給予組織犯罪團體; 他並表示,台灣對間諜行為的「量刑輕的可笑」幾乎沒有起到威懾作用。
  美國 Foreign Affairs, 2025-9-22 台灣對中滲透的準備比許多人意識的要充分。
北京恐嚇台灣民眾的許多舉動,更多的是引發畏懼
而非恐慌
  美國 Inkstick , 2025-8-20 可能享有對台日益增長的重大情報優勢。台灣高級情報官員估計,中在島上有“5,000 名間諜,已融入所有關鍵的政府和軍事機構,包括滲透賴清德總統的維安人員。
  美國 Foreign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 , 2025-8-4 賴清德公開宣稱中国是台灣《反滲透法》所定義的「境外敵對勢力」。基於其旨在恐嚇台灣的軍事行動、間諜案件增多、以及施壓台灣名人詆毀台灣等, 故將之定性為「滲透」
  美國 Strategy Page , 2025-7-20 中國大陸和台灣都在敵方領土上派駐了情報人員。兩國都受到軍隊和政府內部腐敗的困擾。這使得兩方都難以保守機密 (both China and Taiwan have intelligence operatives in enemy territory. Both are also hobbled by corruption within the military and government). strategypage.com/qnd/china/articles/2025072005732.aspx#gsc.tab=0
  Politico, 2025-7-9 中国特工在台灣軍事和民事單位中無處不在,高層間諜正 對國家安全造成巨大損害
  Eurasian Times, 2025-7-5 數據顯示了一個清晰的模式——中共正瞄準台灣國防機構,將其視為滲透的首要目標。披露的事件表明北京精心培育了一個長期間諜網絡,它不僅能夠收集情報,還能在危機時刻破壞台灣的指揮結構和關鍵基礎設施。
  美國 War on the Rocks, 2025-6-25 台灣需要考慮中共從內部發動決定性的先發制人 ,中共或許有辦法將間諜、第五縱隊和破壞分子等與無人機和惡意軟體等結合起來,從而壓倒癱瘓台灣 。
  法國 AFP, 2025-6-19 台灣正在審查數十萬名軍人、公立學校教師和公務員,以剷除潛在的中共支持者 或信仰相同者(Chinese sympathisers)。 中国滲透的主要目標是退役和現役軍人。
  美國 Washington Examiner, 2025-6-12 中国間諜正遭到圍捕和起訴。 中明確表示要統一台灣,加劇了保護國家機密的迫切感。
  美國 LA Times, 2025-5-22 台灣擔心間諜威脅。可能驅逐數千名中國 大陸人。超過 14 萬中移民因結婚而獲得居留權,超過70%的台灣受訪者希望更徹底地調查移民是否仍在大陸擁有居留權或戶籍,特別是 那些在軍隊或公家部門工作的人員這些措施可能適得其反,因為中間諜或 協力者可以拿到中發的假證明, 而遷台良民就未必msn.com/en-us/news/world/taiwan-is-worried-about-spying-threats-that-may-mean-deporting-thousands-of-chinese/ar-AA1FgKXp?ocid=BingNewsVerp
  英國 The Guardian, 2025-4-27 反對派指責政府未經正當程序就將其不喜歡的觀點的人驅逐出境。 學者連署聲明,賴總統「正在迅速壓縮言論自由的空間」。行政院長表示:“言論自由有其界限,這個界限就是國家的存亡"。學者警告說,政府「可能無意中讓北京輕鬆贏得了宣傳勝利」 ──  北京譴責民進黨「拆散家庭」、霸凌人民,只有「台獨」分子才享有「自由」theguardian.com/world/2025/apr/27/taiwan-chinese-passport-id-card-crackdown
  美國 Washington Post, 2025-3-28 總統府守衛因從事間諜下獄 ,這顯示中国間諜活動達到了新的水平。 台灣對間諜活動的量刑 一直太輕,威懾力不夠。中正透過社群媒體、遊戲平台和 網路貸款廣告瞄準現役和退伍軍人。 台北最近打擊間諜有助向華盛頓表明,堵住軍方的洩密是認真的
  美國 Bloomberg , 2025-3-26 賴清德最近將打擊中国影響力人士和共諜活動列為優先事項
  美國 Washington Examiner, 2025-3-25 華盛頓一直擔心台北的強烈國防言論遠遠超出了實際的作為。但國防開支還不是最大的問題; 簡言之,台灣的國防和國安被中国滲透得如此之深,以至於北京知道台灣的 威懾(deter aggression)計劃
◆  美國 Washington Examiner,   2025-1-10 台北充斥著中間諜,而且往往是高層間諜
  英國 Reuters, 2021-12-20 中囯間諜已滲透台灣軍隊各層級,甚至總統的維安

 

 

 

 

  pic.  :   "評論台灣" 排名US Yahoo第1 , 2025-6-14, 2025-6-11, No.2 at 2025-7-22, 7-11

 

    

  pic.  :   "評論台灣" 排名AOL第1 , 2025-7-22, 2025-6-14, 6-11, No.2 at 2025-7-11;  "評論台灣" 排名Duckduckgo第1 , 2025-6-11

 

 

 

封鎖隔離台灣

  美國 TIME, 2025-10-23 針對台灣的攻擊都可能以隔離或封鎖開始,切斷補給,並試圖迫使台灣民眾投降。三種可能依強度遞增是:隔離、封鎖或全面入侵。任何一種情況都有可能單獨或逐步實施。如果台灣拒絕隔離或封鎖,入侵可能會以所謂的冒犯為幌子(例如走向正式分裂)而來。穿越海峽運送數十萬士兵可能需要數週時間,以及數千艘艦船,它們速度緩慢,容易受到水雷和機動導彈的攻擊。台灣可供兩棲登陸的海灘不到20個,都可進行嚴密防禦,但其“水橋”移動碼頭大大增強了入侵能力。
  美國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2025-7-8 解放軍海軍和海警在台灣周圍保持大約十幾艘艦艇的持續存在,解放軍海軍可以「在數小時內進入封鎖態勢」。 也可能在未經警告的情況下對台灣發動全面攻襲
 英國Financial Times, 2025-5-26 解放軍海軍可以「在數小時內進入封鎖態勢」解放軍可以無預警發動空襲   空軍和飛彈部隊已經提升到可以「隨時從平時轉入戰時」的水平
 美國Wall Street Journal  (2025-5-4) 太平洋陸軍司令Ronald P. Clark表示,可能封鎖台灣的軍演已經成常態,已使周邊情勢變得更危險
 美國War on the Rocks  (2025-5-13)  對於共軍封鎖,美國最有可能的直接反應選擇是透過戰略空運運送重要物資。
◆   英國 Economist,   2025-5-1 封鎖可能給中帶來最糟糕的風險和回報組合:它可能激起美國的軍事反應,又不會迫使台灣投降。這就是為什麼隔離更可能發生。
◆   美國 Wall Street Journal,   2025-3-24 大多數專家都認為,共軍尚未準備好兩棲入侵,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想包圍隔絕台灣, CSIS專家說「美台普遍認為,如果中願意,今天就可以隔離或封鎖台灣」,台灣96%的電力, 約 70% 的食品依賴進口從短期來看,隔離比封鎖或入侵更有可能。台灣最糟糕的噩夢 是——美國的孤立主義——決定完全退出台海問題。
◆   美國 CNN,   2025-1-10 台灣官員和國防專家越來越關注北京利用非軍事單位如海警以及海上民兵隔離台灣或執行封鎖台灣的角色。
◆  美國 New York Times,   2024-12-31 国入侵或隔離(quarantine)台灣所帶來的經濟影響遠遠超出了半導體生產 台灣危機可能破壞美國繁榮與安全的基礎
◆  美國 Washington Examiner,   2025-1-9 北京將封鎖台灣視為中國內部事務,許多聯合國成員國可能會接受這個論點
◆  法國 AFP, 2024-12-11 台灣國安高官表示,中有史以來在台灣周圍最大規模的 軍演,旨在展示封鎖台灣的戰略,並為下一任美國總統「劃出紅線」
◆  加拿大Vox , 2024-12-16 大多數人確實認為中国目前可以對台灣實施封鎖或隔離切斷貿易,迫使台灣投降或對主權做出重大讓步...這可能 與兩棲入侵同樣有效,風險卻小得多。美國和地區大國不太可能干預隔離。

 

 

零日攻擊》電視劇

  美國 TIME, 2025-10-23 戰爭就這樣開始了。 北京以搜救失蹤偵察機為名,對台實施了隔離,使社會陷入了巨大的混亂,社會被宣傳和虛假訊息所籠罩,因政經利益激起內鬥。當解放軍抵達時,台灣島已經自亂陣腳敗象畢露。 《零日攻擊》對入侵方式進行了法醫探索,從政治和宗教陰謀到媒體滲透和經濟操縱。
  美國 Washington Post, 2025-8-23 《零日攻擊》在網路上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些人稱讚該劇 真實描繪對戰爭可能如何展開。另一些人則認為不夠深入。
  英國 BBC, 2025-8-6  《零日攻擊》好評「以高度現實和合理的方式表達了台灣各政治陣營民眾的擔憂和焦慮」。批評包括它散播焦慮挑起與中国的不和“賣芒果乾”「正在利用國家機器實現其政治目標」推動台獨,「使台灣成為一個永無和平的地方」。
  英國 Independent, 2025-7-31  探討中国潛在入侵與台灣人民可能面臨選擇的《零日攻擊》引發劇組成員擔憂報復。
國民黨稱該劇為“政府宣傳”,而其他人則指責台灣政府顯得無能為力。《
The Straits Times》引述中国國防部的話:“民進黨當局想把兩岸同胞推上衝突,互相傷害、互相毀滅。他們的陰謀得不到支持,最終也得不到成功。”
  英國 Economist, 2025-7-31 中国入侵台灣在螢幕上呈現, 《零日攻擊》讓台灣觀眾驚恐不已。
  英國 Reuters, 2025-7-28  video  中国入侵前夕場景的台灣新電視劇《零日》好評如潮; 此一敏感話題的電視劇,為大眾敲響了警鐘,讓大家意識到軍事威脅的加劇   TV show imagining Chinese invasion gets rave reviews in Taiwan
  美國 CNN , 2025-7-25  正當台灣選民決定「親中」立委命運之際,《零日》電視劇描繪了不祥的未來
  英國 The Guardian , 2025-6-1  台灣新電視劇《零日》描述了入侵對一個毫無準備(unprepared)的國家的可怕影響
 美國 Wall Street Journal , 2025-5-16  受訪者感悟:「如果我們不認真思考,如果我們不為這個國家做更多的事情,我們就無法保住我們的民主和自由。」觀看《零日》可能會讓台灣觀眾感到不安,從而得出同樣的結論並採取行動。
 澳洲 Financial Review, 2025-5-14 Taiwan National Security Survey」顯示,如果台北正式宣布獨立,認為中國將發動攻擊的台灣民眾比例已從2017年的49%飆升至去年的64%。但許多台灣人甚至難以想像自己會陷入戰爭,並認為他們的國家還遠遠沒有做好準備
 AFP, Eurasian Times, 2025-5-13 《零日》創作者希望這部影集能「喚醒」人們認清中國入侵台灣的現實威脅。國民黨立委批評該劇營造了“恐慌氣氛”,並“過度混淆現實與虛構”。eurasiantimes.com/zero-day-taiwanese-war-drama-wake-up-call-to-chinese-invasion-threat-as-next-battlefield-could-be-taiwan-strait/#google_vignette
 美國New York Times (2024-8-25)  許多專家認為中封鎖與佔領台灣的可能性越來越大。該劇想讓台灣人擺脫對戰爭的麻痹、 大意、沉默,這種情緒普遍存在 ,怎麼去面對戰爭
 美國Wall Street Journal (2024-10-4)  入侵的噩夢激發台灣娛樂產業出現打破禁忌的作品,包括文化部支持的台劇「零日攻擊」、漫畫小說以及名為桌遊台灣人表現出令人驚訝的樂觀。數十年來,台灣娛樂業一直刻意避開這個話題
 美國CNN (2024-8-5) 《零日》大部分聚焦於「紅色滲透」,中国的滲透和認知戰 以多種形式呈現  ── 從假訊息散布金錢和權力的誘惑到暴力威脅。《零日》提醒台灣民眾在生活中提高警覺,並敲響警鐘:沒有自由就沒有台灣,  當我們可以選擇時,應該做什麼
 美國Washington Post (2024-8-4)  年輕人並沒有響應備戰號召,一旦戰爭爆發, 預備役軍人須即動員起來,台灣顯然還沒有做好準備。台灣最不希望的是,中国與美國懷疑台灣對自身防禦的承諾
 美國Bloomberg (2024-7-25) 《零日攻擊》前導片的發布,引發了加強軍事準備的呼聲。安全分析家普遍認為,台灣在威懾或抵抗中國大陸方面準備不足, 因為台灣軍隊和志願兵的人數不斷減少

 

 

 

 

 

    

 


 


  pic.  :   "評論台灣"排名US Google第1 , 2025-4-23, 2025-3-6, 2025-2-26, 2025-2-9, 2025-1-19, 2025-1-11, 2025-1-1, 2024-12-25, 2024-12-3, 2024-11-25, 2024-11-13, 2024-11-7, 2024-11-1, 2024-10-26, 2024-10-18, 2024-10-10, 2024-10-1, 2024-9-26, 2024-9-17, 2024-9-9,  2024-9-3, 2024-9-1, 2024-8-25, 2024-8-18, 2024-8-8, 2024-8-2, 2024-7-27, 2024-7-22, 2024-7-18, 2024-7-11, 2024-6-15, 2024-6-5, 2023-6-16, 2023-5-21, 2023-4-22, 2023-4-9, 2023-3-26, 2023-3-16, 2023-2-20, 2023-2-9, 2023-2-2, 2023-1-30, 2023-1-21, 2023-1-1, 2022-12-29, 2022-12-20, 2022-12-15, 2022-12-4, 2022-12-01,  2022-11-22, 2022-11-12, 2022-10-31, 2022-10-17, 2022-10-10, 2022-9-30, 2022-9-20, 2022-9-6, 2022-8-20, 2022-8-8, 2022-7-21, 2022-7-4, 2022-6-24, 2022-6-16, 2022-6-12, 2022-5-23, 2022-4-30, 2022-4-16, 2022-3-29, 2022-3-22, 2022-3-8, 2022-2-28, 2022-2-20, 2022-2-15, 2022-2-12, 2022-1-23, 2022-1-1, 2021-12-30, 2021-12-22, 2021-12-11, 2021-12-9, 2021-12-3, 2021-11-20, 2021-11-6, 2021-10-222021-10-2 ; "評論台灣"排名US Google第2, 2024-11-11, 2024-5-27, 2024-2-5, 2024-1-11, 2024-1-6, 2023-12-30, 2023-12-23, 2023-12-16, 2023-11-19, 2023-11-11; "評論台灣"排名Google2 , 2023-9-26, 2023-9-2, 2023-8-18, 2023-8-15, 2023-8-8, 2023-8-1,  排名US Google第3, 2024-5-25, 2024-1-4, 2023-7-28    
         

 

 

 

中国不訴諸武力的脅迫

 Fox News, 2025-10-27 台灣預計解放軍將繼續在不正式宣戰的情況下,透過非軍事和準軍事行動對台灣施壓和騷擾。解放軍試圖「耗盡台灣的防禦能力,並模糊戰場空間」。
  TIME, 2025-7-29 希望台灣人看到西方的力量和影響力逐年減弱。 「血濃於水」意味文化共同性終將獲得支持。民調發現,49% 的人認為美國比中可靠(dependable),而 43% 的人則認為相反。
在台灣問題上,中
只需要西方繼續自我分裂。
  Brookings, 2025-5-12 北京正努力削弱台灣人對未來的信心,不斷引發宿命論情緒,即抵抗是徒勞的,這些策略包括持續的軍事壓力、經濟誘惑和懲罰、外交壓力、秘密行動、組織犯罪、網路行動...如《經濟學人》最近報導,只有約20%的人認為長遠來看維持‘現狀’是可能的
  Lowy Institute, 2025-5-15 中国最有可能採用北平模式: 透過緩慢削弱政治凝聚力、經濟獨立性和社會信心來實現;機制:包圍,切斷其生命線,直接與其領導層對話,然後等待。戰略包圍變成政治邀請
◆   Brookings, 2025-2-12 的「非暴力脅迫」戰略包括網路入侵、經濟脅迫、影響力行動、組織犯罪、統一戰線活動以及對台灣持續不斷強化的軍事壓力。  換句話說,北京正在採取全方位的行動
  Associated Press, 2024-10-5 北京可能發動經濟和網路戰爭,例如禁止進口台灣產品或提高關稅、賣空台灣股票、凍結海峽兩岸銀行轉賬,切斷光纖電纜,並瞄準能源進口和儲存,以不直接使用武力 的方式迫使台灣投降; 美國尚未制定應對計劃,這讓北京可以靈活地削弱台灣
   Foundation of Defense of Democracies, 2024-10-4 中国綜合網路戰和經濟戰(A cyber-enabled economic coercion campaign)對台灣是重大風險而且並未跨越美國的任何紅線。包括對關鍵基礎設施(如能源海底電纜銀行金融系統)的攻擊,擾亂供應鏈,降低對台灣製造業的信心,並發動假資訊活動,破壞通訊。執行貿易操縱比貨幣操縱更有可能,如禁止進口農 產品化學產品徵高關稅或禁令對台灣關鍵產業(例如半導體和電子產品)的制裁或採取經濟措施市場信心操縱等。
   Foreign policy, 2024-10-4 台灣最大的弱點不僅是軍事,還有金融、網路安全和能源風險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2024-5-13 利用經濟上的胡蘿蔔加大棒、資訊行動和軍事升級讓美國和台灣相信,他們的合作會直接導致局勢進一步升級, 反之,和平繁榮指日可待; 其次以經濟戰、網路戰、破壞活動、封鎖空海 路、對運往台灣的貨物進行嚴格檢查、執行電子戰以及破壞台灣民眾的抵抗意志, 並降低美國民眾和政治領袖支持台灣 的意願 aei.org/research-products/report/from-coercion-to-capitulation-how-china-can-take-taiwan-without-a-war/
 Washington Post, 2024-6-6 "short of invasion","short of war" approach──結合政軍、外交、經濟和網路手段,目標是實現台灣民眾和政治輿論的心理、態度和行為改變,迫使台北參與談判

 

 

颱風淹沒光復

  Reuters, The Star, 2025-9-25: 颱風「樺加沙導致堰塞湖氾濫,淹沒了光復,許多人失蹤。台灣通常會在颱風前進行嚴謹的疏散演習,但這次的死亡人數引發了疑問:下令從一樓上樓垂直避難是否合適,死亡主要發生在一樓,許多罹難者年事已高行動不便,無法遵循疏散指示上樓,不熟悉使用手機和溝通不良是他們未能撤離的原因之一。另一個問題是洪水規模龐大,難以預測洪水可能襲擊的地區。

  英國 Reuters,  2025-9-25:「 來不及逃生!洪水已經退去,但深灰色的泥漿仍然覆蓋著大部分地區,救援人員在深厚泥漿中奮力搜尋失蹤者, 並在屋頂上鑿洞尋找失蹤者。

  英國 Reuters,  2025-9-25: 強降雨導致台灣堰塞湖決堤   7 月 25 日至 9 月中旬,湖面面積增加了約五倍。 9 月中旬,湖面積擴大至 0.92 平方公里。此後,堰塞湖的蓄水量估計足以填滿約 36,000 個奧運標準游泳池。 洪水來襲,就像一場“海嘯”沖垮了一座橋樑,並淹沒一個村莊。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專家說當局應已從在2017年和2018年兩場颱風汲取了教訓,它們造成了數十億美元的損失。

  英國 BBC, 2025-9-24: 「毫無警訊」── 颱風「樺加沙」席捲台灣後,身處險境的居民被致命洪水淹沒,堰塞湖潰決是大規模破壞的主要原因。倖存者表示,災難發生前,他們沒有收到當局的預警。未能妥善疏散居民是災難變得如此嚴重的因素之一,官員原本預計洪水需要兩個小時才能到達下游的居民區msn.com/en-us/news/world/no-warning-residents-reel-from-deadly-flood-after-typhoon-bursts-taiwan-lake/ar-AA1Nf5Pi?ocid=BingNewsVerp

   New York Times, 2025-9-24: 官員表示,週二早上7點已向居民發出疏散通知。然而,並非所有居民都已撤離。nytimes.com/2025/09/24/world/asia/typhoon-ragasa-guangfu-taiwan-photos.html

   聯合報 社論, 2025-9-26: 此時應先把握黃金七十二小時搜尋失蹤者。其次,災民多達近萬人,需要中央與地方協調。至於責任的釐清,眼前不是政治文宣戰及口水戰的時機  中時 社論, 2025-9-24: 洪災有兩大誤區,第一是中央的預測模型失準,以為只會溢流,卻未料多處潰堤。第二是地方進行撤離和疏散,卻又依據預測,認為沒有那麼嚴重...

 

台灣規模最大的年度漢光演習

  美國Washington Post, 2025-7-18 演習增加了城市戰和持久戰,這很大程度要歸功美國軍事教官的建議。華盛頓長期擔心「漢光」演習不夠逼真,沒有充分考驗軍隊。賴清德警告,台灣不僅需要應對中的進攻,還需要面對台灣人「失敗主義」──相信了抵抗是徒勞的中共宣傳。
  美國 CNN, 2025-7-17 週四下午,演習警報透過手機響徹200多萬人的台北, 雖然人們早已習慣了威脅,但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習近平日益尖銳的言論以及中東衝突,都突顯了和平一旦動搖可能帶來的危險。大多數人認為,下次警報聲仍是演習。但如今,沒人能確定。AP News video 7-17 .yahoo.com/news/taiwan-holds-citywide-air-raid-100941064.html
  AFP, 2025-7-17 The Atlantic Council幕僚說: “這既是訓練,也是讓民眾適應現代戰爭現實”。 演習中發生幾起軍車事故,台灣的許多道路和橋樑對裝甲車的通行造成很大的限制,台北研究員表示,“因此,這對攻防雙方來說都是問題和障礙"。
  英國Financial Times,  2025-7-15 台灣總參謀長強調,演習各部隊有權自行執行任務,而不受上級管理。 但專家表示,台灣軍隊難以擺脫集中指揮的傳統。 「權力下放是一件難事」。
這次演習最明顯的變化是武裝部隊將演習帶到了民 眾家門前,一個鮮明的訊息: 「如果真發生戰爭,就在這裡戰鬥」。城市地形的複雜對於攻方將是一場噩夢。
ft.com/content/4dcc9154-a50d-4877-88f9-3921e3994ebc
  美國 Newsweek, 2025-7-10 演習將展示新採購的美製坦克和飛彈系統,可以分散部署 從更遠的距離以更精確的火力打擊敵軍,這將使中的入侵企圖付出更大的代價。
  Reuters, 2025-7-9 演習的初期階段將聚焦測試遭遇嚴重通訊攻擊時如何分散指揮。網路攻擊和假訊息宣傳是高強度的「灰色地帶」行動,很可能是中發動更大規模攻擊的前兆
  BBC, 2025-7-9 演習將採取無腳本方式測試對突襲的反應近年來,台灣的軍事和國防改革受到了國內外的批評,漢光演習的改變是更廣泛努力的一部分。
  美國 Associated press, 2025-7-10 演習旨在防範中入侵威脅,包括所謂“灰色地帶戰術”,那距離正式開戰僅一步之遙。中海警和海上民兵可能以輕微騷擾台灣船隻為幌子發動入侵
  美國 Wall Street Journal, 2025-7-11 美國the U.S. Naval War College副教授Ian Easton表示,台灣常備軍不足以打一場大規模戰爭,因此動員預備役軍人至關重要。專家:隨著中軍 事實力的增強,「在海上和空中真正阻止他們的機會越來越小……甚至無法保證能夠在海岸線上阻止他們」,軍事規劃人員說,長期戰鬥關乎台軍能否堅持到美國馳援。中稱台軍演「虛張聲勢」。

 

台幣匯率創8

  美國 Bloomberg, 2025-7-31: 隨著貿易緊張局勢加劇,海外投資者對新台幣的擔憂加劇
英國Reuters, 美國US News & World report, 2025-5-29: 台灣央行表示,面對美國關稅、地緣政治衝突、氣候變遷和市場波動等不確定性,將採取「及時」措施,確保金融穩定。
英國Financial Times, 2025-5-14: 台幣兌美元的匯率比30年前更低,考慮到台灣經濟已躋身世界科技強國前列,結果令人驚訝。台幣這次“出現明顯波動的情況極為罕見”,這提醒人們,新台幣表面上的穩定長期以來建立在脆弱的平衡之上。保險公司其實已經破產了。政府甚至可能需要主動幫助一些公司資本重組。 ft.com/content/d71c34a0-4ded-4cba-be1c-82384915a8fd 
美國Bloomberg, 2025-5-8: 幾十年來,台灣對匯率的精心管理幫助其經濟轉型成世界出口強國,但美國已將台灣列入外匯操縱「觀察名單」。 匯率走強可能成為刺激台灣經濟改革的動力,促使專注於內需、創新和高附加價值生產。一些市場觀察家認為台幣還有進一步大幅升值的空間。「台灣可以預期,匯率升值將成為減免關稅的交換條件」,台北專家表示,「白宮已明確表示,匯率政策是一種貿易壁壘。」
英國Reuters, 2025-5-5 美國Bloomberg, 2025-5-5; 英國Reuters, 2025-5-5
台灣總統 賴清德呼籲停止有關台美進行匯率政策談判的「虛假」新聞。我懇請那些心懷不軌的人不要再故意散播假訊息,賴清德說。央行行長在記者會表示,他多次表示沒有與美國進行匯率談判。 彭博: 台灣股市震盪,台幣匯率創1980年代以來最大漲幅。台灣當局並未積極干預市場以限制其強度,儘管他們通常會這樣做以平滑波動。路透分析:台幣創紀錄升值是貿易戰的震盪。新台幣兩天內史無前例的 急升是美元脫鉤的最新表現,也是美國總統川普的貿易戰動搖信心、破壞貿易關係之際市場不安的信號。恰逢美台在華盛頓舉行的貿易談判結束,引發了人們 猜測美台將達成以美元對台幣貶值來換取貿易讓步的協議。這雖然遭到台灣央行的多次否認,但市場卻不完全相信,認為新台幣的走強是央行默許的,也可能受到美國的歡迎。國際專家表示:這是美元在亞洲下一輪疲軟的預兆。川普是否能夠將製造業轉移到國內尚無定論,但 讓美元貶值無疑是其戰略的重要部分。
  Korea Times, 2025-5-6: 韓國央行行長表示,亞洲貨幣升值,部分原因是美國向亞洲國家施壓,同時也因市場預期中美可能重啟貿易談判koreatimes.co.kr/economy/20250506/bok-chief-sees-prolonged-volatility-in-foreign-exchange-market-amid-domestic-global-uncertainties

 

 

台灣海底通訊電纜損

◆  澳洲 ABC News,   2025-5-17 隨著中瞄準台灣海底電纜 一些台灣民眾擔心「灰色地帶」戰爭; 澎湖研究员: 2014年在克里米亞發生的事情現在逐步地在澎湖、台灣週邊海域發生。  msn.com/en-au/politics/international-relations/as-china-targets-taiwan-s-undersea-cables-some-locals-fear-grey-zone-warfare/ar-AA1EVtjl?ocid=BingNewsVerp
◆  美國 Wall Street Journal,   2025-2-25 連接台灣與其離島的一條海底通訊電纜似乎遭外力損壞後,台灣扣押船隻和中 国船員 ,不排除蓄意破壞的可能性
◆  英國 Reuters, 2025-1-15 台灣懷疑中国相關船隻 破壞海底電纜表示若這類船隻進入海岸24海浬以內,且靠近海底電纜處,將派遣海警登船調查。
◆  美國 New York Times,   2025-1-7 2017 年至 2023 年間,連接台灣網路的光纖纜發生約 30 次斷裂,這提醒人們,台灣的關鍵基礎設施會多麼容易受到中国的破壞。雖然很難證明這是故意的,但符合中国 削弱台灣防禦的恐嚇心戰模式。
中国 還加強了台灣外島海岸附近的巡邏,這增加了危險對抗的風險。長時間的灰色地帶騷擾,會產生麻木不仁之效,一旦真正衝突,台灣將面臨措手不及的風險。
◆  英國 Financial Times, 2025-1-5 海底通訊電纜日前受損,疑遭屬於中的貨輪損壞; 衛星等資料顯示,該船曾在電纜斷裂地點拖錨。
的商船或漁船不時會參一些大規模軍演。台北擔心,這種低於戰爭門檻的「灰色地帶」行動將使防禦更加困難,最終可能升級為全面的攻擊
◆   美國 Wall Street Journal,   2025-1-6 台灣數位副部長表示,電纜事件不太可能不是故意的; 上月一場兵棋推演已經納入了切斷海底電纜事件Stanford大學專家稱電纜破壞為灰色地帶戰爭“似乎確實是一種新興趨勢”

灰色地帶騷擾策略包括模擬封鎖的軍演、網路攻擊和社群媒體活動等

◆   美國 CNN,   2025-1-10 追蹤數據顯示貨船不尋常的航行路徑以及使用了兩個不同的定位系統編號; 台灣專家表示需要更多證據來證明其意圖,台灣並需要加強海上監視和海底電纜防禦。CNAS 專家表示這是相當挑戰性的問題,因為大多數電纜都穿過國際水域,而傳統國際法只允許在非常狹窄的區域內執法
 歐 Politico Europe, 2025-1-5 近年來,台灣經歷了數十起電纜損壞事件,但無法明確識別攻擊來源,已向歐盟求助
◆  英國 Reuters, 2025-1-8 船東否認參與電纜事件,中国稱全球每年發生100多起此類海底電纜損壞事件,屬於「常見的海上事故」

 

外交戰

美國Foreign Affairs, 2025-5-20 美國的挑釁——官方外交互動、將台灣稱為一個國家、呼籲美台結盟——反而可能 刺激北京入侵
◆  英國 Economist, 2025-2-9 據《經濟學人》統計,目前已有 70 個國家正式背書認可(endorse)中国有權採取「一切」努力實現統一,但沒有具體說明必須是和平統一。中最新的外交措施似乎旨在確保全球支持其擴大對台灣的脅迫行動,包括檢疫隔離或檢查。 川普與日相石破茂會談後表示,美日“反對任何以武力或脅迫單方面改變台灣現狀的企圖”  economist.com/international/2025/02/09/chinas-stunning-new-campaign-to-turn-the-world-against-taiwan
◆  澳洲 Lowy Institute , 2025-1-29 近四分之三的國家(總共142個)現在支持北京的立場,即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越來越多的國家支持中「國家統一」的努力,而未警告北京應以和平方式實現統一廣泛的國際支持可能提供中華人民共和國額外的許可,以升級對台灣的軍事侵犯和其他強制脅迫措施 lowyinstitute.org/the-interpreter/how-much-world-really-backs-beijing-s-claim-taiwan
◆  美國 National Review ,  2024-10-7 台灣在爭取海外外交承認的鬥爭中正在失敗。這個島國無法與中的「支票外交」競爭 ... nationalreview.com/corner/taiwan-on-the-brink-day-one/

 

 

台灣有著川普問題 (Taiwan Has a Trump Problem)

◆  美國PBS, 2025-5-20 川普總統呼籲台灣將其GDP的10%用於國防。台北表示無力負擔這項費用,Elbridge Colby在其任命聽證會 上說如果我們的盟友不盡自己的責任,那麼要求美國人和我們的男女軍人承受巨大的痛苦對美國人來說是不公平的,而且這甚至是沒有能力的
◆  美國Foreign Affairs, 2025-5-20 美國的挑釁——官方外交互動、稱台灣為國家、呼籲美台結盟——非但不能阻止北京,反而可能 刺激北京入侵
◆  美國 Washington Examiner,   2025-1-10 有充分理由懷疑台灣的國防誠意。首先,台北充斥著中間諜,而且往往是高層間諜 儘管台北一直在談論捍衛自由,但國防資金仍然嚴重不足,且將在 2025 年縮減。
◆  美國 The Atlantic, 2024-10-25 川普10月受訪《華爾街日報》時表示不必使用武力保護台灣──因為習近平「尊重我」,川普似乎認為對中徵收高關稅足以起威懾作用
台灣軍隊的缺點 (加強徵兵、增加軍事開支等改革遠遠不 敷對抗中所需且建立國土防衛部隊
「幾乎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川普的抱怨,即台灣將過多的責任轉嫁給美國──川普第二屆政府可能不會承諾保護台灣這項負擔
◆  美國 New York Times, 2024-10-26 川普批評台灣,稱「他們偷了我們的晶片業務」。「他們希望我們提供保護...  但他們不付錢,你知道嗎?
鑑於中国持續威脅入侵台灣,美國對台灣半導體的嚴重依賴日益引起美國官員的擔憂。
◆  英國 Reuters, 2024-10-19 川普說「如果你(中国)進入台灣,我很抱歉這樣做,我將對你徵收 150% 至 200% 的稅。」問及是否會使用武力對抗中国封鎖台灣時,川普表示不會,「我和他(習近平)的關係非常牢固」,「...而且他知道我瘋了」

 

中国大規模軍演間諜  

反擊賴清德『台獨』措施考驗美國

  美國 FoxNews, 2025-4-11 美國印太司令表示:"中国對台軍事壓力增加300%,在台灣附近日益咄咄逼人的行動不僅是演習,更是彩排”。 中国 在生產導彈、海上和太空能力方面超越了美國,並且還在加速進展
  美國 New York Times, 2025-4-1 中国大規模軍演在賴清德宣布打擊中影響力人士和間諜活動的措施之後舉行,中共官媒聲明陸、海、空和飛彈部隊將「逼近」台灣,並在海上進行奪取總體控制權...演習似乎是恐嚇台灣,而不是導致更廣泛的對抗或危機; 也可能為說服並阻止美國繼續提供台灣高層級支持。
  美國 CNN, 2025-4-1 共軍將從「多個方向」「逼近」台灣,考驗美國決心幾天前,美國國防部長訪問亞洲時誓言反擊「中侵略」。台灣官員和專家認為軍演是向川普政府發出的信號解放軍還發布了宣傳視頻,其一將賴清德繪成綠色漫畫蟲子,稱他是掏空台灣的“寄生蟲”
  美國 Washington Post, 2025-4-1 中国針對台灣總統進行軍演和人身攻擊。台灣專家指應將其稱為入侵前的行動,中正在進行“認知戰”,逐漸讓台灣人對面臨的真正威脅麻木不仁。事活動的頻率和複雜性逐漸增加,增加了從演習升級為實際衝突的可能

 

賴清德總統首次稱中国為“境外敵對勢力"......引發中国軍演

◆  美國 New York Times, 2025-3-23 賴清德可能認為,北京將專注於美中不斷升級的貿易戰,對台灣的報復意願與行動將被侷限,因此是時候對中採取更強硬立場了 美方專家認為反對派最終會同意增加國防開支──部分原因是他們知道華盛頓正在密切關注。  Brookings專家認為賴意圖加強言論控制,讓那些反對他的議程的人處於不利地位反對派則認為,賴清德不公平地將批評者都視為「紅色」工具,而且恢復軍事法庭是一種倒退
  美國 Washington Post, 2025-3-21 幾十年來,台灣領導一直以細膩方式捍衛主權,同時不激怒北京; 但賴清德正在改變作風──他稱中国為「外敵對勢力」,並驅逐網紅、籲恢復戒嚴時期的軍事審判法庭賴清德多次提到“中”,而前 幾任總統較常說的是“中國大陸”或“北京當局”,以避免直接挑戰北京。 問題是:這符合台灣的利益嗎?”美國專家Bonnie Glaser表示「我們正走向兩岸衝突升級,這是確定的」 ,台灣政大教授說
  美國 AP News, 2025-3-18 中国在台灣附近舉行海空軍演,以回應美台的陳述與表態。 台灣國防部表示,異常大量的中機、艦、無人機進入台灣週邊空域和水域。賴清德上周稱為「外敵對勢力」並表示正在採取更嚴厲的措施台灣還向美國訂購了新的武器,同時振興了自己的國防工業。美國則刪除了國務院網站上不支持台獨的字句。
◆  美國 Wall Street Journal, 2025-3-17 中国認為賴清德的言論支持台灣獨立 。台灣國防部表示,在周一的演中,北京在台灣附近部署了戰機和攻擊無人機以及艦艇。台灣試圖多層面威懾中的戰略沒有改變,但中的能力──包括網路戰和無人機戰的進展──已經發生了變化 。 台灣預計中可能透過陸、海、空和太空以及網路 發動攻擊。台北對川普是否提供幫助抵禦中感到 日益擔憂(anxieties simmer)
  BBC, 2025-3-14 在兩岸關係惡化之際,台灣領導人賴清德發表了一些最強烈的言論,將中稱為「外敵對勢力」。強烈譴責賴清德並警告稱,如果“台獨勢力”膽敢逾越“紅線”,將採取果斷措施賴總統稱中国 在「利用台灣的自由」,他計劃恢復平時軍事審判制。台灣在2013年因對一名義務役士官的死亡事件處理不透明廣受批評而廢除了軍事審判
  美國 Bloomberg, 2025-3-14 對台灣來說,這將是非 比尋常的變化,台灣是一個年輕的民主國家,目前禁止和平時期的軍事審判。台灣對南韓去年短暫宣布戒嚴感到震驚,因此採取立法措施增加 施行戒嚴的難度。賴清德 的執政黨在立法院並未擁有多數席次

 

 

川普對台灣  關稅(2)

  美國 TIME, 2025-4-26 至少在短期內,川普極不太可能取消對台灣徵收關稅這項政策,儘管尚不清楚川普對台灣的意圖
 英國Reuters, 2025-4-24 台灣政府已開始與美國就關稅問題進行談判​​,並承諾數十億美元的採購,以減少日益增長的貿易順差。台灣總統賴清德表示,增加購買美國天然氣和石油是台灣與美國關稅談判的重點。
  美國 New York Times, 2025-4-16 台灣晶片公司陷入中美關稅戰兩面為難,中国已表示不會讓貿易戰阻礙取得所需的技術。分析師表示,中国對台灣晶片實施豁免表明對台灣的依賴程度。nytimes.com/2025/04/16/business/china-taiwan-tariffs-chips.html  
英國BBC, 2025-4-16 川普試圖以保護和孤立主義來打造晶片產業,然而晶片產業在亞洲的興起則相反──全球化經濟的合作。 台積電在美已面臨挑戰,包括成本、難以招募熟練工人、施工延誤以及當地工會抵制。微軟、蘋果等對晶片的依賴和需求可能會給川普壓力,迫使取消晶片關稅
  美國 New York Times, 2025-4-12 台灣的許多小工廠靠節儉和靈活的方式蓬勃發展; 但對小型出口公司而言,不確定性與關稅一樣糟糕。
◆  美國 Washington Post, 2025-4-9 關稅使台美關係不穩定,可能為中国打開大門台灣無法承受同時對抗北京和華盛頓的後果。台北專家:美國希望以提高關稅推動國家談判,出售更多美國商品和服務。 對台灣來說,這主要包括天然氣和防衛武器。
◆  美國 Bloomberg, 2025-4-10 賴清德總統提議對美國商品零關稅以安撫川普,如果華盛頓採取同樣措施賴清德的言論呼應了台灣長期以來希望與美國達成自由貿易協定的願望,但近年來,由於華盛頓貿易重點轉移,這項要求陷入停滯。賴清德在國內面臨越來越多的批評,美國關稅的不確定性仍然存在。32% 關稅可能打擊出口,導致經濟成長放緩至 1.64%。賴還表示,台灣將“迅速擴大採購美國產品”,購買更多武器,並增加在美投資
◆  美國 Fortune, 2025-4-10 台積電承諾在美國生產更多半導體,部分原因是拜登的激勵措施 66 億美元補貼,但川普威脅徵收 100% 的關稅後,該公司加倍了產量。川普強調,台積電宣布增資 1,000 億美元在美生產晶片是在沒有激勵措施下達成的交易
英國Reuters, 2025-4-6 台灣總統賴清德提出零關稅作為與美國談判的基礎,承諾消除貿易壁壘而不是實施對等措施,並表示台灣企業將增加在美國的投資  (Insider, 2025-4-4:台灣總統賴清德在臉書上發文稱,川普的對等關稅“不合理”( "unreasonable" ))
  美國 New York Times, 2025-4-3 川普對台關稅不包括晶片,但台灣仍保持警惕,台預計將面臨華盛頓的壓力,要求增加對美投資。台灣政府譴責對台關稅不合理且不公平,政府將提出強烈抗議( lodge a strong protest)。台灣前立委&Hudson Institute資深研究員表示,台灣政府認為台積電宣布對美投資後川普會對他們好有點太天真了。
 
  美國 USA Today, 2025-4-4 當川普宣布徵收關稅名單時,白宮將台灣列為一個國家,但事實並非如此。這對中国是另一種刺痛,而且是地緣政治的尷尬。
◆  英國 Reuters, 2025-4-3 台灣稱美國關稅不合理,並將貿易順差部分歸咎於川普第一任期內對中国的科技限制。台灣政府表示,將與華盛頓進行討論(discuss)
  美國 Bloomberg, 2025-3-19 台灣電子產品企業,已成為將製造業轉移到美國的先驅。規模較小的台灣公司也正在效法 台積電與富士康
  美國 CNN, 2025-3-14 台積電繳納「保護費」後引發台灣人民擔憂恐懼與無奈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家表示,台積電等必須「盡一切努力讓川普高興」但風險是 「一旦你同意被敲詐,那就沒完沒了」
  美國 NPR, 2025-3-12 台積電赴美投資引發「矽盾」安全擔憂! 專家: 台積電董事長正面臨兩難,一方面要滿足川普政府的需求,另一方面需要向台灣人民保證安全美國總統目前可能感到滿意,但「川普的外交政策一直都是不可預測的」
  美國 Fortune, 2025-3-13 台積電投資的承諾不會撼動晶片供應鏈:目前“大部分產能仍在台灣”生產下一代晶片的時間表「與美國目前的產能不太相符」。美國的產能將一直落後
 德國 Deutsche Welle (DW), 2025-3-10 川普勝利式宣布「世界上最強大的AI晶片將在美國製造」時,台灣各地敲響了警鐘。MERICS專家表示: 此協議的真正目的是當台灣被共軍封鎖時美國仍然有高端晶片可用。
  美國 New York Times, 2025-3-6 台積電向美投資 1000 億美元在台灣引發了焦慮和批評, 賴清德試圖緩解。川普已 施壓台灣放鬆在先進半導體領域的主導地位,並將生產轉移到美國,並警告稱,如果不符合其要求,將徵收高額關稅。nytimes.com/2025/03/06/world/asia/taiwan-tsmc-chips-arizona.html
英國 Reuters, 2025-3-4 台積電千億美元豪賭危及“台灣優先”台積電曾保證“根留台灣”,將其最先進的技術留在台灣,但魏哲家在白宮承諾將在美國建立一個主要的研發中心,這從多個方面對台灣構成威脅。台積電將業務複製到海外的越多,對台灣的保護就削弱的越多。
歐盟 Politico, 2025-3-3 台積電宣布新投資 100B 美元在美國建廠,以減少美國對地緣政治風險較高的台灣的依賴
美國 CNN, 2025-3-4 川普表示,台積電在美國建廠,是經濟安全的問題,對我們來說也是國家安全的問題
美國 TIME, 2025-2-27 學者表示:「對川普來說,歸根結底,他關心的是貿易平衡」;貿易逆差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半導體台北不會冒險。在川普一再表示希望台灣增加投資時,台灣總統賴清德表示,“願意在各個方面與美國合作”,並承諾將國防開支增加到GDP3%
美國 New York Times, 2025-2-25 台灣總統賴清德一直在努力避免與川普發生任何嚴重裂痕。他表示,台灣島上的半導體製造廠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都多,他將提案以回應川普敦促台赴美建造更多此類「晶圓廠」的要求華盛頓專家表示:從增加軍火採購、進口能源到半導體工廠,賴清德須想出一個最佳組合,並加快步伐nytimes.com/2025/02/25/world/asia/trump-ukraine-taiwan.html
◆  美國 Washington Post, 2025-2-18 賴清德提出了三管齊下的計劃,包括鼓勵台灣高科技企業赴美進行更多投資,以迴避免美國高關稅並討好川普。賴說目標是讓美國認識 台灣是振興美國製造業...不可或缺的合作夥伴。台灣官員將之描述為送川普的「禮物籃」。
◆  美國 New York Times, 2025-2-13 台灣正在適應與準備川普的關稅和台美關係的轉變——不再關注共同的民主理想,而是更加的不確定和交易性。台灣官員已 赴美提出能源交易(比如購買液化天然氣——但肯定還有其他的)並捍衛台灣的半導體nytimes.com/2025/02/13/world/asia/taiwan-tariffs-trump.html
◆  美國 Wall Street Journal, 2025-2-12 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開發工廠,作為華盛頓將晶片製造帶回美國的努力的一部分。台灣加大此類投資可能有助免受高關稅的影響
◆  美國 PC Magazine, 2025-2-13 川普:Intel(英特爾)一直都很偉大,直到“台灣搶走了我們的晶片業務”,「如果不把它帶回來,我們不會很高興」
◆  美國 Fortune, 2025-2-3 川普威脅徵收高關稅,台灣準備協助企業將生產轉移到美國、東南亞或印度。美國智庫認為,對台灣晶片徵收關稅可能適得其反, 因此提高的價格將損害美國科技公司以及與台灣的關係,同時也無法推動晶片和電子產品製造業回流美國
◆  美國 Washington Post, 2025-1-28 川普表示將利用高關稅和稅 賦迫使海外半導體和晶片製造商搬遷到美國生產。絕大多數晶片都在海外生產,特別是台灣
去年,拜登的商務部長稱川普用關稅取代補貼是“魯莽的”,並不足以提振美國半導體產量。
◆  英國 Reuters, 2025-1-28 台灣回應川普關稅威脅,稱晶片業務為"高度互補""雙贏"。 之前台灣經濟部長表示,鑑於技術優勢,預計關稅只會產生很小的影響。

但台灣潛在的挑戰是,川普指示調查美國持續的貿易赤字和不公平貿易行為以及他國貨幣操縱。

◆  美國 Business Insider, 2025-1-28 高關稅可能導致NvidiaApple 和 AMD 等重要客戶的成本急劇增加。與台灣相比,美國的晶片製造技術落後且成本更高  ──  美國晶片製造業可能需要多年(years)才能發展出台灣相同的產能
◆  美國 Bloomberg, 2025-1-24 2024年,在人工智慧熱潮帶動科技出口的推動,台灣經濟以三年來最快的速度增長──但今年前景因川普的關稅威脅而蒙上陰影。
◆  美國 CNN, 2024-12-15 川普認為台灣需要更加快步伐將更多關鍵晶片供應鏈轉移到美國的言論引發了台灣不安,這可能影響台灣經濟安全,並拆除所謂的“矽盾”
◆  Politico, 2025-1-30 川普威脅對台灣半導體徵收最高可達 100% 的關稅,以「將這些必需品的生產送回美國」台北將召開“緊急討論”,以確定對策

 

 

 

     

  pic.  :  本網站群 "評論台灣"排名Yandex of Russia   top 2, 2025-4-27, 2025-3-30;  排名第1 , 2025-1-23, 2025-1-1, 2024-12-31, 2024-12-28, 2024-12-24, 2024-12-15, 2024-12-8, 2024-11-11, 2024-11-9

 


         

 

川普當家  台灣要扣好安全帶(2)

美國 Newsweek , 2025-2-18 台灣可能有理由擔心川普,俄美代表團在沙烏地阿拉伯的會面沒有邀請烏克蘭,川普對烏克蘭的態度可能預示將如何應對兩岸衝突。
◆  美國 New York Times, 2025-2-13 看來台灣押錯了一些賭注。一些台灣問題的強硬鷹派被排除在川普團隊之外,數位五角大廈高 官反對擴大海外影響力的傳統 國防副部長Elbridge Colby警告台灣不應自認不可或缺。
◆  美國 Wall Street Journal, 2025-2-12 川普對台灣更加批判,並以交易方式處理美中關係,而不是以支持民主台灣為起點的意識形態競爭
◆  美國 Newsweek, 2025-2-12 川普看待台灣人,對他們的困境幾乎沒有同情心 。去年接受彭博社採訪時,川普話中之意是如果中国對台灣採取行動,美國將很難阻止。
◆  歐盟 Politico, 2025-1-30 川普威脅使用武力控制格陵蘭島和巴拿馬,這令台灣感到恐慌,這可能會鼓勵北京採用同樣的邏輯來追求對台灣的主權主張
◆  美國 Bloomberg,   2025-1-14 台灣軍方尚未做好迎接川普世界的準備,台北需要重新考慮其防禦戰略
◆  美國 Bloomberg,   2025-1-9 2024年,台灣對美國的貿易順差飆升至歷史新高,這可能會激怒川普
◆  美國 CNN,   2024-12-15 台灣要扣好安全帶,應對與台灣最重要的安全保障者華盛頓之間可能更加不穩定的關係。 川普的言論引發了不安,認為台灣需要更加快步伐將更多關鍵晶片供應鏈轉移到美國,這可能影響台灣經濟安全,並拆除所 謂的“矽盾”
◆  美國 New York Times,   2024-11-24 台灣已準備好捍衛民主。川普也是嗎?(Taiwan Is Ready to Defend Democracy. Is Trump?) 川普也許會與台灣達成某種交易,但無論台灣能給什麼,北京都可以輕易給的更多。  台灣越來越多人說我們是“棄子”,不再被美國重視; 中国放大了這些恐懼
◆  美國 Wall Street Journal,   2024-11-18 台灣一些人表示,台灣的自治與民主受到威脅,它無力承擔川普在《華盛頓郵報》要求的國防支出佔 GDP 比10%,並且會在美中貿易戰中衰败不振
台灣的軍事開支佔 GDP 比目前為2.45%,低於新加坡的 2.8% 和韓國的 2.7%在華盛頓,這個百分比確實被視為國防的認真程度
◆  美國 New York Times,   2024-11-6 一些外交官預期,中国 即使不入侵也將增加對台灣的壓力; 而且中国可能會認為川普不會為台灣發動戰爭──他指責這個民主國家「竊取」美國晶片產業。台灣人越來越不確定川普是否值得信任。政治學者Lev Nachman說:“這個不確定性,會給台灣帶來巨大風險。”

川普的孤立主義讓許多國家感到緊張。對北京持警覺態度的中國鄰國很少認為川普的勝利值得慶祝。

◆  美國 New York Times,   2024-11-10 台積電等製造商可能面臨川普將更多生產轉移到美國的要求。台灣已經增加軍事開支,部分原因是迫於華盛頓的壓力,川普表示,台灣應將軍費開支GDP比從約2.6%提高到 10%,這可能會造成總統賴清德的政治困難(執政黨在立法院居少數席位,且希望在綠色能源等國內優先事項投入更多資金)。北京似乎準備好利用台美間的任何不和諧跡象。
◆  英國 Financial Times,   2024-11-11 台灣正在考慮購買大量的美國武器,包括神盾驅逐艦( Aegis destroyer)F-35戰機等,超過 150 億美元,像是一筆頭期款,作為向川普示好的姿態 以及展現認真防禦的決心

台灣已經與川普團隊進行了“非正式討論”川普前高官表示,面臨生存威脅的夥伴應該優先考慮購買彈藥、指揮和控制系統、防空和飛彈防禦系統,以及實施國防改革。 

◆  美國 Washington Post,   2024-11-6 隨著北京對台灣的言行越來越咄咄逼人,川普今年的聲明讓人懷疑他是否願意捍衛民主台灣,以及台北得支付保護費的誤導性主張; 這些可能會「煽動疑美論」,此時中共正對台灣發動認知戰破壞美國信譽
◆  美國 Bloomberg,   2024-11-6 賴總統考慮嘗試致電川普。但此舉可能會被北京視為台灣尋求獨立的跡象
◆  美國 TIME,   2024-11-8 川普高關稅政策可能對依賴貿易的亞洲經濟體產生重大影響英國《Economist》報導 Oxford Economics 指出川普的關稅將使 「中國以外的亞洲」成為淨輸家( “non-China Asia” a net loser)
RSIS
學者表示川普可能會選擇與北京達成協議,以避免美國捲入潛在的衝突
◆  美國 New York Times,   2024-11-6 news briefing 川普承諾改變與盟友和對手的關係。許多人認為,他的外交政策變化可能會產生比冷戰以來一切事情更大的影響

中國問題比川普卸任時要複雜得多,川普可能會決定做真正“美國優先”的事並完全退出... 川普基本上會說,保衛台灣不符合我們的利益。但White House and national security correspondent 懷疑川普是否真的會這樣做...

◆  美國 Bloomberg,   2024-11-5 台灣經濟部長承認,川普可能會採取可能對台灣半導體產業有害的措施;  但影響不會像某些人預期的那麼嚴重
◆  英國 Reuters,   2024-11-5 台灣國防部長表示,台灣必須向新任美國總統展示保衛自己的決心
◆  英國 Reuters,   2024-11-6 川普可能試圖利用台灣問題作為討價還價的籌碼

 

 

   ── 台灣之戰 (2)

  澳洲 SKY News, 2025-7-31 台灣外交部次長說  僅憑台灣永遠無法做好準備」「這不可能,中国這麼大,這麼龐大!
  美國 the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2025-7-28 川普總統公開呼籲台灣大幅增加國防開支至GDP的10%。賴清德承諾今年將國防開支增至3%,並持續保持上升勢頭。然而,罷免失敗可能使國民黨阻止國防預算,從而嚴重損害美台關係。更脆弱的台灣也可能助長中的侵略
  美國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2025-7-25 儘管外交政策專家和國會兩黨仍然堅定地支持台灣,但他們的觀點與美國大眾輿論的衝突日益加深。最近的調查顯示,只有36%的受訪美國人支持派遣美軍參戰,以打破中的封鎖或擊退中對台灣的入侵。
  英國Reuters, 2025-7-25 在美國的巨大壓力下,台灣正努力將國防預算提高到GDP的2.5%,原因是美國警告稱,如果不加大力度,台灣可能會被拋棄。美國的亞洲盟友對美國在 俄烏戰中對烏克蘭的冷淡態度深感不安。亞洲大國(尤其是日本和澳洲)以及許多較小國家更加擔心美國的支持有朝一日會消失,他們明確表示希望與歐洲建立更深的聯繫,包括購買國防物資。
  美國 Washington Post, 2025-7-23 最大的危險可能不是「突如其來的」襲擊,而是透過封鎖、隔離等非軍事手段緩慢扼殺台灣...川普總統對台灣的看法尚不明確,有些人擔心,在試圖與習近平達成廣泛的 貿易協議時,川普可能會把台灣問題擺上交易台。美國應尋求對華「保證與威懾」結合的政策
  英國Financial Times,  澳洲Financial Review, 2025-7-13 美國正向日本和澳洲施壓就台灣戰爭作出承諾 令他們感到沮喪  「川普未承諾保衛台灣,因此堅持其他國家明確承諾是不現實的」,五角大廈已收到日本和澳洲增加國防支出的「正面」訊號。
  美國 New York Times, 2025-7-7 兩岸經濟的緊密聯繫在台灣被視為對中侵略的威懾,也是中對台灣施加影響力的一種方式。這是雙向的。台灣正積極減少對最大貿易夥伴──中國大陸──的商業依賴。但這並非易事
  美國 Newsweek, 2025-7-3 前美國國防部助理部長說: “台灣在增強威懾力方面正走在正確的軌道上,應該再加強緊迫感並增加資源繼續推進。”
  美國 New York Times, 2025-6-30 台灣總統巡迴演講直面中国 與反對黨,批評人士稱,他正在加劇分裂,並可能激起北京的憤怒回應,利用賴清德的講話作為加大對台軍事壓力的藉口。
  美國 New York Times, 2025-6-26 川普轟炸伊朗 可能引發了中領導人們 對川普將如何處理台灣衝突的質疑。領導人相信,自己的軍隊比伊朗軍隊強大得多。中擁有約 3,500 枚飛彈,以及不斷增長的核武庫和快速擴張的海軍。
  美國 CNN, 2025-6-22 台灣有組織的逃兵很大程度上被視為對服役漠不關心,而不是對軍隊混亂的恐懼。美國官員悄悄警告稱,台灣的預備役部隊仍然是其國防態勢的軟肋 。對預備役軍人訓練操作無人機和防空導彈等非對稱平台,將對台灣遏制衝突的能力產生巨大影響。「盡快改革兵役制度勢在必行」
  美國 Defense News, 2025-6-14 台灣的年輕義務役兵自稱「炮灰」對現行制度的不滿日益加劇。台灣最關鍵的軍事改革失敗了2024年,只有6%一年期兵役的義務兵入伍,大多數人選擇延後服役
  英國 Economist, 2025-6-10 台灣人對美國馳援的信心正日益減弱。參加柏林三邊論壇的台灣專家說:台灣的計劃是「盡可能堅持久些,直到中的合法性受到挑戰,國際社會有時間提供幫助」
  美國 Atlantic Council, 2025-6-9 正在進行奪取台灣的「彩排」,區分演習和真正出兵幾乎不可能。印太烏雲密布,美國威懾的可信度取決於印太西區強大軍力的可見存在,以及足夠的武力反應能力
  美國 The Hill, 2025-6-10 戰爭即將席捲東亞,習近平已將其個人合法性押注於吞併台灣,正在動員全社會參與的中政權如今已不穩。
  美國 Wall Street Journal, 2025-6-1 美國國防部長表示:如果中試圖“征服”台灣,將產生“災難性後果”。如果威懾失敗,如果我的上級下令,我們將準備戰鬥並取得勝利。中對台灣的威脅「可能迫在眉睫」,而亞洲的主要盟友和夥伴卻在國防上投入更少(far less)。中方反駁美防長的中威脅論
  英國The Guardian, 2025-6-1 美國官員警告,中現在已經擁有足夠的能力(sufficient capability)入侵,其兩棲登陸艇、諾曼第登陸式浮動船塢、傘兵以及不斷擴充的空戰和飛彈部隊都處於隨時待命的狀態
  美國 New York Post, 2025-5-29 台灣陸委會副主委表示:如果兩岸戰爭,我們從國際社會獲得的援助無疑會比烏克蘭少得多,因為烏克蘭是(聯合國)成員國。nypost.com/2025/05/29/world-news/why-taiwan-fears-outside-world-will-abandon-it-if-china-invades/
  英國Financial Times, 2025-5-26 已經以更快的空襲和作戰節奏、新的火砲系統以及更加敏捷的兩棲和空中突擊部隊增強了對台突擊的戰力。解放軍最成功的領域似乎是「聯合火力打擊行動的發展和整合」。但在某些領域,尤其是軍事領導和決策方面,它 進展的並不順利。ft.com/content/c82eb38e-87cb-4468-b013-0f7fce0fc54b
  美國 New York Times, 2025-5-22 台灣國防部長表示正在監督將相對較小的軍隊升級為一支強大而靈活的部隊,部分措施包括部署更多無人機、無人 艦和高機動性飛彈。台灣遭批備戰升級太過膚淺,落後於對岸。許多美國官員和專家敦促台灣更果斷地轉向成本更低、機動性更強的新型武器。nytimes.com/2025/05/22/world/asia/trump-china-taiwan-security.html
美國New York Times, 2025-5-21 台灣總統對中採取更強硬立場,引發一些批評這是危險的立場,因為地緣政治上反覆難以預測的 川普總統可能不會提供台灣堅定的支持。
美國Foreign Affairs, 2025-5-20 台灣走鋼絲 ,美國開始打滑。為防止威懾變挑釁,售台系統應在美國的支持下才發揮最佳作用,讓北京放心,台灣不能單獨行動。當台灣領導言或行支持台獨時,美國應公開批評他。
美國National Interest, 2025-5-20 台灣的希望和預期就是美國加入 戰鬥。但民調一再顯示,大多數美國人並不支持為台灣而戰
美國PBS, 2025-5-20 Michael Swaine: 保衛台灣甚至與中開戰,我認為這不是美國的 重大切身(vital)利益,不是。
◆  Newsweek, 2025-5-17 美國太平洋陸軍前司令Charles Flynn在眾議院聽證會警告議員們,「中入侵台灣的威脅不再遙遠或只是理論上的」。
美國Foreign Affairs, 2025-5-15 賴清德的政治地位比前任蔡英文薄弱,這種弱點可能會讓賴更加大膽,他可能想加劇與中国的對抗,以贏得民眾的支持。 如果北京懷疑美國對台承諾,可能採取更強制的行動
◆  Wall Street Journal, 2025-5-14 的兩棲「入侵平台」── 約7 個半足球場長度的移動碼頭對台灣是令人不安的訊號, 中奪取該島的威脅可能逐漸變成現實。
◆  Wall Street Journal, 2025-5-10 台灣領導開始緊急整頓防禦系統,目的是:能夠堅持足夠長的時間,直到美國前來救援。 the Foundation for Defense of Democracies Mark Montgomery 表示,建立新的不對稱防禦體系需要五到六年時間。 外交部副部長表示,台灣需要與美國更緊密地合作,還需要知道美軍是否會出現
◆  New York Times, 2025-5-6 在空、海和飛彈力量方面可與美國相媲美。但這波撤職潮可能意味著習近平不能完全相信他的軍事顧問對於備戰的評,而且軍官缺乏戰場經驗。台灣應該利用這段時間大幅增加特別有用的防禦武器,例如反艦巡航飛彈、水雷和無人機nytimes.com/2025/05/06/opinion/china-taiwan-xi-jinping.html
◆  Foreign Policy, 2025-5-1 賴清德比前任總統更進一步將台灣定位為主權獨立國家,這或許會提升國內的支持率,而且賴清德認為美國會支持他,但這個結論為時過早,並大大增加了爆發戰爭的風險──習近平可能奪取台灣的外島、封鎖、甚至入侵,將美國捲入災難性戰爭。川普應管束(rein in)賴清德。 民調顯示,只有略多於三分之一的美國人贊成為台灣而戰。台灣必須清醒,不能想當然地認為美國會為了台灣參與第三次世界大戰
◆  Economist, 2025-5-1 台海更加不確定且危險的三個關鍵因素:
1.美國的威懾力道正在
逐漸減弱。關稅貿易戰正在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
2.
灰色地帶行動旨在削弱台灣的主權地位,並讓台灣民眾對美國是否真會伸出援手產生懷疑。
3.
台灣極化和自滿的政治僵局阻礙了增加國防開支、
減少能源依賴、或為危機做好準備。試圖打擊中共滲透也加劇了台灣政治的撕裂。
川普可能選擇升高對抗,也可能為了避免核戰,放手台灣,甚至與中
達成實質形同棄台的協議。若台灣不願自保,美方更難援助,台灣最終可能逐步落入中勢力範圍。
◆  FT, 2025-5-3 印度太平洋司令警告稱,美國在台海擊敗中的能力受到威脅美國現在可以擊敗中,但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
◆  Economist, 2025-5-1 國防副部長Elbridge Colby 長期主張美國應該專注於遏制中,尤其是明確保證台灣安全。現在他語氣出現了變化──台灣不是「生死存亡」的問題,並表示保衛台灣的代價是無法接受的
◆  美國 The Hill, 2025-4-28 台灣必須 (1) 優先考慮不對稱防禦 ─ 小型機動防禦和分散指揮結構 (2) 加強與日、澳和印度等的情報共享、非正式軍事合作 (3) 將自己定位為戰略需要
◆  美國 Fox News, 2025-4-23 被問及若中国入侵台灣,台灣預期美國會協防嗎? 駐美代表俞大㵢說,習近平曾宣布共軍須在2027年具備侵台能力,是有象徵意義時刻,「台灣是我們的家,我們會保護我們的家,如果失火了,我們會自己滅火。」如果有朋友來幫助當然歡迎,但保護家園是我們的責任。
◆  Reuters, 2025-4-18 共和黨參議員Pete Ricketts 在台北總統府會見賴清德時表示,國會兩黨對台灣的支持依然持續,美國將繼續幫助台灣自衛
◆  美國 The Hill, 2025-4-19 美國印太司令向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作證,稱 中在台灣附近的軍事壓力增加了300%,是即將入侵的「預演」。
  War on the Rocks, 2025-4-16 賴清德應該精簡臃腫的軍方將 官隊伍,堅持建立機制,以加強文官對軍隊的控制,儘管政府和民間組織做了努力,但台灣社會備戰仍未完成。一大障礙是國防部拒絕視民防為核心任務。 長期以來,變革的最大阻力一直來自於最高層。
◆  美國 Insider, 2025-4-19 美國印太司令稱,中可以阻止美國空軍在第一島鏈取得空中優勢 ,中的戰鬥機群、轟炸機和飛彈足以造成問題。先進遠程空對空飛彈也構成了巨大的威脅 。司令解釋說,他也「有遊戲(some game)」使雙方都不可能取得空中優勢或完全控制權。
◆  美國Washington Examiner, 2025-4-10 美國印太司令表示:如果中試圖對台灣採取軍事行動,將導致亞洲的GDP萎縮 25%,美國 GDP 下降 10% 至 12%
 
◆  美國Associated Press, 2025-4-11 、北韓和俄羅斯的軍事合作加劇了對太平洋地區的威脅
◆  The Guardian, 2025-4-2 國防部長Hegseth表示美國支持台灣——但最終決定權是交易型 的川普; 普遍警告稱,美國官員的言行與川普之間存在一定差距。
◆  美國PBS, 2025-4-3 台灣正在加強防禦以抵禦中的侵略。台灣官員私下承認,他們還沒準備好應付中軍隊。
  美國 Washington Post, 2025-3-30 據一份秘密備忘錄,國防部長Pete Hegseth 已重新調整美國軍隊,優先考慮阻止中佔領台灣
◆  美國 Wall Street Journal, 2025-3-17 台灣軍方表示需要美國威懾 中, 且仍然指望美國在必要時介入。據國防部的報告,中可能會對台灣發動快速入侵或封鎖,試圖迫使其屈服。
◆  美國Newsweek, 2025-3-19 台灣最大規模的年度軍事演 習首次基於解放軍可能於 2027 年攻擊台灣島的假設下進行。國防部長表示,共軍從演訓轉戰的速度比之前想像的要快得多
◆  美國Foreign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 2025-3-11 The Taiwan Temptation》 認為,中国不斷擴大的軍事能力和高漲的民族主義可能會促使北京考慮使用武力統一台灣。
◆  SUN, 2025-3-14 大型駁船(massive barges )能夠運送北京入侵台灣所需的戰車艦隊和 120 萬軍隊。中国在等待「完美時機」攻台的同時,將利用分裂的西方
◆  美國 Wall Street Journal, 2025-2-22 ‘The Boiling Moat’作者深信: 防止戰爭的唯一方法是以軍力阻止戰爭。台灣應採購...足夠的步槍、手槍和彈藥,以便預備役與現役軍隊、民防部隊使用台灣須接受“類似以色列的新軍事文化”讓自己變成勇士國家或“豪豬"
民進黨一直在主權和自決上搖擺不定
( flirted with),並小心翼翼地避免獨立宣言──才使得台灣沒有陷入戰爭
◆  英國 Economist, 2025-2-6 正在滲透台灣軍隊; 台灣反間諜教育正在發揮作用
◆  美國 Newsweek, 2025-1-28 日本首相石破茂警告台灣可能成為下一個烏克蘭籲建立類北約的亞洲共同安全框架
◆  美國 CNN, 2025-1-25 反對黨凍結和削減預算,台灣政治圈的分裂削弱了國防決心台灣行政院長表示,此舉無異“自殺”
國防專家也對台灣預備役訓練以及向非對稱戰爭轉型的緩慢表示擔憂
◆  美國 Newsweek , 2025-1-25 Bonnie Glaser: 凍結國防預算可能疏遠川普。反對黨: 需要詳細報告來證明支出的合理性。
台灣微薄的國防開支大部分仍然用於昂貴且極易受到解放軍打擊的戰鬥機和軍艦等大件項目
◆  美國 New York Post, 2025-1-23 川普在 Fox News 表示,美國處於有利地位,可以阻止中共擴張領土。「因為我們有他們想要的東西我們有一桶金。」 ──  美國對中有一項非常強大的力量,那就是關稅,稱中從美國獲得大資金,並用這筆錢建立一支軍隊。
◆  美國 Washington Post, 2025-1-17 台灣正進入一個政治動盪時期 (指控柯文哲貪腐也加劇了政治分歧) 可能阻礙其備戰 ── 佔多數席次的兩黨呼籲大幅削減國防開支,爭論「是增加軍事預算還是向川普支付『保護費』」 ── 正「變成黨派衝突的戰場」。川普拒絕拜登 共軍入侵時援台的承諾,而呼籲台北付費換取保護。川普對台灣採取更交易性和不穩定的言論引起了台北的擔憂
◆  英國 Reuters, 2025-1-15 川普威脅必要時以武力控制格陵蘭和巴拿馬運河,在 中国引發了爭論 ── 削弱了美國長期以來敦促 中国對台「克制」的力量。香港城市大學教授:“如果美國吞併格陵蘭,中国就必須拿下台灣"。 美國專家Bonnie Glaser表示,習近平還有其他更重要的因素要考量,特別是對中国軍力的評估。
美國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CFR.org)  2025-1-15 專家們對中入侵的可能性和時機有不同意見。美國印太最高軍事指揮官在 2021 年警告中可能在十年內嘗試入侵台灣,但一些專家認為會久一點 (further off)。其他專家則認為2049 年是關鍵時刻
◆  英國 Financial Times, 2025-1-13 台灣綿長的海岸由懸崖、礁石和岩石組成,而平坦的西部海岸則佈滿泥灘,中国正在建造類駁船的移動碼頭可以幫助克服此類障礙,可能有助入侵。台灣觀察家表示,我們必須在共軍抵達海岸之前瞄準他們。軍事專家表示,中国侵略軍仍難以穿越台灣西部平原
◆  美國 L.A. Times, 2025-1-13 台灣情報機構稱,中 国正與犯罪集團、空殼公司等合作獲取情報
◆  美國 Wall Street Journal,   2025-1-3 除了釋放全部軍事力量,北京將在台灣問題上使用各種經濟戰略。Rhodium Group 與Atlantic Council 的研究結論是,北京在準備防禦西方制裁方面比俄國更加系統化
◆  美國 Washington Examiner,   2025-1-1 烏克蘭戰爭阻礙了對中的威懾力。由於軍援烏克蘭,阻止中入侵台灣的彈藥量和質都下降了。俄烏戰越早結束,太平洋地區美軍就能越早重新武裝。
台灣的國防支出與一個處於衝突前線的國家(比方波蘭)的需要相去甚遠
◆  美國 New York Times,   2024-12-31 国 入侵或隔離(quarantine)台灣所帶來的經濟影響遠遠超出了半導體生產 台灣危機可能破壞美國繁榮與安全的基礎; 但眾議院去年的一份報告:「美國缺乏應對美衝突對財經影響的應急計劃」。由於中国 在全球供應鏈的核心地位,對華經貿制裁將適得其反。
◆  美國 USNI News,   2024-12-19 五角大廈報告說,中解放軍準備好在 2027 年對台灣進行「迅速猛烈入侵」的目標「目前是不可能」因為尚未展示出複雜城市戰或遠程後勤能力。
◆  英國 Financial Times, 2024-12-13 CSIS 和麻省理工學院的 戰爭遊戲發現,十五次中只有五次解放軍撤退告終美國的核武建設無助於阻止中国在台灣使用原子彈(atomic weapons) FT建議,美國應評估在台海戰爭中可提出哪些讓步,以使中退讓,而不至於訴諸核武
 美國 War On The Rocks, 2024-12-19 習近平急於為可能發生的台灣戰爭做準備,他極嚴肅地推動全面的組織改革,即使是以短期的動盪和挑戰為代價
◆  加拿大 Vox,   2024-12-16 據最近對美台國安專家的survey,大多數人不相信中国目前有能力兩棲入侵,但確實認為中国目前可以對台灣實施封鎖或隔離,這樣的行動可能同樣有效,同時為北京帶來的風險也小得多。
◆  英國 Economist, 2024-12-5 美國軍方長期一直擔心在新型轟炸機、潛艇等武器於 2030 年代大量投入之前會出現“脆弱之窗”但解放軍高層的腐敗,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經濟困境和社會不滿使習近平注意力正轉向國內。最大的危險可能被推遲幾年的評論並未得到政府內外普遍認同,美國海軍戰爭學院學者Andrew Erickson表示:「習近平的腳牢牢踩在油門上,車子已經加滿了油
◆  美國 Newsweek,   2024-11-20 美國印太司令 Samuel Paparo 表示,他尊重中在西太平洋的戰力,但補充說,鑑於美國及盟國的優勢,中軍隊跨海入侵台灣將「極其困難」("exceedingly difficult" )
◆  美國 Breaking Defense,   2024-12-6 國防情報局(Defense Intelligence Agency)局長上個月表示,中国 似乎確實有望實現(did appear to be on track)習近平 2027 年完成入侵準備的目標眾議院情報委員會Jim Himes表示, 2027 年是眾院鷹派說的,你可以封鎖台灣但入侵台灣 ── A. 你可能會輸;  B. 經濟上你從廢墟能有什麼真正的斬獲?
◆  美國 Washington Examiner,   2024-12-4 習近平希望軍隊在 2027 年前做好入侵準備,但美國國防領導表示,不能保證2027 年能作出入侵的決定美國國安顧問Jake Sullivan週三表示,與中国的戰爭將「非常迅速地」耗盡彈藥庫存,「上帝禁止我們終將與一戰」

 

美國國務院刪除網站上「不支持台獨」的字句

◆  美國 New York Post, 2025-2-18 1970年代,尼克森政府與北京關係正常化期間,美國同意認知(acknowledge)所謂一中政策,並承認(recognize)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儘管美國在紙面上同意,但在實務上表現“戰略模糊”。
◆  美國 NBC News, 2025-2-17 美國國務院網站也添加了台灣與五角大廈技術和半導體合作開發計畫,並表示美國將繼續支持台灣參與國際組織,「包括在適當情況下成為會員國」。中国一貫反對台灣加入WHO等國際組織
◆  英國 Independent, 2025-2-17 北京指責川普政府立場「嚴重倒退」這並不是國務院第一次刪除該短語 ── 2022 年也有過,但在中強烈抗議幾週後又恢復了。
◆  美國 USA Today , 2025-2-17 美國國務院網站更新部分寫道「我們期望兩岸分歧能以不訴諸脅迫的和平方式、以兩岸人民都能接受的方式得到解決
◆  美國 CNN , 2025-2-18 国 表示:這進一步證明了美國頑固堅持以台遏制中国的錯誤政策。分析人士表示,中国 領導人尤其擔心川普新外交團隊對台立場,這是北京所有紅線中最紅的一條
◆  美國 Fox News, 2025-2-18 近年來,美國一直以象徵性的方式拒絕中国 控制台灣。比方上週兩艘美艦和一艘加拿大艦艇在台灣海峽航行。
◆  美國 The Hill , 2025-2-9 川普向中国伸出了橄欖枝。然而,任何潛在的「大談判」都不太可能實現川普「美國優先」的關鍵 ── 貿易和國安。一些讓步,比方官方聲明同意“反對台獨”而不是“不支持台獨”,將使美國在亞洲的戰略地位變得越來越脆弱...

 

川普就職典禮       台灣大型代表團赴美

◆  美國 Radio Free Asia, 2025-1-20 出於對貿易和安全的擔憂,亞洲派高官參加川普就職典禮 ── 川普的連任在亞洲引發了根本性問題,特別是將多大程度提高關稅以及對老盟友安全的承諾。
台灣代表團「因空間有限」將無法
進入圓形大廳現場觀禮。川普關於格陵蘭和巴拿馬運河的言論引發中国社交媒體猜測他可能願意讓中国控制台灣。rfa.org/english/asia/2025/01/20/trump-inauguration-lookahead/
◆  Politico,   2024-12-20 台灣正對華盛頓發起新的魅力攻勢(charm offensive),派遣大型代表團參加川普的就職典禮 ── 突顯了台北對於川普重返白宮多麼不安。the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David Sacks表示,代表團長立法院長韓國瑜可能嘗試表示台灣正在認真對待防禦,而不是搭便車者。 因為對美台接觸感到憤怒,台灣代表團必須採取微妙的外交平衡行動

 

柯文哲被控涉圖利、收賄 等罪起訴     檢察官求刑 28.5 年

◆  美國 Washington Post, 2025-1-17 12月底,台灣的政治動盪達到了頂峰,檢察官對時任民眾黨主席柯文哲求刑 28.5 年。在最近的大選中,柯與其政黨令人驚訝的強勁表現是賴清德民進黨失去立法院多數席位的關鍵。柯文哲否認腐敗指控,藍(國民黨)白(民眾黨)指責賴清德濫用職權政治影響司法,柯文哲支持者指 起訴是出於政治動機,反對黨支持者們最近幾週一直舉行大規模示威活動 ── 指控 「政治迫害」
◆  美國 New York Times,   2024-12-26 承諾清理台灣政治體系的柯文哲否認指控,表示他是賴清德政府發起政治追殺的受害者。 政治學家Lev Nachman:「他在台灣喚醒的那種政治力量不會消失」 。 對柯先生的起訴似乎可能加劇台灣的政治分裂。nytimes.com/2024/12/26/world/asia/taiwan-presidential-candidate-indicted.html
◆  英國 Reuters,   2024-12-26 柯文哲是 一月總統大選的黑馬他的出色表現表明選民要求在兩大黨外建立更加多元化的政治格局。柯文哲原預計在2028年再次競選總統。柯 的被捕引發盟友和支持者的抗議,他們指責民進黨利用起訴鎮壓反對派
◆  美國 Bloomberg,   2024-12-26 民眾黨在新聞發佈會譴責起訴書 「缺乏財務證據與具體證明 僅靠拼湊的事證摧毀政治對手」
◆  Voice of America,   2024-12-26 陽明交通大學特聘教授指出,此前有人方違反“偵查不公開”對媒體放消息,但 在海量卷證中,目前只有部分公諸於眾voanews.com/a/voa-mandarin-taiwan-people-s-party-leader-indicted-on-bribery-embezzlement-charges/7915246.html  voachinese.com/a/tpp-chairman-ko-wen-je-indicted-for-corruption-20241226/7914735.html
◆  美國 Radio Free Asia,   2024-12-27 柯文哲是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尤其是年輕選民中的新星,他在總統大選中承諾顛覆台灣的政治體制 交保後柯表示:「我仍然相信自己。我不是那種會貪汙圖利違法的人,碰上這些風風雨雨,人生還是需要檢討」。.rfa.org/english/china/2024/12/27/china-taiwan-ko-wen-je-corruption/

 

 

1996年以來在台灣周圍最大規模的集結

◆  美國 FoxNews,   2024-12-10, 12-23 台灣總統訪問夏威夷和關島後,台灣週邊共軍大規模集結行動開始,信息非常簡單:"台灣海峽是我們的”, 台灣國防官員表示擔憂,稱隨著局勢持續升級,集結最終可能導致戰爭
◆  英國 Financial Times, 2024-12-15 中国這次軍演(military exercise)「懲罰」賴清德出國包括兩度短暫訪美。 台灣國防部表示,這是首次涉及解放軍所有三個沿海戰區司令部近 100 艘艦艇,表明他們可以封鎖第一島鏈。
美方不認為這是對賴清德的回應
,稱台灣可能過度驚慌(overly alarmed)以試圖「喚醒民眾」。 日本高官表示:"中国
每次演習都跨越新的界限" ; 新常態是:他們可以不宣而演,讓我們所有人都難以應對
◆  美國 New York Times,   2024-12-10 台灣稱中国部署了 1996 年以來最大規模的艦隊,其規模可以阻止盟友前來保衛台灣越來越多的人猜測是報復台灣總統賴清德訪問夏威夷和關島,也可能是向川普發出訊號,他的政府尚未表明將如何處理台灣問題
◆  法國 AFP,   2024-12-11 台灣國安高官表示,這是中有史以來在台灣周圍最大規模的 軍演,「明顯大於」對議長裴洛西2022 年訪台時的反應,旨在展示封鎖台灣的戰略,並為下一任美國總統「劃出紅線」北京對操演 只做不說
◆  EuroNews, 2024-12-11 被問及是否會保衛台灣時,川普在NBC的"Meet the Press"表示:「我從來沒有說過,因為我必須談判,對嗎?」近幾天川普與習近平曾經交談,但沒有討論台灣問題。「我的關係很好,我希望他不要這樣做」( "But I have a very good relationship, and I hope he doesn't do it")
◆  英國 Reuters,   2024-12-11 中国表示將採取「必要措施」捍衛對台灣的主權

 

台灣總統府首次舉辦兵棋模擬

◆  美國 CNN,   2024-12-27 首次「桌面演習」突顯了台灣針對日益強勢的北京作好準備的緊迫性旨在測試如何在危機時期「確保社會正常運作」。
◆  英國 Reuters,   2024-12-26 演習模擬了中国「高強度」灰色地帶戰爭以及台灣「處於衝突邊緣」的景,以測試台灣政府部門和民間社會的應對狀況

 

修正法案  引爆立法院混亂

◆  美國 Bloomberg,   2024-12-20 台灣執政黨和反對黨間新一輪的政治角力包括街頭抗議和立法院內衝突 (國民黨試圖推動三項修正案,民進黨稱這些旨在削弱賴清德政府的實力),這加劇了人們質疑總統賴清德治理世界上最危險地緣政治熱點之一的能力
◆  美國 Newsweek, AP News, 法國France24 2024-12-20 爭議法案引爆立法院混亂鬥毆,幾名議員在對峙中受傷。三項法律修正案包括重新分配稅收收入,將更大的份額分配給地方政府,提高罷免民選官員的門檻等; 支持者表示必要遏制腐敗,防止罷免權力“被濫用”,但批評者擔心此舉將剝奪罷免不稱職官員的權利,可能削弱憲法法院與民主制度
◆  美國 CBS,   2024-12-20, video 影像視頻  cbsnews.com/chicago/video/taiwan-lawmakers-brawl-over-controversial-legislation/   
◆  美國 Bloomberg,   2024-12-23 台灣政府表示,反對黨通過政府預算修正法 案,凸顯了對中美緊張局勢核心的台灣領導的挑戰

 

台灣總統賴清德  出訪太平洋島國 過境美國

◆  美國 Chicago Tribune,   2024-12-10 賴清德夏威夷行加強美台關係。
年初保守的國民黨贏得了大量的立委席位。兩岸可能會繼續避免軍事衝突。對面臨挑戰的共產黨領導階層來說,經濟仍然比意識形態更重要。
◆  美國 Bloomberg, 2024-12-5; AP,  Washington Post, 2024-12-4 美國眾議院議長與賴清德通電話,可能增加了中加強對台灣軍事恐嚇的理由
賴清德
在關島通電話美國國會領導人,包括共和黨眾議院議長Mike Johnson、眾議院民主黨領袖Hakeem Jeffries、參議院軍事委員會共和黨領袖Roger Wicker,會談似乎旨在強調國會兩黨對台灣的支持
◆  美國 Wall Street Journal,   2024-12-2 川普籲台灣投入更多國防預算,並指責台灣晶片產業搶走了美國人的就業機會。在 一場閉門英語演講中,賴清德似乎作出了回應,他概述了國防計劃,並承諾半導體產業將深化與美國的合作。
◆  美國 New York Times,   2024-11-30 台灣政府正在試圖了解川普將帶來哪些變化。賴清德利用短暫的 過境停留促進與美國更牢固的關係,但他不會踏上美國大陸,從而減少了高調會面互動的機會。在不確定的時期,台灣需要盡可能多善用國際友誼,包括三個太平洋小島盟邦(馬紹爾群島、吐瓦魯、帛琉), 他們會幫助台灣在國際上發聲
◆  美國 Wall Street Journal,   2024-12-1 台灣總統不顧中国抗議過境夏威夷,向中和川普政府發出訊息:雖然台北不尋求與北京開戰,但它指望美國的支持以阻止任何侵犯。過境(transits)是華盛頓和台北之間的精心安排,目的是允許台灣領導於兩國斷交後在美國領土進行接觸。北京反對美台任何官方互動交流
◆  美國 CNN,   2024-12-1 賴清德抵達夏威夷:一場意義非凡的過境。短暫停留可能顯得低調但其影響遠遠超出了花圈和宴會
◆  英國 BBC,   2024-12-1 賴清德夏威夷之行正值美中長期緊張,以及人們日益擔心台灣可能發生衝突的情況下
◆  美國 CNN,   2024-11-30 台灣總統將造訪夏威夷和關島,引起北京的憤怒,稱之“挑釁” 可能會在台灣島嶼附近舉行軍演回應,中希望在美國過渡時期製造一個事件,以對川普團隊施加壓力 。
◆  法國 AFP,   2024-11-30 賴清德太平洋之旅引發北京的強烈威脅( fiery threats )Bonnie Glaser表示,此行是「向世界表明台灣重要(Taiwan matters)」的一個機會。
◆  德國 Deutsche Welle,,   2024-11-30 中国抨擊賴清德此行是走向獨立的一步過境美國領土是「分裂國家行徑」

 

總統   國慶演講

◆  英國 Financial Times , 2024-10-10 台灣總統呼籲中国「履行」維護和平的責任。駐台外國外交官表示,的國慶演講比就職演說克制中国外交部指責賴「蓄意切斷」兩岸間的歷史聯繫; 如果台北無限期抵制統一,將使用武力; 中国先前從未以軍事行動回應台灣總統的全國講話
◆  美國 Bloomberg , 2024-10-11 重申「互不隸屬」,北京曾批評這是「尋求獨立的危險信號」。台灣總統表示將勇敢面對中国的挑戰
◆  美國 Washington Post , 2024-10-10
◆  英國 BBC, 2024-10-10, 法國 AFP, 2024-10-10 台灣總統誓言抵制吞併
◆  美國 Wall Street Journal , 2024-10-10
◆  英國 Reuters, 2024-10-10 西方官員警告中可能會舉行軍演以回應他的演講。

 

中国回應     台灣總統 國慶演

◆  美國 New York Times, 2024-10-13 北京指責台灣總統在國慶演講中推動獨立。「聯合利劍-2024B」軍演被視為對賴“直接而激烈的回應”,台灣國防部表示已派兵應對。台灣學者表示,這顯示中国對賴總統沒有信任,也不寄予期望。
◆  美國 Wall Street Journal, 2024-10-17 中国試行軍事封鎖台灣,這在未來是非常可能與現實的情景。如果台灣不投降,封鎖可能是習近平主席的首選。 如果未能挑戰封鎖將導致最終屈服於北京,這凸顯了加強威懾的迫切必需意即台灣需要更多的民防訓練和軍事開支,以及美國 須更快交付積欠的武器......下任美國總統很可能面臨台灣危機
◆  美國 New York Times, 2024-10-16 the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研究員 David Sacks表示:解放軍活動越來越接近台灣海岸。軍演磨練共軍扼殺台灣的能力,展示切斷台灣糧食燃料的通道,並封鎖美國盟國可能保衛台灣的空 海域。 the German Marshall Fund of the United States主任Bonnie Glaser表示,軍演的訊息是,台灣對於中共的合法性仍然如此敏感、如此重要和關鍵。
◆  英國 Reuters, 2024-10-17 中国正在建立迅速將軍事演習轉變為全面攻擊的戰力台北高官表示,軍演構成了“巨大威脅”, 共軍正在迅速增強其動員和作戰能力
◆  法國 AFP, 2024-10-17 中国對台灣總統的捍衛主權言論採取強硬立場。台灣專家: 蔡英文和賴清德很大的區別是,在北京的考慮中,蔡英文可能更加溫和,處於統一和獨立的中間
◆  法國 le Monde, 2024-10-15 中国加大施壓,軍演為潛在入侵做準備。台灣宣布創紀錄單日 153 架共機出現領土附近。台灣空軍戰鬥機迫切必須現代化
◆  美國 Bloomberg, 2024-10-15 中国派出創紀錄的111架戰機飛越 美國劃定的邊界
◆  英國 Reuters, 2024-10-15 軍演引起了美國及盟國擔憂,五角大廈稱其“不負責任、不成比例且破壞穩定"
◆  英國 Reuters, 2024-10-12 中国譴責總統的演說後,威脅採取更多貿易措施預示不久未來將對台灣徵收關稅或其他形式的經濟壓力

 

 

 

本網站群 "評論台灣"排名No.1 on Yahoo Taiwan , 2025-1-11, 2025-1-1, 2024-12-30, 2024-6-3, 2024-5-25, 2024-5-20, 2024-5-8,  2024-4-19, 2024-1-1, 2023-8-8, 2023-4-30, 2023-3-23, 2023-2-20, 2023-1-21, 2023-1-1, 2022-12-6, 2022-10-10, 2022-9-20

 

 

 

 

除了關稅戰一場規模更大的美中對抗正潛伏著──台灣戰

 

美國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CFR.org)  2025-1-15

 

美國安全分析家最擔心的是,中不斷增強的軍力和自信,以及兩岸關係的惡化,可能引發衝突。許多外交政策分析家擔心,中對台灣的攻擊可能使美國陷入與中大規模破壞性且代價高昂的戰爭(a massively destructive and costly war)

 

美國 Newsweek  2024-11-7

Bonnie Glaser, Managing Director, GMF Indo-Pacific 多種因素決定台灣戰爭:
(1) 解放軍是否有能力以可接受的代價拿下台灣 ?
(2)
美國有能力、決心保台嗎?
(3)
是否出現威脅習權力和中共合法性的行動?
Bates Gill, Senior Fellow, National Bureau of Asian Research 未來四年,中似乎不太可能發動入侵,脅迫和展示武力可能繼續增加。
Lyle Goldstein, Director of Asia Engagement, Defense Priorities 川普最近暗示台灣不能被保衛,甚至不該被保衛。因此,北京確實可能更願意脅迫(甚至入侵)台灣

美國 New York Times,   2024-11-10

 

多位專家表示,突然減少對烏克蘭的援助可能動搖台灣的信心。Ryan Hass 表示,台灣將川普對烏克蘭的處理視為台灣危機時川普如何頂住中国 壓力的預警。

 

美國 Fox News  2024-11-10
川普會保衛台灣嗎

 

隨著無人機戰力的迅速提高,印太司令表示:美國可以在入侵時利用多項機密能力將台海變成無人地獄,而無需部署軍隊。但 restraint團體希望川普將重點放在與中的經濟戰,而不是軍事戰。Defense Priorities Lyle Goldstein 說:我們與台灣沒有結盟,而台灣問題是一個火藥桶——非常危險。

 

中国入侵,美軍直接軍事干預?

◆  美國 Chicago Council on Global Affairs , 2024-10-8 民調顯示,萬一中国入侵,美國人支持武裝台灣,但反對美軍直接軍事干預。 絕大多數美國人(51%)表示,美國應該鼓勵台灣維持現狀,而不是走向獨立(36%)或統一(4%)。贊成美軍向台灣空運食品和醫療物資佔74%,贊成對中国實施經濟和外交制裁72%,贊成向台灣政府運送更多武器和軍事物資59%,贊成派遣美軍干預36%globalaffairs.org/research/public-opinion-survey/taiwan-americans-favor-status-quo
◆  英國 Reuters, 2024-10-9, 美國 Voice of America, 2024-10-綜合 台灣國防院民調顯示,61%的台灣受訪者認為中「不太可能或非常不可能」在未來五年內攻擊台灣52%台灣受訪者認為美國軍方會軍事干預。但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去年表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已下令軍隊做好 2027 年入侵台灣的準備。

 

 


 

        

 

 


pic. :  "評論台灣"排名Bing第1 , 2025-1-1,  2024-12-30, 2024-12-16, 2024-12-8, 2024-10-10, 2024-9-26,  2024-9-1, 2024-8-23, 2024-7-18, 2024-7-11, 2024-6-15, 2024-6-5, 2024-5-26, 2024-5-20, 2024-5-1, 2024-4-14, 2024-4-4, 2024-3-31. 2024-3-22, 2024-2-28, 2024-2-21, 2024-2-17, 2024-2-1, 2024-1-26, 2023-8-18, 2023-8-8, 2023-7-24, 2023-7-18, 2023-6-26, 2023-5-21, 2023-4-22, 2023-4-10, 2023-3-26, 2023-3-16, 2023-2-20, 2023-2-9, 2023-1-30, 2023-1-21, 2023-1-1, 2022-12-29, 2022-12-19, 2022-12-15, 2022-11-28, 2022-11-12, 2022-10-30, 2022-10-17, 2022-10-10, 2022-9-30, 2022-9-20, 2022-9-6, 2022-8-20, 2022-8-3, 2022-7-3, 2022-6-24, 2022-6-16, 2022-6-12, 2022-5-23, 2022-4-30, 2022-4-16,  2022-3-29,  2022-3-22, 2022-3-8, 2022-2-28, 2022-2-20, 2022-2-15, 2022-2-12, 2022-2-6, 2022-1-30, 2022-1-22, 2022-1-1, 2021-12-22; 本網站群 "評論台灣"排名Bing前三, 2024-8-8, 2024-8-2,  "評論台灣"排名Bing2 , 2023-9-14, 2023-8-1   OPinion


         

 

祖國

◆  英國 Reuters, 2024-10-5 台灣總統賴清德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能」成為台灣的祖國,因為台灣有更古老的政治根源。
◆  美國 CNN, 2024-10-7 賴清德表示,從年齡(113  vs. 75)上來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絕對不可能成為中華民國人民的祖國這突顯了兩岸激烈的歷史競爭。賴清德挖掘歷史來闡明自己的觀點,可能進一步激怒北京。的言論已經招致台灣最大反對黨議員的批評「煽動兩岸政治對抗」
◆  美國 Insider, 2024-10-7 賴清德稱台灣政府的歷史比北京政府更古老且再次將台灣描述為“主權獨立的國家”,深深激怒了北京。媒體和官員回應,稱賴為「頑固的分離主義分子」,這種犯罪現在可以判處死刑

...一切都使得兩岸關係越來越尷尬,台灣在貿易上仍然嚴重依賴中國大陸。在蔡英文擔任總統期間,台灣每年出口的 43.9% 銷往大陸和香港。中甚至十多年來一直向台灣提供關稅優惠

◆  英國 Reuters, 2024-10-9 国 批賴清德繼續兜售其「新兩國論」 ,新瓶裝舊酒的「台獨」謬論暴露其冥頑不化的「台獨」立場和升高敵意對抗的險惡用心

 

◆  Economist, 2024-10-3: 台灣海軍司令警告: 解放軍實施「蟒蛇戰略」施壓台灣,「正試著讓台灣犯錯」,以尋找「藉口」發動封鎖,台灣很少人知道解放軍 的巡邏有多近、有多頻繁。除了美艦每年多次穿越台海日本、澳洲、紐西蘭和德國的海軍艦艇也通過台海這些訊號 並未使巨蟒放鬆對台箝制 ◆  Brookings, 2024-10-3: 北京為實現統一走兩條並行道路 (1) 重要的軍事建設部署 (2) “非暴力脅迫” (“coercion without violence”)以迫使台灣接受某種形式 的聯盟哈里斯(賀錦麗) 在 2022 年 9 月(與10 7日 CBS專訪)表示,美國將"支持台灣的自衛", 至於川普“更重要的是,我們保護台灣能得到什麼?”這種懷疑一直根植於川普的世界觀中

 

 

中国對台灣的戰略

  Brookings, 2024-9-16 北京發展了兩種手段──軍事和強制脅迫(coercive)──以實現統一這兩者都需要台灣領導和民眾的決心,以及一支有戰力的軍隊增強威懾中国的政經、司法、外交、資訊、網路和「灰色地帶」軍事策略旨在削弱人民的信心brookings.edu/articles/why-does-the-us-security-partnership-with-taiwan-matter/
  Politico, 2024-9-11 根據最新的國防民調(Reagan National Defense Survey),近四分之三的美國人擔心台灣可能遭到入侵。而且,華盛頓已經關注了 2027 年潛在入侵的情景。中国吞併台灣的戰略更多的是網路力量而不是火力 。

 

台灣和美國深化合作無人機

  New York Times, 2024-9-25 台灣和美國致力於對抗中的無人機主導地位。台美都汲取了烏克蘭等戰場的教訓──無人機對於攻擊和監視敵軍非常重要。台灣國防部: 「深化合作可以向中共 發出訊息:不要貿然對台灣發動戰爭」。 美國 the Foundation for Defense of Democracies: 雙方合作的"安全和智慧財產權風險確實存在,但可以適當的措施加以控制"nytimes.com/2024/09/25/world/asia/us-taiwan-drones-china.html 
  Wired, 2024-8-19 RAND: 數百架連網的低成本無人機可以引導美國遠程反艦飛彈攻擊中入侵艦隊,這將是擊敗中的關鍵能力 將在未來幾年內對台灣發動全面入侵已成為美國政府的共識( conventional wisdom )。目前美國和台灣軍隊沒有大量無人機,也沒有適當的無人機組合擊敗入侵共軍。五角大廈正在規劃部署數千架無人機「地獄景觀」來保衛台灣wired.com/story/china-taiwan-pentagon-drone-hellscape/ 
  Wall Street Journal, 2024-6-23 烏克蘭部署大批無人機抵禦了規模更大、裝備更精良的俄羅斯軍隊,烏克蘭每月燒毀約 1 萬架無人機。很難估計台灣在戰爭中需要多少無人機; 在共軍入侵的早期階段,台灣得依賴昂貴的無人機,如美國「死神」無人機,一旦共軍登陸,就需要改用更小、更便宜、載有炸藥的無人機。
  Voice of America, 2024-7-25 美國、台灣和中競相改善軍用無人機技術 。鑒於中可能在城市巷戰使用無人機,台灣認識到加強反無人機防禦系統的重要性。

  資料來源

美國海豹突擊隊  保衛台灣

  Insider, 2024-9-18 海豹突擊隊可能正在訓練台灣軍隊,美國對於中入侵保衛台灣的可能性變得更加鷹派
  Financial Times, New York Post, 2024-9-12 擊斃賓拉登的美國海豹突擊隊六隊為中入侵台灣已經進行了一年多的訓練,迄今美國拒絕明確表示如果台灣受到攻擊將提供援助
  Voice of America, 2024-9-14 分析人士回應《金融時報》報導稱這可能表明美國在保衛台灣方面的投入比之前想像更深入。但他強調海豹突擊隊的作戰特點是秘密和精確,重點是執行特殊任務,意味其在保衛台灣的作用非常有限


 
英國Economist, 2024-9-5: 台灣將男義務兵役延長至一年,但這比以色列的三年短,且不包括女性;以色列預備役部隊用於前線作戰,而台灣主要承擔後方任務。台灣的軍事開支約為加薩戰爭前以色列軍事開支的一半。 民調顯示,台灣抵抗侵略的意願取決於美國是否會來保衛他們,台灣在加強防禦方面可以做很多事情,但遺憾的是,它對影響美國政治無能為力。
 

台灣第二大反對黨  主席柯文哲  因圖利罪嫌遭羈押禁見

  英國Financial Times, 2024-9-6 檢方對鄭文燦柯文哲的迅速行動促使台灣評論人士質疑賴清德是否是在「清理」政治對手,抑或推動反 貪腐以贏得民眾支持(同時轉移人們對國內混亂局勢的注意力)
  美國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2024-9-5 柯文哲民眾黨的賣點之一是務實非意識形態政黨,可以實現廉政,這與受制於特殊利益且意識形態欠缺靈活性的民進黨和國民黨形成鮮明對比,從而在充滿活力的台灣年輕人中建立了基礎。 未來民眾黨立委可能繼續在關鍵問題與國民黨保持一致,並希望下次選舉時大多數選民會忘記醜聞,然而,若他們認為民眾黨 來日不多,可能願意轉而與民進黨合作
  美國The Diplomat, 2024-9-6 即使民眾黨失勢,台灣民眾對政壇第三 勢力的呼聲依然強烈這些反對藍綠的選民可能受到民眾黨負面形象的影響將不再僅僅滿足於個人魅力,而是尋求制定和執行長期政策的政黨

 

台灣總統賴清德:  北京對待「百年屈辱」喪失領土的態度不同

  英國Reuters, 2024-9-2 賴清德表示,如果中国想要台灣,也應該從俄羅斯手中 拿回《璦琿條約》喪失的中國土地; 俄羅斯現在正處於最弱的時候,對嗎? 所以中国對台灣 的目的不是為了領土完整
1895年,清朝在另一項「不平等」條約中將台灣割讓給日本,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日本將台灣移交給中華民國政府
  英國The Guardian, 2024-9-2 賴清德強調北京在「百年屈辱」期間對待領土喪失的不同態度賴說,北京的真正動機是地緣政治,希望改變世界秩序,使其有利於中国 。
澳洲國立大學專家
Wen-ti Sung表示,中国官員曾多次出席在Vladivostok的俄羅斯經濟論壇(Russian economic forums),「從而賦予俄羅斯對該領土的統治合法性」
; 北京幾乎從未談論過拿回 《璦琿條約》中失去的土地
  美國Newsweek, 2024-9-5 賴清德發言後莫斯科和北京對台灣進行了猛烈抨擊。俄羅斯官方塔斯社援引外交部發言人指中俄兩國已於2004年簽署協議解決了邊界問題; 則譴責賴清德「使兩岸關係變得越來越複雜和危險」。

              

            

台灣總統賴清德宣布國防預算計劃

  美國Wall Street Journal, 2024-9-2 Elbridge Colby覆WSJ 8-28台灣的支出(國防開支佔GDP 的 2.5%)仍不夠聚焦於侵略,徵兵規模和速度也未達標。美國的核心利益在於否定中的亞洲區域霸權,台灣對實現此一目標很重要,但非必要。
  美國Wall Street Journal, 2024-8-28 川普的潛在國務卿Robert O'Brien敦促台灣至少將 5% 的GDP用於國防; 川普國防戰略共同制定專家Elbridge Colby發表了系列評論,暗示如果台灣不增加國防開支,美國可能不會出手保衛台灣WSJ該文作者Montgomery 與 Bowman 評論台灣約將 GDP 的 2.5% 用於國防,相較北約各國,只有波蘭、愛沙尼亞、美國、拉脫維亞、希臘和立陶宛的國防開支佔 GDP 比例高於台灣; 揚言放棄台灣錯誤且危險,恐導致災難性戰爭。
  美國Washington Examiner, 2024-8-29 台灣的國防開支應與面臨巨大入侵威脅的民主國家進行比較:  2025 年,波蘭的國防支出佔GDP 的4.7%,愛沙尼亞國防支出也比台灣高    ──   北約及波蘭東翼堡壘將俄羅斯對愛沙尼亞的威脅降到遠低於中對台威脅 的程度。Montgomery 與 Bowman 也認為台灣應該投入更多國防預算,只是這些溝通「最好坦誠地私下進行」。
  美國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2024-8-9 外國觀察家的共識是,台灣仍然沒有足夠認真對待生存威脅,兩岸間軍力的差距將越來越大。台灣須盡一切努力為最壞的情況作好準備,並在威懾失敗的情況下進行頑強抵抗。因此,台灣應接受國防開支佔GDP 5%的目標(以色列2022年國防佔GDP4.5%),並以每年兩位數的百分比增幅成長

 

Robert O'Brien: 台灣的國防預算至少應該像中的國防預算佔其經濟的比例

 New York Times , 2024-7-17 川普表明希望以更商業交易的方式來保護台灣; 許多台灣專家和官員表示,台灣需要投入更多來嚇阻中 国規模大得多的軍隊
  Financial times, 2024-7-17 川普在彭博社採訪中說,美國要保衛台灣免受中的攻擊「非常非常困難」
 Wall Street Journal, 2024-7-18 川普輕描淡寫地暗示美國可能不會保護台灣。「我們為什麼要這樣做呢?」他抱怨台灣「搶走了我們的晶片業務」。 「台灣距離中僅68英里 」
 CFR.org , 2024-7-19 川普將美國比作保險公司。儘管總統拜登曾四次表示,面對中国的侵略,他將保衛台灣,但川普和他的競選夥伴范斯都拒絕這樣承諾

 

               

  Financial Times, 2024-8-22: 美國日益擔心中国在台灣週邊軍事活動不斷增加,賴清德缺乏外交經驗,且比蔡英文更難以預測,台灣最高國安官員吳釗燮、 林家龍秘密赴美會談,喬治城大學專家表示這個特別管道是「當今全球政治中最敏感、最重要的機制之一」   Business Insider, 2024-8-23: 家警告,中国可能在六個月內以不訴諸戰爭的方式隔離(quarantine)台灣一些脆弱的外島(金門、馬祖),這將使美國及其盟友陷入灰色地帶    Reuters, 2024-8-23: 賴清德總統造訪前線島嶼金門時表示,台灣希望繼續其自由的生活方式、拒絕接受中共統治  Newsweek, 2024-8-16: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分享的中国研究文件呼籲北京在接管台灣前 準備建立“影子政府”確保政權平穩有效更迭; 一國兩制模式香港框架適合台灣給予台灣50年的適應調整期也不切實際,台應成立中央委員會重點研究“接管後政策”,涵蓋法律、貨幣兌換等; 但美國專家認為國民黨正走向'隱性台獨',因此中共除了軍事行動,沒有辦法能拿下台灣   National Interest, 2024-8-17: 多位專家認為,中將採取某種針對台灣的重大行動。台灣應投資於 (1) 防空系統以應對 96 小時的大規模空戰、 (2) 海岸防禦重砲網絡(3) 高超音速武器,與印日合作以建立新的威懾(4) 無人機、(5) 每片葉每根草後面都藏有一把槍進行長期持久的叛亂  Washington Post, Star and Strips, 2024-8-4: 台灣正在讓人民做好應對中国入侵的準備。 國防部長承認,迅速加強訓練仍有很大的改進空間。Matt Pottinger表示: 台灣需要政治意願和遠見,派遣最優秀的軍官 作招募和訓練指導 「希望台灣能夠做出這些犧牲」   Bloomberg, 2024-7-30: 台灣總統賴清德承諾與世界民主國家合作對抗中,並將「繼續推動國防自主」和從海外採購武器,這場言論可能加深他與北京的裂痕。


               

             

年度 漢光演習      ──    開始解決台軍核心問題: 非常等級制,幾乎是蘇聯式的

 美國 Newsweek , 2024-7-22 漢光演習在俄羅斯侵烏的「警鐘」後採取「無腳本」場景,參演部隊不會事先獲悉「敵人」何時何地及使用何種武器系統攻擊,須對不確定性自主應變(Barron's from AFP: 這是「台灣軍隊改革的最關鍵點」),且要求24小時保持戰備
  德國 Deutsche Welle (Germany), 2024-7-22 國防部表示,今年的演習將探討保護首都重要基礎設施的能力,並協助提高全國關鍵設施的性。
 英國 Financial Times, 2024-7-21 漢光演習注重實戰分散指揮體系,將決策權下放(當台軍與總部的通信中斷),軍隊領導層終於開始接受非對稱戰略 ─  以小型、廉價、機動武器來對付優勢敵人的弱點。美方指台軍須在快速、即時的規劃週期中適應戰時不斷變化的局勢。今年的漢光只是第一步。 「軍隊正處於嬰兒起步階段」the Atlantic Council專家說
  英國 Reuters, 2024-7-22 演習在主要國際機場所在的桃園拉開序幕,場景包括在現有樞紐被摧毀後建立緊急指揮線,以及驅散試圖登陸的 共軍。

 

New York Times (2024-7-16): 新總統賴清德比前任更加尖銳直言不諱正在施加更大的軍事和政治壓力; 許多台灣官員相信,除非迅速加強準備,否則台灣將很容易受到攻擊。美國總統大選為緊張局勢增添了另一個無法預測的因素 Financial Times (2024-7-10): 台灣加強民防  ── 改革議程包括增加民防人力、建立糧食和能源庫存以及緊急醫療能力以及加強通信基礎設施更大的挑戰將是徹底改革官僚結構和程序兵棋推演和評估一再凸顯不同政府部門以及民軍事官僚機構之間缺乏協調專家警告台灣對戰爭的準備仍然嚴重不足  美國National Interest (2024-7-5): 台灣尋求逃避歷史  /  自2006 年以來,民進黨政府發行的教科書將台灣與中國歷史分開。  賴清德在就職演說中明確支持台灣與中永久分裂,得到了美國選民與美國政客的共鳴 他也呼應了美國的觀點   ──   因為地緣戰略重要性,華盛頓不應允許中控制台灣
           

NYT: 中国扣押台灣漁船可能加深對立,甚至引發區域危機

New York Times, 2024-7-3 中国扣押台灣漁船,緊張局勢最新升級; Bonnie Glaser: 他們想表明台灣已經無法控制領空和領海,也傳訊號示警賴清德,他已經非常接近紅線,最好不要跨越紅線
CNN, 2024-7-3 海警在前線島嶼附近扣押台灣漁船三艘台灣海巡船應聲前來救援,但由於中海警較多而撤退,以免發生衝突
Bloomberg, 2024-7-3 認為賴清德正在推動美國所支持的台灣的獨立,台灣擔心中將拘留更多台灣人,以向賴清德施加壓力
BBC, 2024-7-3 台灣漁船非法(違反 對岸休漁規定,且使用錯誤的網目尺寸漁具)捕魚,台灣官員證實,這艘船是在中領海內被扣押,距離中海岸線約 2.8 海浬

 

  Foreign Affairs, 2024-7-2:台海危機迫在眉睫(looming) /  賴清德演說拒絕使用前任的安撫語言,並表明兩岸是不同的實體,也試圖將台灣與中國歷史區分開來...為了緩和緊張局勢,美國必須鼓勵台灣加強阻止入侵的能力,助台建立強大的民防計劃,並建立糧食和能源戰略儲備,同時增加與北京的外交接觸   The Atlantic Council, 2024-6-27: 台灣否認北京所台北同意「92共識」的「一中」觀點; 即使根據當年台灣總統的說法,兩岸之間也沒有就台灣相對於中国的地位(status)達成實際共識( actual consensus)。台灣擔心緩慢的絞殺,不戰而屈人之兵,儘管不能排除戰爭的可能 Foreign Affairs 寫道,台灣近年主要軍事投資與灰色地帶威脅的本質不一致,台灣應加強通訊基礎設施、加速外國直接投資以建立經濟聯繫    Wall Street Journal (2024-6-23): 無人機可能成為弱傷害強的戰爭方式,沒有無人機就處於絕對劣勢在共軍入侵的初階段,台灣需要昂貴的無人機,如美國「死神」無人機,可以在水面上徘徊較長時間一旦共軍登陸,就需要更小、更便宜、載有炸藥的無人機。烏克蘭每月燒毀約 1 萬架無人機,台灣必須庫存大量無人機,但對戰場影響最大的小型廉價無人機絕大多數是中国製造。 台灣擁有製造無人機的專業知識 ,現在是生產規模的問題。

台灣能源問題

美國CNBC,  2024-6-11 台灣的能源問題可能“衝擊”全球半導體產業。由於土地限制、僵化的政策以及缺乏解決問題的理解和能力,台灣一直難以實現其電力目標。
美國Newsweek, 2024-6-10 能源是台灣國家安全的致命弱點。台灣 97.7% 的能源供應依賴進口石 化燃料。該島目前僅 存有約 39 天的煤炭和 11 天的天然氣,遠低於有效保衛台灣所需的庫存。
美國Business Insider, 2024-6-11 中国若封鎖或隔離台灣,不一定會引發美國及盟國的軍事反應

 

美國 TIME, 2024-6-13: 賴總統在專訪中回答時代雜誌  -  兩岸尊嚴和平等」是指  1.承認中華民國的存在  2.互利互惠  3. 增進兩岸人民的福祉,朝向和平、共同繁榮... 人民利益應該至上,這是民主運作的原則;因此,政黨應該將國家利益置於自身利益之上。

 

美國 TIME, 2024-6-4: 拜登在專訪中被問及之前多次表示將動用美軍保衛台灣是 指地面部隊實際參與軍事行動(boots on the ground)嗎? 拜登回答要視具體情況而定,美國不尋求台灣獨立,「也不會不防衛台灣」  ──  如果中国試圖片面改變現狀; 當問及部署或調派(deploy)軍隊到台灣的可能,拜登說,不排除動用美國的軍事力量,但部署調派地面部隊、空軍 與海軍有明顯差別 當被問及美軍是否會從日本或菲律賓的基地發動襲擊時,拜登表示:“我無法談論這一點” 美國 Wall Street Journal, 2024-6-2: 不太可能入侵,但,除了軍事威懾和戰略言論(rhetorical balancing),台灣的政治安全,才是中成功的關鍵。 過去美國打錯了算盤  ──  假設 (1) 除非受到挑釁,中不會入侵,(2) 還需繼續加強建 設共軍  英國 Reuters, 2024-6-2: 稱與台灣和平“統一”的前景正日益受到台獨分子和外部勢力的“侵蝕”   

中国「懲罰」「報復 」之圍台軍演

美國 New York Times, 2024-5-27 中共 軍演後,訪台的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McCaul表示「美國必須保持能力,抵制任何可能危及台灣人民安全的武力或脅迫行為」。台灣日益擔心美國陷入棘手衝突,將進一步削弱運送武器的能力。McCaul表示: ...我只是認為我們的國防工業基礎目前已經超過負荷,無法應對世界上如此多的衝突
美國 FoxNews, 2024-5-31 中共軍演模擬封鎖和快速佔領台灣島。 訪台的The House Taiwan Caucus cocChair, Rep. Andy Barr 表示:如果美國不在戰爭中出現,或在 戰爭中失敗,如果台灣被佔領,它將在我們的盟友日菲與更廣泛的印太地區間產生隔閡,從而產生巨大負面影響The Prospect Foundation專家表示: 如果中接管台灣 並 打擊美國在印太的軍事單位,美中可能爆發直接戰爭。
美國 FoxNews, 2024-5-28 與賴總統閉門會議的美國眾議院外交事務主席Michael McCaul 說,中共報復賴清德的軍演是迄今我見過最 挑釁性的,這麼多艦機台灣疆界 ( into the island's territory); 他說:「如果中入侵台灣,我們可能會失敗」。
英國 Reuters, 2024-5-30 軍方表示台灣演習已達目標,但已準備好採取進一步行動。台灣外交部長說: “他們正在創造一種新常態,在每個階段都施壓,試圖蠶食和吞併我們。”
美國 New York Times, 2024-5-22 中国對賴清德所說雙方「互不棣屬」對台灣民主的強調以及對中威脅的警告感到憤怒,並指責賴推動正式台獨  ── 這次演習是入侵的全過程演練,可能是奪 佔離島的訓練。
專家認為將來如果試圖強迫統一,
可能首先嚴格限制台灣的海 空通道。2022中共軍演覆蓋了台灣四周的六片海域,其中三片看來像是與台灣領海重疊 (Taiwan regards as its territorial waters)
英國 BBC, 2024-5-23 「模擬全面入侵」軍演首次針對靠近中的金門、馬祖、烏丘和東引島並表明台灣東部將會暴露在中的攻擊中, 且美國任何補給都容易受到導彈和海上攻擊
法國 AFP, 2024-5-23 「誓言台獨淌血」專家告訴央視,演習目的包括經濟封鎖,「扼殺」高雄港,「嚴重影響」對外貿易,切斷“能源進口的生命線”,並“封鎖美國等對‘台獨’的支持”。 美國印太副司令表示演習“令人擔憂”,但並不意外
美國 CNN, 2024-5-22 北京全方位逼島軍演是向國內民眾展示,也是向國際社會傳達意圖。試圖對台灣老舊且數量較少的硬體施加壓力。這對賴清德是第一次真正的考驗。 專家說這是「恐嚇策略,不是戰爭迫在眉睫的跡象」,北京有一個強大的脅迫工具包,它會混合搭配、不斷升級、反復升級,以表明它有系列造成痛苦的選項。
英國 Reuters, 2024-5-23 台灣官員說,軍演地區距離主島 24 浬ps: 法國AFP (2024-5-24): 台灣國防部表示,軍已進入台灣 本島 24 浬以內 美國CNBC (2024-5-24): 已經進入台灣‘禁海’,在烏 坵和東引島2.8海里和3海里處巡邏
CSIS, ChinaPower Project , 2024-5-25 專家認為,中軍演促進對台灣利益的效用正在減弱。

 

New York Times, 2024-5-20: 賴清德就職演講誓言面對中国壓力和海外戰爭下保持台灣民主,以實力 達到和平將成為他的主要立場,兩岸的對話基礎還很遙遠 未來數週或月,国 可能加大對台灣的壓力 Washington Post, 2024-5-20: 台灣新總統賴清德宣誓就職,民進黨已將台灣民主轉變為抵禦中侵略的堡壘,普遍認為,與蔡英文相比,賴清德的政策可能更具挑釁性。華盛頓已就賴就職演說內容與台北進行了非正式磋商,就像前任一樣 Reuters, 2024-5-20: 賴清德面臨的是憤怒且高度懷疑的中国(認為他是“分裂主義者”),以及脾氣暴躁的議會,反對派正緊鑼密鼓地挑戰他 Economist, 2024-5-16: 即將上任的總統賴清德將面臨新挑戰    ──   如果你想讓世界幫助你對抗強勢的鄰國,你自己必須先猛烈反擊;對日本、台灣和菲律賓的作為可能有引爆衝突的風險    

 

反貪腐法案   ──  立法院鬥毆

Voice of America, 2024-5-28 立法院通過法案仍需總統簽署才能成為法律。反對黨稱立法院未來將揭露所有腐敗官員和各種弊端並將成立“特偵組”,調查貪腐案件反對黨更容易挖掘上屆或現任政府可能的醜聞。由於中華民國憲法沒有規定總統接受立委質詢,若民進黨將案件提交給憲法法院,部分改革最終可能被視為違憲。台灣未來幾個月可能出現政治僵局,導致民主制度無法正常運作。voanews.com/a/taiwan-s-parliament-passes-controversial-bills-seen-as-limiting-government-s-mandate/7630376.html   William Yang
New York Times, 2024-5-28 賴清德執政黨的支持者指責越權為共產黨的利益服務,但賴清德的官員沒有提供證據反對黨指當民進黨還是反對黨時, 也支持立法院擁有更多的監督權力。 學者Lev Nachman以台灣軍隊預算為例,新法律可能為台灣帶來真正的地緣政治影響。 nytimes.com/2024/05/28/world/asia/taiwan-protest-fight.html
英國 Reuters, 2024-5-28 數千人議會外抗議 改革法案要求軍隊、公司或個人揭露相關資訊。
法國 AFP, 2024-5-25 數萬名抗議群眾在立法院外集會,呼籲反對擴大立法院權力的反 貪腐法案  ──  擔心反對派會利用其多數席位無視程序強行通過、 且可能出於主觀政治動機。
Bloomberg, 2024-5-24 抗議者指責反對派與中国合作扼殺民主。 但國民黨表示,已經遵守了所有規則,而執政黨正在阻撓國會急需的改革。
L.A. Times, 2024-5-24 反貪腐法案將大大削弱總統賴清德的權力,強制披露敏感資訊將是違憲的,並可能損害國家安全。學者Lev Nachman認為,“這為賴政府的台灣政治定下了基調”,“將很混亂,民進黨無能為力"。 民進黨失去了立法院多數席位,顯示台灣民眾對執政黨政府的不滿情緒與日俱增。
CNN, Reuters, Fox News, Independent, NY Post , 2024-5-17 台灣立法院立委們互相推擠、扭打、鬥毆... 反對黨希望國會對政府進行更嚴格的監督審查,最具爭議性的改革之一是對議會撒謊的官員處以刑事處罰
Public Radio International,  The World , 2024-5-25 學者認為,賴清德總統似乎必須把重點放在外交政策等領域

 

 

  Foreign Affairs, 2024-5-15: 甘迺迪明確承諾不惜一切代價保衛西柏林,讓莫斯科相信它是認真保衛時,才從對抗中撤退 。今天,美中實現類似緩和的最佳機會是採取類似的強力威懾戰略; 如果美國能在未來幾年避免台灣危機,中国 的經濟和人口弱點可能迫使北京做出越多的妥協 Reuters, 2024-5-15: 共軍機艦比以往更接近台灣 Bloomberg, Yahoo, 2024-5-15: 北京制裁五政論名嘴,並推出懲罰「台獨分子」的法律,向賴清德施壓 說賴必須在和平和「挑釁對抗的邪惡道路之間作出選擇」 War On The Rocks, 2024-5-15: 澤倫斯基的名言  ── 「我需要彈藥,而不是搭便車」 烏克蘭專注於爭取軍事援助,而台灣幾乎肯定會要求盟友直接軍事干預; 台灣首先需專注於獲得美國的軍事承諾,訴諸美國及其盟邦的核心安全利益,否則沒有一個國家願意與中敵對 Brookings, 2024-5-14: 賴清德並不是專注台獨的狂熱分子,他希望連任,故幾乎肯定要轉向政治光譜的中心,賴首要任務是改善新一代的生活條件和前景,支持科技產業取得進展,另一個關鍵問題是中可能加大軍事壓力,他需要謹慎而巧妙地執政       full text: 全文

 

Reuters,  US News, 2024-5-14: 台灣新總統就職前一周緊張局勢加劇; 共機飛入台灣北部、中部和西南部空域 Foreign Policy, 2024-5-12: 美國已經從純粹的戰略模糊轉向有利台灣的模糊 ; 中美再次危險地接近台灣核戰的邊緣; 前國防官員建議在與中發生衝突時使用「低當量戰術核武」。俄 羅斯使用核武的可能震驚了全世界,但與中国 作戰使用它在某些圈子裡變得正常起來  Newsweek, 2024-5-8: 台灣備戰不足「豪豬」策略須更動態積極以獨自威懾或至少拖延北京: 1. 大量無人機 2. 陸基反艦武器、迫擊砲、輕型火砲、快速水雷部署、機動地對空飛彈。共軍若在台建立灘頭堡,失敗就是時間問題 3. 獨立取得和生產盡可能多的彈藥 4. 反衛星(ASAT)和反輻射飛彈(ARM)等 Defense News, 2024-5-7: 華府執著(obsessed with)想定中国可能在 2027 年入侵台灣 但許多專家表示,中不太可能設定最後期限。習近平並沒有放棄和平統一。 “所有政治人物都想要選項,最不想被最後期限束縛。”      full text: 全文

 

 

川普捍衛台灣?

Reuters, 2024-5-6 蕭美琴和賴清德 - 承諾繼續蔡英文總統的國防自給自足和現代化計劃 ; 蕭演講的聽眾中有川普駐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大使James Gilmore; 他表示,美國盟友正在「故意對川普注入恐懼」
Reuters, 2024-5-4 川普任命的前美國大使James Gilmore表示,他相信川普若入主白宮,將再次支持台灣, 他表示將向川普報告這次訪問台灣的情況
TIME, 2024-4-30 川普拒絕透露是否捍衛台灣, 重申不付錢的盟友要靠自己

 

New York Times, 2024-5-3: 美國官員相信 只有當中国認為他們能在美國反應之前入侵成功,並且犧牲不大,他們才會嘗試。美國官員認為,較小 型的飛彈, 如美國海軍SM-6 導彈似乎很適合用來摧毀中艦船  Financial Times, 2024-5-3: 台灣不應試圖正面擊敗中国巨大優勢的空海軍,而應確保殲滅所有試圖登陸的共軍,美國長期以來一直敦促台北選擇這條路 台北需要集中預算購買大量相對較小的機動武器,並更好地訓練組織軍隊,當通訊被切斷時,應授權低階軍官和士官 Bloomberg, 2024-5-2: 俄羅斯和中国軍隊在台灣問題上更加密切合作,國家情報局長在國會作證: "我們第一次看到中俄就台灣問題聯合演習"      

 

 

ABC News, 2024-5-1: 美國與中正因台灣問題陷入冷戰 台灣的位置對美國利益至關重要,誰控制了台灣,誰就真正控制了印太。我們必須贏得冷戰,這是一場科技戰 如果習近平自認無法成為最大經濟體,可能導致他更快入侵台灣 Wall Street Journal, 2024-4-30: 由於全球電子產品需求回升,台灣經濟開局強勁超乎預期; 預計今年經濟成長率 5.5%,遠高於市場普遍預期   Fortune, 2024-4-26: 布林肯在拜登簽署可能激怒北京的對外援助計劃前不久訪問上海,布警告誤解和誤判的危險,並表示貿易和台灣問題的談判仍將困難重重。雙方對彼此分歧更加嚴重感到遺憾 USNI News, 2024-4-23: Report to Congress on Taiwan Defense Issues  ── 美國政策制定者的一個關鍵考慮因素是,如何支持台灣在可能發生的兩岸衝突中自衛的能力,而不引發此類衝突  New York Times, 2024-4-23:  於美國抗中援助計畫,眾議院附加了一項條款,允許五角大廈迅速向台灣提供更多進攻性武器,並在美國和台灣政府繼續建立聯盟以阻止中入侵台灣之際,再提供數十億美元用於購買美國先進武器技術   New York Times, 2024-4-22: 眾議院通過一攬子對外援助計劃提供基輔 600 億美元、以色列260億、印太80億 (未直接提及台灣)        full text: 全文

 

The Telegraph, 2024-4-20: 伊朗襲以色列失敗,中国重新 調整奪台計畫 台灣可以學習以色列成功的防禦模式 ──  強大的綜合防空和飛彈防禦系統(IAMDS)、適當的感測器以及盟國協助的綜合指揮和控制 New York Times, 2024-4-18: 眾議院將就80億美元援助台灣計劃投票,允許五角大廈迅速向台灣提供更多進攻性武器,並購買先進的美國武器技術,因為美國和台灣政府繼續建立聯盟以阻止中国發動入侵  Reuters, 2024-4-19: 台灣稱中国未經協商採取新的航線(啟用M503航線W122(福州)、W123(廈門)銜接線) 威脅台灣的飛行安全 Economist, 2024-4-18: 国正在與台灣下任領導人對話,但不是直接對話... 會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後,馬英九臉書發文稱,習近平「向我們伸出了橄欖枝」,希望台灣準總統賴清德能「人民優先,務實應對」 Wall Street Journal, 2024-4-15: 白宮擔心賴清德更可能以極端言論激怒北京,拜登政府希望看到台灣政策的連續性,賴清德新任命幾乎與前任相同的國安團隊有助讓白宮放心,對北京的態度不太可能大幅改變; 軍方可能加速非對稱能力方面的支出,這是華盛頓許多人所呼籲的 Asia Nikkei, 2024-4-16: NATO Defense College report :中国若攻擊夏威夷,北約可能捲入潛在的台灣衝突 Heritage Foundation, 2024-4-15: 台灣應發展一種政治文化,以實質辯論推動政策前進; 這次總統大選沒有候選人敢於闡述政策,以支持精心策劃的活動和模糊的競選口號告訴每個人他們想聽的話電視辯論也集中在個性、相互不信任的指控以及醜聞勝利屬於在無情的政治誹謗中形象受到最小損害並吸引最多選民的候選人    

 

為什麼可以聽見對岸雞鳴的台灣前線金門島不擔心緊張局勢升級?

Wall Street Journal, 2024-4-13: 許多金門居民與大陸人民有更直接的親屬關係且往往可靠地支持國民黨; 中国對金門動武將表明不再希望透過武力以外的方式贏得台灣 美國VOA, 2024-3-12: 大多數金門居民覺得比在台灣本島更安全,他們希望和平統一,不同意民進黨政府所說建築金廈大橋會構成國安風險。我們與中國有相似的思維和感情我們的根來自那裡,沒有人會傷害自己的兄弟姊妹


New York Times, 2024-4-10: 中国「當前的重點是推動賴政府對兩岸關係更寬鬆的政治立場」。 北京拒絕賴清德的對話建議,但向馬英九示好,因他們接受北京要求的關係框架:雙方都承認是一個中國的部分,即使具體內容存在分歧。習也試圖向大陸民眾表明已經控制了問題,並沒有失去台灣民心。這些是習願意與馬會面的主因       

 

 

馬習二會

美國CNN, 2024-4-10 馬習二會極不尋常,充滿了政治象徵意義:這是自 1949 年蔣介石國民黨逃往台北以來,中國最高領導人首次在北京接待台灣前總統。北京發出一個信號,贏得民心實現和平統一仍然是北京的首選選擇 ──  至少目前如此。美國尤其是國會可能不會欣賞馬英九的中國行。很少有專家認為馬習二會為兩岸現狀帶來任何實質改變
美國VOA, 2024-4-10 北京希望表明,與華盛頓刻正舉行的美日菲聯盟會議相比,它處於強勢地位。...中國政府的說法不足以讓台灣民眾放心。
法國AFP, 2024-4-11 如果馬英九代表國民黨發言,他的訪問將「對台灣產生巨大影響」。台灣外交部稱「北京當局」「利用這次會議肆無忌憚地宣傳他們對台灣的主權主張」。
英國Guardian, 2024-4-10 習近平告訴馬英九,中国和台灣注定要“統一”。二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這通常是外國領導人會見中國高級官員的場所。北京對馬英九的「持續關注」可能表明,台灣無法培養出「鴿派」的其他高層級政客馬表示戰爭將是「中華民族難以承受之重」兩岸人民一定有足夠的智慧,和平處理爭端。
英國Express, 2024-4-10 習近平加劇台灣爭端,警告「外部的干涉,阻擋不了家國團圓的歷史大勢」「外部」通常是指美國
中国Global Times, 2024-4-10 習近平會見馬英九強調共同的文化與歷史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
台灣中央社, 2024-4-11 習近平致詞時強調兩岸同胞都是中國人,「制度的不同,改變不了兩岸同屬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客觀事實」。
 

 

 

L.A. Times, 2024-4-6: 台灣大地震,全世界都屏住呼吸,原因台積電。台積電與競爭對手的區別部份不在技術,而在組織; 工程師科學家相對較低的工資以及工廠全天候運作。有效地操作需要數十年的專業知識  New York Times, 2024-4-4:  台北 101 大樓曾經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築,一些專家表示,它仍需要更多措施來加固或拆除不符合標準的結構,在這次地震後,這種呼籲聲越來越高   New York Times, 2024-4-3: 拜登與習近平進行了罕見的電話交談,習籲美國採取“具體行動”,以表明不支持台灣獨立的承諾。

 

台灣芮氏 7.4 地震

Fortune, 2024-4-4 台積電工廠在地震發生後10 小時內恢復了70% ,其“關鍵設施” ,如極紫外光刻設施仍然完好無損。1999 年大地震後,台積電提高了抗震係數,其龐大的晶片代工園區幾乎是抗震的
USA Today, 2024-4-4 兩座核電廠未受影響。Nvidia表示,預計地震不會造成供應中斷。台灣位於太平洋「火環」上,全球 90% 的地震都發生在這裡。這次是菲律賓海板塊運動的結果。台北的感覺很強烈,因為“盆地效應”,當地震回波被困在鬆軟的地面時就會發生這種效應。
LA Times, 2024-4-4 一些居民對警報系統表示擔憂,因為並非所有人都收到通知。斷層並未靠近主要人口中心可能是沒有發生更多損失最重要的因素。
AP, ABC News, 2024-4-3 台灣遭遇四分之一世紀以來最強烈的地震。由於菲律賓海板塊和歐亞板塊這兩個板塊相互作用所累積的張力,該地區特別容易受到地震的影響。 由於其出色的防震準備,損失相對較小。1999 年921地震時緊急醫療小組花了幾個小時才到達現場,救援人員也缺乏培訓,且政府機構間沒有很好的協調,因此,政府通過了《災害預防和保護法》
NBC, 2024-4-4 專家表示,台灣在地震安全方面的進步是漸進的,需要民眾教育,對政府的信任和對科學家的信心。
ABC News, 2024-4-3 台灣海域發生芮氏規模 7.4 地震,台積電是台灣最大的半導體製造業公司之一,其安全系統運作正常,作為預防措施,一些製造工廠已被疏散。影片顯示,上海和杭州等中國城市的吊燈在搖曳。
聯合報 , 2024-4-4 多數人卻沒收到國家級警報,這正常嗎為何氣象署會發生如此嚴重的誤判?這是地震中心第一時間的資訊不準確,還是警報發布單位疏忽?udn.com/news/story/7338/7876798?from=udn-catehotnews_ch2
TIME, 2024-4-4 中国向台灣提供地震援助── 台灣很快就拒絕了可能是因為對中国就921地震的處理方式一直懷有怨恨...
BBC, 2024-4-4 台灣地震:倖存者說山上「岩石像子彈雨」,我們無處可逃
CNN, 2024-4-3 這次至少 26 座建築物倒塌,是台灣自 1999 年以來最強烈的地震。那場 7.7 級地震造成 2,400 人死亡、10,000 人受傷。

 

National Interest (2024-3-30):習近平 2023 年 12 月的聲明暗示了可能的入侵專家建議台灣應從傳統的軍事模式轉向叛亂游擊戰術,包括加強海岸防禦、開發高超音速武器、部署大量無人機、製造電磁頻譜幹擾器以及向民眾分發小型武器 New York Times (2024-3-28): 台灣最高外交官表示,美國如果放棄烏克蘭,中將“將其視為一種暗示”,即若對台持續行動,美國就會後退,並助長宣傳美國是不可靠的伙伴 Fox News (2024-3-27): 台灣是對抗中全球戰爭的主要防線,台灣地位的改變可能不會在短期內直接威脅美國本土,但它將不可逆轉地改變地區動態 Asia Times (2024-3-27): 台灣政府未能讓服兵役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  ── 艱苦,低薪,住房差,福利少。「後備軍」亂成一團 也沒有“國土"防衛部隊與民防計劃 New York Times (2024-3-24): 更大規模、威脅性的軍事行動是可能的,特別在賴清德就職後。專家表示,習近平在美國總統大選之前可能不會做出重大決定 War On The Rocks (2024-3-21): 專家建議以機動地對空飛彈和無人機剝奪中的空中優勢,並利用機動反艦飛彈建立「多刺的海上拒止堡壘」。蘭德公司說,水雷是台灣最有效、最具成本效益的拒止武器之一,易引導共軍進入台灣反艦飛彈、砲台和無人機攻擊的走廊,但台北尚未做好必要的準備, 台軍繼續優先考慮少量大型水面戰艦, 台灣的首要任務應該是獲取大量廉價且易於生產的地雷 New York Post (2024-3-22): 白宮發言人表示不會評論兩位總統在舊金山會晤時的談話細節,但他指出習近平「已經公開並明確地表達了對統一的願望」 Bloomberg (2024-3-20):美國稱中預計在 2027 年作好入侵台灣的準備; 印太司令表示中正在以二戰以來從未有過的規模建設其軍事和核武庫   

 

金門人看  中国漁船死亡事件
美國官資媒體Radio Free Asia (2024-3-27) 許多金門人指責台灣政界人士將兩名中公民的死亡政治化...許多金門人希望政府不要再過度堅持台灣主權,回到默契和妥協的時代。他們還指出,台灣海巡隊聲稱沒有該事件的錄影,這一說法令人懷疑。
美國VOA (2024-3-12) 大多數金門民眾都希望和平統一。
西班牙EFE (2024-3-8) 金門當地很多人的態度是,一直對中人民非常友好,"我們支持(與中国)建立更密切的關係"

 

   調查    中国漁船翻覆漁民死亡事件

英國The Guardian (2024-3-19): 台灣方面一開始未坦白追逐中碰撞導致翻船這個事實,導致中方憤怒加劇再加上責任和賠償的談判毫無結果... 美國New York Times (2024-3-24): 中国倖存​​船員說「碰撞」(collided),而台灣海巡 說「接觸」(contact)。中国指責調查拖延 試圖卸責...

 

国 對漁民死亡事件的回應

New York Times, 2024-3-24 如果北京對台灣的漁民死亡調查報告提出異議,緊張局勢可能加劇。中国指責調查拖延 試圖卸責,並將死亡與民進黨的抗中聯繫起來。 如果中国決定入侵,金門幾乎無法防禦。
CNN, 2024-2-29 金門週邊海域的緊張局勢依然嚴重。国海警越來越多地侵入台灣的禁止或限制水域隨處可見 
Newsweek, 2024-2-29 中国進入金門周圍海域的決定打破了數十年來對禁止或限制海域的 默契。中對現狀的改變雖然緩慢但堅定。一旦在一個地區的存在正常化,他們很少撤離。侵入台灣領海若成為常態,台灣將成為無法防禦之島
New York Times, 2024-2-26 如果美國不再關注台灣面臨的危險局勢,中国可能很快就沒有什麼不能跨越的疆界 了
Newsweek, 2024-2-26 在台灣前線島嶼進行近距離巡邏
VOA, 2024-2-23 海警行動可能成為台灣離島周遭的「新常態」。 可以預期中將在金門和馬祖群島附近進行類似的行動,台北必須謹慎行事,這是一個艱難的平衡
Reuters, NBC News, 2024-2-18  兩名漁民死亡導致緊張局勢升級,譴責台灣「邪惡」 (“wicked”); 海警船將在台灣島嶼周圍定期巡邏,加強執法活動。死亡事件在中引起了“強烈憤慨”
China Daily, 2024-3-29 台灣必須坦白  /   調查被推遲,民進黨的冷漠且不斷變化的立場以及將事件視為政治問題的態度表明其正在隱瞞真相

 

VOA (2024-3-22): 南海仲裁將太平島降級為島礁以來,蔡英文政府非但未提出抗議,敦促國民黨不要對南海提出主權主張。美國學者指蔡英文太平島之行可能進一步加劇(兩岸)關係,也可能導致與馬尼拉的關係緊張 Wall Street Journal (2024-3-18): 美方長期認為,昂貴的大型武器很容易在攻擊的早期階段被解放軍摧毀,在美國的壓力下,台灣的採購更加重視魚叉反艦飛彈、 Himars火箭和水雷等非對稱武器。但台灣國防官員表示,若中進行封鎖,或在台灣建立牢固的灘頭陣地,小型短程武器削弱敵人的效果可能較差   

 

美國台灣外島駐軍

☉ 美國New York Post (2024-3-22):  美國特種部隊教導台灣軍隊如何加強安全,重點是防止破壞和敵人滲透
☉ 美國 Newsweek,  Wall Street Journal  (2024-3-20):
台灣承認美軍在台灣外島駐軍
英國 Telegraph (2024-3-21): 五角大廈發言人拒絕證實美國在台灣離島駐軍

☉ 美國 Newsweek  (2024-3-22): 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在眾議院軍事委員會聽證會上否認了美國軍隊目前永久駐紮台灣

 

War On The Rocks (2024-3-14): 民調顯示美國民眾對台灣支持率達歷史最高水平 ──支援台灣自我防禦,但一貫反對任何直接軍事干預 New York Times (2024-3-14): 鑒於基礎設施的脆弱,台灣決定建立自己可以控制的衛星網路。Mike Gallagher眾議員聲稱,如果SpaceX 不提供台灣星鏈服務,可能違反其與美國政府的合約; 是特斯拉在美國以外最大的市場,馬斯克曾發表了支持中國共產黨在台灣問題上立場的言論 Foreign Policy (2024-3-14): 台灣 97% 的能源透過非常脆弱的海上航線進口,中任何隔離、封鎖或入侵都會破壞其關鍵基礎設施與半導體工廠山區地形阻礙了大規模太陽能開發,再生能源目前僅佔 8%; 此外反核情緒在執政黨的政治基因中根深蒂固,且核能也不是萬靈丹,台北仍未找到儲存處置核廢料的解方 ,封鎖一樣會影響核能反應器燃料的進口,衝突時核子基礎設施附近也可能發生危險

 

  Financial Times (2024-3-11): 加薩和烏克蘭的災難戰爭掩蓋了中統一雄心的不確定性 ,但這並沒有反映出台灣水域及其周邊上演的戲劇性事件的嚴重性。中的言論變得更加尖銳,它現在說「戰鬥(fight)」台獨,而不是以前說的「反對」台獨 CNN (2024-3-10): 《經濟學人》曾宣稱「地球上最危險的地方」的台灣只會變得更危險。崛起的大國面對老牌強國,可能「 注定會發生戰爭」; 將統一寫入憲法的中国原相信可以等待,因為時間站在它一邊,但事實證明這個前提不正確,習近平感覺也許早點行動更好; 這個問題需要管理而不是解決 ── 三方應繼續對話,以確保不存在誤解或誤判。

 

英國 Reuters  (2024-3-8): 台灣陸委會敦促中国不要派遣海警船進入禁區改變台灣控制的金門群島附近海域的「現狀」 美國United States Institute of Peace (2024-3-5) : 北京對台言論逐漸強硬,企圖改變現狀可能引發意外衝突。 美國Associated Press (2024-3-5): 征服台灣將印度趕出邊界、以及控制東中國和南中國海島嶼列入北京優先處理清單   Reuters, 2024-3-5: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中重申「統一」,但放棄了從前使用的「和平」一詞這可能是對台更強硬立場的跡象。中將國防開支增加7.2%  USNI.org, 2024-3-1: 向美國國會提交Report to Congress on Taiwan Defense and Military Issues顯示: 台灣的能源、食品、水、網路和其他關鍵基礎設施系統很容易受到外部干擾。軍方與人民關係緊張。台灣的民防準備不足,軍隊在招募、留任和訓練人員方面遇到困難。尚不清楚台灣人民在面對侵略時願意或有能力承受經濟安全、人身安全和生命安全方面的代價。目前再次引發了美國關於如何分配有限資源來增強台灣韌性的爭論 

 

北京對台言論逐漸強硬

202311 習近平在拜登峰會上暗示更強硬立場。習說如果美國致力於“一個中國”,就應該支持和平統一 ,這要求比華盛頓承諾不支持台獨更進一步。 (Financial Times, 2024-2-23 )
2024年一月 中共中央機關刊物《求是報》轉載了習近平總書記“發展壯大台灣愛國統一力量”的誓言。
2024年一月 中國國家安全部罕見聲明承諾加強台灣反情報與“反分裂”工作
2024年二月中旬 北京最高領導人採取更加強硬的語氣,暗示未來幾年其對台戰略可能會發生轉變
2024年2月17日 在德國Munich Security Conference ,外交部長王毅第一次堅持要求各國支持和平統一
2024年2 月22 日至23 日 北京年度台灣工作會議上王滬寧用「戰鬥」形容對台獨的態度,這與去年 較溫和的「反對」不同。
2024年36 英國Reuters, 美國Insider (2024-3-5): 国人大開幕報告不再提及「和平統一」雖然李強總理籲「統一」前 有句話主張促進「兩岸關係與和平發展」美國The Hill (2024-3-5)、 德國DW (2024-3-6)、 印度WION 加拿大EurAsian Times (2024-3-6) 都說中用語強硬 (tough, tougher) 甚至 ‘Dumps’ Taiwan Peace Processps: 香港 SCMP (2024-3-7): 王毅重申北京將爭取和平統一,但警告支持台獨將「玩火自焚」

 

  US Naval Institute, 2024 Mar.: 阻止中国入侵台灣並非易事。大致輪廓已經顯現 ── 而且幾乎肯定會包括核風暴雲。另更合理的設想是北京對台灣發動電磁脈衝攻擊(electromagnetic pulse attack) 。理論上,這種武器可以癱瘓台灣的通訊網路突然和巨大的心理打擊可能讓台北的政治領袖震驚投降   Newsweek, 2024-2-29: 中国進入金門周圍海域的決定打破了數十年來對禁止或限制海域的認識。中對現狀的改變雖然緩慢但堅定。一旦在一個地區的存在正常化,他們很少撤離。侵入台灣領海若成為常態,台灣將成為無法防禦之島 CNN, 2024-2-29: 門週邊海域的緊張局勢依然嚴重。国海警越來越多地侵入台灣的禁止或限制水域隨處可見 CNN, 2024-2-27:習近平正以自二次世界大戰前一個世紀以來從未見過的速度擴張中国的軍事力量 ,建設規模比納粹德國和日本帝國的總和還多在核戰、太空戰爭和人工智慧戰爭方面的企圖心正在以閃電般的速度推進。習領導的特徵是高度自信在台灣問題上缺乏耐心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2024-2-27:台灣社會對美國越來越懷疑,美國一直在加強與台灣的政治關係,但沒有提高其國際地位或為其提供實際的經濟利益。議員正式訪台的次數增加被認為在很大程度上是象徵性的 Financial Times, 2024-2-27: 中国科考船加強對台灣附近的入侵力度; 海軍戰爭學院所長表示:“海事科考船去哪裡,中潛艇就 將去哪裡 New York Times, 2024-2-26: Azar訪台造成共機 20 多年來第三次越過中線,解放軍在台灣各地的存在現已正常化,台灣的反應前後矛盾且缺乏透明度,Pelosi訪台後,共機幾乎每天越線,台灣只有幾分鐘評估中共意圖。去年中 国還在島周圍建立了永久性的海軍存在。為了避免引起民眾恐慌,政府不完全向人民傳達真實情況 Financial Times, 2024-2-23: 習近平在拜登峰會上暗示更強硬立場。習說如果美國致力於“一個中國”,就應該支持和平統一 ,這要求比華盛頓承諾不支持台獨更進一步。“過去,他們只講‘一中原則’,但現 在講"fight" 推動統一  

 

  VOA, 2024-2-23: 隨著中加大壓力,台灣面臨艱困的平衡,但台北一直在學習接受 Yahoo News, 2024-2-24: DAVID SACKS:川普表示不會明確表示是否會保衛台灣, 實際上指責台灣奪走了美國的半導體產業。所以我確實認為美國總統選舉可能是一個真正的因素,這才是真正的未知數 Politico, 2024-2-24: 台灣領導層「極度擔心」美國可能放棄烏克蘭 以及川普在美國總統大選中獲勝可能導致美對台傳統支持變化  CNN, 2024-2-23: 習近平效法普丁誓言控制台灣 Reuters, 2024-2-23:中国表示今年的目標是「遏制」外國對台灣的干涉; 包括美國對台軍售、外國官員和議員訪台 New York Times, 2024-2-22: 儘管共和黨議員越來越質疑援助烏克蘭,但他們許多人仍認為中国是美國的主要威脅,贊成對台軍事支持,以台灣作為抗中的堡壘 War On The Rocks, 2024-2-21: 推行不對稱的「全面防禦」「縱深拒止」 動員平民組成「領土防禦部隊」這將使共軍佔領台灣的代價極為高昂;反之,台軍傳統戰力如戰鬥機和艦艇在戰爭初期被摧毀將打擊民眾士氣,從而損害台灣的抵抗能力 BBC, 2024-2-22: 這麼多美國國會議員前往台灣   是有助威懾中的真誠支持,還是旨在激怒北京並強化美國有意永久分離台灣與大陸的宣傳噱頭?民調顯示,大多數人認為裴洛西訪問損害了台灣的安全議員訪台「真正實質的面向……如在情報、國防等方面日益加強的高層交流,這些都不會成為新聞」 New York Times, 2024-2-21: 中国不僅認真地想要奪取台灣,而且還希望盡快這樣做。假設危險更加接近,北京對其長期挑戰的認識使其更有可能進行賭博   

 

CNN, 2024-2-22  :  中国指責台灣對大陸漁民死亡事件「掩蓋真相」 緊張局勢升級 msn.com/en-us/news/world/china-accuses-taiwan-of-covering-up-the-truth-over-deaths-of-chinese-fishermen/vi-BB1iHHZA

倖存漁民稱,他們的船被撞擊,被台灣船隻撞翻了,這不是意外 台灣海岸警衛隊稱,中國漁船看起來是因為急轉彎,導致其翻覆
台灣聯合報, 2024-2-23  : 檢察官戳破窗紙,劇情急轉直下。台海巡人員執法過當,導致大陸漁船在追逐中碰撞翻覆釀成二死 udn.com/news/story/7338/7786660?from=udn-catehotnews_ch2 台灣聯合報, 2024-2-23  : 行政院長陳建仁:檢方未證實陸漁船因碰撞翻覆,不要以訛傳訛udn.com/news/story/9213/7786972?from=udn_ch2cate6638sub9213_pulldownmenu_v2
中国 GT, 2024-2-26  : 台當局在記者會將事故渲染成大陸漁船意外翻船,台灣船隻前來救援,公然散佈假訊息; 如果台灣當局繼續無視大陸誠意,視為軟弱,那麼將承擔後果 ─ 取消金廈的「禁止」水域,實現常態化執法巡邏,包括登輪檢查  globaltimes.cn/page/202402/1307706.shtml

Foreign Affairs, 2024-2-20    恐怖的台灣海峽 brief

Raymond Kuo, Michael A. Hunzeker, Mark A. Christopher GLASER, WEISS, AND CHRISTENSEN 回應
提供更多保證只會讓北京更大膽有條件的、可信的後果對於鼓勵中採取不那麼好戰的政策至關重要。進行威懾時,沒有得到回應的保證很快就會變成讓步。 我們也不主張「讓步」安撫如果北京認為用於威懾的新軍事措施是支持台獨...甚至是聯盟,那麼將不會那麼有效。溫和的姿態對於美國在該地區更加分散、彈性的軍事態勢至關重 要。北京也可能出於恐懼而發動攻擊。如果認為美國應該作出正式的防禦承諾或外交承認台灣以防止衝突,如果他們可能相信,只要有足夠的軍事力量阻止北京攻擊,台灣就可以安全地維護永久的主權獨立。他們並不孤單,但我們強烈不同意

 

Newsweek, 2024-2-20: 美國警告中国對台灣加大施壓可能出現“誤判” Asia Times, 2024-2-19: 調整其徵兵規定, 並召回退伍軍人,IISS智庫評估可能正為曠日持久的消耗戰做準備; RAND 2023 年分析由於台灣的軍事劣勢和持久韌性較低, 得美國干預才能擊退入侵; 解放軍至少需要登陸 30 ~40 萬軍隊才能迅速奪取台灣,如果失敗,可能必須派遣多達200萬軍隊,包括警察和準軍事人員,以確保攻方對 防禦方三比一或五比一的優勢; 從Peloponnesian戰爭到冷戰的28 場海戰中,有25 場是憑藉艦隊數量優勢獲勝,只有3 場憑技術優勢獲勝 Foreign Affairs, 2024-2-16: 台灣戰爭很容易導致全球經濟大蕭條。 中佔領台灣可能引發各國競相發展自己的核武庫,因為美國的安全保證失去了可信度 德國DW, 2024-2-16: CSIS估計,未來五年,中更有可能對台灣軍事封鎖,這是中最安全的選項,台灣只有與美軍「強而有力的區域合作」才能反制。Elbridge Colby 批台灣的軍事準備「落後於威脅的規模」,“沒有真正採取任何行動使更具防禦性”,這接近“隱約的自殺" 

 

中国漁民在台灣海警追逐時翻船死亡事件
新華社稱台灣所謂「禁止、限制水域」畫界「一廂情願」

美國 CNN, 2024-2-19 加強台灣離島附近的巡邏可能會讓中海警船更接近台灣海警船,增加誤判和衝突的風險
英國 Financial Times, 2024-2-19 中国海警罕見的登 上台灣旅遊船執行檢查,加劇了緊張局勢,北京可能利用中国漁民事件,試圖全面控制附近的海域。去年蔡英文訪美時,中国聲稱將對選定的船隻進行三天檢查,但並未執行台灣擔心即使沒有全面封鎖, 此舉也可能擾亂運輸並損害台灣人民信心。
英國 Reuters, 2024-2-19 中国海警在台灣所控制的島嶼附近短暫(UDN:30分鐘)登 上一艘台灣旅遊船; 台灣海警表示,由於水域較淺,台灣觀光船在航行中「偏向」中国一側。中国海警沒有立即發表評論
美國 TIME, 2024-2-15 兩名中国漁民遭台灣海上部隊追擊後溺水身亡国 稱台灣長期虐待大陸漁民,並強行、危險地扣押大陸漁船,這種模式導致了死亡事件
英國 Reuters, 美國 NBC News, 2024-2-18 兩名漁民死亡導致緊張局勢升級,譴責台灣「邪惡」 “wicked”; 海警船將在台灣島嶼周圍定期巡邏,加強執法活動。死亡事件在中引起了“強烈憤慨”。台灣表示,台軍將繼續執行禁止中未經授權進入台灣金門海域, 近年來,台灣一直抱怨中漁船等在台灣水域作業
英國 Daily Express, 2024-2-18 表示,將採取進一步措施,一切後果將由台灣承擔 ,引起人們對衝突可能升級的擔憂。死亡事件發生之際,爭議海域的中船隻(包括挖沙船和漁船)數量不斷增加。
德國 DW, 2024-2-16 2024年台灣緊張局勢無法避免。
美國 AP, 2024-2-18 儘管中在金門附近海域的活動相當活躍,但漁民死亡還是不尋常的,中國強烈譴責,歸咎於台灣執政黨,並表示不存在“限制進入”的水域。中海警加強巡邏。
China Daily, 2024-2-19 国 批台粗暴驅逐船隻,罔顧人命冷酷無情,已引起大陸各界強烈憤慨; 多年來,大陸在沿海多區建立台灣漁民接待設施,提供庇護所和物資等援助,以及營救台灣漁船和漁民。 而民進黨當局一段時間以來,以各種藉口強押大陸漁船,以粗暴、危險的方式對待大陸漁民,是致命事件的關鍵原因。台灣應立即釋放人船,進行善後,查明真相,嚴肅追究責任,台灣將承擔一切後果

 

CSIS.org, 2024-2-13: 台海衝突將迅速蔓延至全球、網路空間和太空,並存在核 戰風險。如果中武 統台灣將標誌著二戰後國際體系的終結,及「強權即公理」的世界。特定利益與穩定繁榮,而不是民主團結或價值觀,更可能推動世界大部分地區與台灣接觸 War on The Rocks, 2024-2-12: 台灣武裝部隊應該優先考慮水雷、無人機和飛彈的採購、生產和使用。地雷可能是台灣「爭取時間」的最佳方式,同時 風險最小,而無人機可能對入侵部隊造成嚴重破壞,導彈——尤其是公路機動的——形成了彈性殺傷力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2024-2-8: 九二共識無意解決台灣的法律地位問題。美國 “acknowledge”(認知知道聽到了)中国的立場,即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但美國不一定接受(accept)中国的立場; 拜登似乎拒絕了歷來的戰略模糊政策白宮官員數度收回其言論,稱政策並無改變,但最終由總統決定如何回應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2024-2-9: 如果沒有明確承諾克制並提供某種可以使台灣人民整體過得更好的安排,中共就只能選擇透過更嚴厲的手段升級對抗。這會疏遠台灣民眾  Newsweek, 2024-2-8: 美國少數陸軍特種部隊正永久性駐紮並訓練台灣士兵,美軍在島上的永久存在被認為可能引發兩岸交火戰 Business Insider 2024-2-6: 去年APEC峰會上,習近平告訴拜登,中国 完全打算接管台灣   可能會導致爆​​發熱戰

 

清德的挑戰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2024-2-8 CFR 的 Sacks: 在賴清德的總統任期內,蔡英文的政策可能會延續,包括進一步增加國防預算和發展國內國防工業 賴清德在2024 年勝利演講中呼籲與中國重新開啟對話以“取代對抗”,並承諾維持“兩岸現狀”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2024-2-9 台灣政治悄悄發生的重要轉變將對兩岸關係產生重大影響; 懸浮( hung )議會將增加民進黨執政的難度,也將嚴重考驗新總統的政治技巧
  The Dartmouth,  2024-2-9 迄今中華人民共和國對賴清德勝選的反應相對克制, 隨著武統的可能性即將出現,以及台灣在貿易和民主化方面日益增強的全球影響力,北約絕不能將中視為僅靠軟實力(即制裁)就能輕易施壓的次要大國

美國New York Times, 2024-1-20: 台灣是一個不完全民主(democratic not-quite)國家; 民調顯示,台灣民眾對美國的不信任與日俱增,認為美國是不可預測的司機

 

Reuters, 2024-2-6: 戰爭若爆發北京將希望盡快奪取首都並孤立領導層,台灣必須迅速動員徵召超過200萬後備役,但他們退伍後未持續接受訓練。許多不得不上戰場的一代表示,他們寧願在戰爭未發生前不去想戰爭; 台軍背負著「不專業主義、失敗主義和中國民族主義」的重擔美國交付的最新高科技武器經常被鎖在倉庫裡 Business Insider 2024-2-6: 台灣巡弋飛彈缺乏足夠的ISR能力以確保擊中千里外的目標 New York Times, 2024-2-5 briefing: 中国不斷擴大的核武庫,達到大約 500 枚彈頭,如果中国 有信心利用它們來限制西方的干預,也可能塑造台灣的未來 National Interest, 2024-2-2: 混合戰爭行動更適合中的成本效益計算不久的將來可能會更加明顯更廣泛地利用海上民兵騷擾威嚇台灣。短期內入侵台灣的可能性似乎不大 
 

the  Lowy Institute Asia Power Index, 2023 Edition  亞洲各國實力指數

  台灣 Taiwan 中国 China 日本Japan 韓國Korea 新加坡Singapore
Comprehensive Power 綜合實力 14  down 15.2 2nd 3rd 7th 8th
Economic capability 經濟能力 第8名   down 13.0 2nd  -1  87.0 3rd   28.6 5th 6th
Military Capability 軍事能力 11 2nd   68.1 6th   27.4 5th 9th
Resilience 韌性 18名    down 24.7 3rd   70.4 11th   32.6 10th 14th
Future Resources 未來資源 12  2nd   72.9 5th 7th 11th
Diplomatic Influence 外交影響力 22    1st    91.5 3rd 6th 10th
Economic Relationships 經濟關係 12  1st   98.3 3rd 5th 4th
Cultural Influence 文化影響力 13   2nd   47.4 3rd 7th 9th
Defense Networks 防禦網路 16 7th    23.7 3rd 4th 5th

 
綜合實力 排名: 1.美國 2.中 国 3.日本 4.印度 5. 俄 6. 澳 7. 南韓
8.
新加坡 9.印尼 10.泰國  11.馬來西亞 12. 越南 13. 紐 14. 台灣
 
power.lowyinstitute.org/countries/taiwan/

 

NBC, 2024-2-1: Congressional Taiwan Caucus聯合主席表示,美國應資助烏克蘭,否則就可能發出對台灣的「不良信號」 Reuters, 2024-2-1: 軍事後勤是美國在潛在的台灣衝突中最大的弱點之一美國正試圖迎頭趕上 Reuters, 2024-1-31: 台灣對中国「單方面」改變台海航線感到憤怒,稱這似乎是故意試圖改變台海現狀,以便採取可能的軍事手段 New York Times, 2024-1-27: 川普若當選總統可能讓中国侵略更可能成功,他曾表示不確定幫助台灣,也很難想像他會協調盟友向中国施壓。事實是,台灣不願意為自身安全作出重大犧牲,其國防預算占GDP 份額較小,並正在逐步淘汰核電廠,這對於抵禦封鎖至關重要 National Interest, 2024-1-27: 台灣擁有 45 萬軍隊,按照戰爭學院傳統攻守3:1比例,中需要超過 120 萬軍隊才能成功入侵; 空襲可能會讓台北屈服,達成和平談判,但這將徹底摧毀台灣的基礎設施 Semafor, 2024-1-26:  Atlantic Council專家認為,台灣160萬預備役人員在北京入侵時能否發揮作用「仍有待觀察」。專家在The Diplomat表示,當人口老化和男女比例下降...,目前一年的徵兵政策可能需要進一步延長或是讓女性服役 Cato Institute, 2024-1-26: 延長義務兵役也因而提升預備役軍人的素質,日後義務兵可能與志願軍並肩作戰; 但此並非近期威懾中国的靈丹。解放軍更早意識到進行改革,台灣須為國防改革提供適當資金並貫徹不對稱計畫  Defense News, 2024-1-25: 為了威懾中国,美國和台灣應尋求不對稱; 近年來,美國強制台灣只能採購非對稱武器系統,但美國對不對稱性的近乎絕對主義的強調可能會適得其反,因為不對稱策略可以透過傳統系統得到加強 Asia Times, 2024-1-25: Cato Institute 專家認為,台灣的生存取決於以不對稱能力擊退兩棲入侵。第一,在最初的轟炸中倖存下來;第二,防止入侵軍隊於最初幾個小時內佔領港口、機場和灘頭陣地 Economist, 2024-1-25: 新的一年並沒有為台灣的緊張局勢帶來任何緩解。新的外交鬥爭正在加劇,並有可能引發戰爭 美國 New York Times (2024-1-24) : 一些人包括川普可能的觀點──台積電可能誘使中国試圖佔領台灣,然後讓世界屈服; 考慮到轉移生產的難度,保障晶片製造的最佳方法可能是比以往更加努力地阻止和避免台海戰爭  美國 Newsweek (2024-1-24) : 根據CSIS, 大約67%的美國專家和57%的台灣專家認為,台海可能在2024年爆發危機 United States Institute of Peace,  2024-1-24: 2024台灣大選結果顯示,大多數選民支持民進黨以外的政黨,這表明民眾對探索兩岸關係的不同方式持廣泛開放態度。 Semafor, 2024-1-24: 根據Foreign Policy, 執政黨缺乏主張不對稱戰爭和「豪豬戰略」的軍事指揮官, 國安官員歷來呼籲以重型坦克、潛艇和戰機加強防禦,「華盛頓認為台灣不需要這些」; 準總統賴清德還必須讓關心生計而 非備戰的年輕人相信,入侵威脅真實存在,而他們將是第一道防線  ◆ 美國 Newsweek (2024-1-22) : Trump在FoxNews節目Sunday Morning Futures With Maria Bartiromo 暗示美國不應在中 国入侵台灣時幫助台灣。 戰略專家邦妮·格拉澤(Bonnie Glaser, managing director of the Indo-Pacific program for the German Marshall Fund of the U.S表示: "台北要小心了"("Taipei beware.") 美國The Hill (2024-1-23) :根據 the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大多數專家表示,2024 年台灣海峽可能爆發危機,中對台灣實施「封鎖」或檢疫「隔離」被視為最有可能的方式 美國 Wall Street Journal, 2024-1-19: 台灣可能永遠不會選出對北京友好的政府的前景可能促使中国採取更嚴厲的方法來尋求統一,包括使用武力 

 

馬英九說: 必須相信他(習近平)

美國Bloomberg, 2024-1-24 馬英九對<德國之聲>說台灣無力對抗北京,侯友宜立即與馬英九保持距離,這事件凸顯了國民黨內部的危機:如何吸引越來越認為自己與中国截然不同的選民,同時滿足黨內有影響力、支持最終統一的保守派人士
美國The American Reservative , 2024-1-12  Eric Gomez, senior fellow at the Cato Institute說,“我不認為馬英九代表了當前國民黨思想的主流,但他確實提出一個重要觀點"。1. 無法獨自贏得戰爭,因此兩岸需要更多的外交接觸,以避免敵對   2. 需要美國的出現
德國DW, 2024-1-10 馬英九: 美國智庫蘭德做了18次美中戰争兵推,18次都是美國输。無論台灣如何自衛都永遠無法抵禦, 也永遠無法獲勝,他們比我們强太多了,...這對我們的人民是非常危險的。...我不認為美國会直接介入...就兩岸關係而言,你必須相信他(習近平)
台灣自由時報 , 2024-1-11 民進黨批評,國民黨的外交路線就是與中國綁在一起,馬英九嚴重失言,台灣人民不能接受。對於馬英九的說法,學者則言簡意賅地直呼:「穩死的!」

 

 

 

pic.  : No.1 "Taiwan reviews" on US Google, 2024-3-3, 2024-2-27, 2024-2-1, 2024-1-14, 2024-1-1, 2023-12-31, 2023-12-19, 2023-12-13, 2023-12-1


pic.  : No.1 "Taiwan reviews" on US Google, 2024-2-27, 2024-1-31,  2024-1-13, 2023-12-31, 2023-12-19, 2023-12-13, 2023-12-1, 2023-10-14, 2023-10-6, 2023-9-18, 2023-9-13, 2023-9-6, 2023-9-1, 2023-8-25, 2023-8-21, 2023-8-8, 2023-8-1, 2023-7-14, 2023-7-10, 2023-7-8; No.2 at 2023-11-1

No.1 "review Taiwan" on Microsoft Bing, 2024-1-1

   "評論台灣"排名Yahoo Japan第2, 2024-2-5, 2024-2-1


         

 

美國 CSIS.org, 2024-1-19: 如果習近平評估政治局勢需要,有疑慮的解放軍戰力不會阻止他對台動武,但若不必如此(民進黨未贏得多數、 尋求穩定中美關係、經濟問題、解放軍清洗),解放軍的問題可能導致習近平在使用大量軍力時三思 Economist, 2024-1-18: 賴清德可能很快就會在國內面臨風暴,他的政黨失去了立法院的多數席次,國防開支和戰略等分歧的問題將很難達成共識。大選後中国 網路有關台灣的敵對貼文增加了一倍以上。 賴清德的就職日是個潛在的爆發點 Economist, 2024-1-18: 一般中人民並不渴望戰爭,但支持武力威脅台灣; 受過良好教育且了解台灣的人最支持保留武力選項  美國 Washington Post, 2024-1-17: 賴清德獲勝,乍看是對中国的譴責向美國靠攏的跡象。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台灣人民表明無意成為棋子。台灣希望與美國和中国 都建立關係 美國 Brookings Institution, 2024-1-18: 北京將繼續在軍事和外交上威脅台北,儘管將在美國總統大選前保持克制。同時,美國將繼續在技術和國防上擠壓台灣。台灣將不得不在危險的世界中航行 美國 New York Times, 2024-1-17: 法律明載,當和平統一的可能“完全耗盡”,北京可以使用武力 。台美需認識嚴峻現實,提高軍事威懾力,展開全國性對話,努力達成民眾團結,並避免不必要的言論或行動火上加油 美國 TIME, 2024-1-17: 成為北京瞄準目標並受到嚴厲外交警告的國家  ──  澳洲日本菲律賓新加坡的賀詞強調了一個中國政策,北京仍然不高興 美國 L.A. Times, 2024-1-18: 台灣繼續選擇民主 美國 Business Insider, 2024-1-17:国討厭台灣新總統  ──  但其「真正的惡夢」是川普與台灣聯手 英國Financial Times, 2024-1-15:台灣的危險處境與2022年之前烏克蘭的危險處境有一些明顯的相似之處普丁和習近平都認為台烏是美國霸權和侵略的工具; 但俄羅斯入侵付出的代價肯定讓習近平猶豫 英國Reuters, 2024-1-16: 北京在賴上任前謹慎行事,尚無意打破近來與美國達成的微妙平衡,它希望讓美國先管控賴清德,如必要時北京也有強制選擇,如經濟制裁對台灣基礎設施進行網路攻擊 美國 New York Times (briefing), 2024-1-15: 美國官員警告稱,在賴清德即將就任台灣總統之際,中国將越來越願意嘗試以武力奪取或征服台灣。賴可能需要注意自己偶爾發表即興言論的傾向,北京可能會利用這些話以釀成危機 美國New York Times, 2024-1-12:  當外交政策專家擔心世界大戰可能如何爆發時,他們常常把台灣放在第一位

 

  報復性回應

西方媒體 評論
美國 Wall Street Journal, 2024-1-15 近期會出現更多可怕的頭條新聞。更多的貿易猛烈攻擊可能即將到來 封鎖模擬也是可能的 msn.com/en-us/news/world/peace-and-prosperity-in-the-taiwan-strait-still-have-a-chance/ar-AA1mZiEI  Nathaniel Taplin
美國 TIME, 2024-1-15 共產黨費勁將台灣大選描繪成和平或戰爭、繁榮或衰落的選擇,現在解除施壓即承認咆哮是白費工夫,這不是習近平的作風 北京可能用不了多久就會表現憤怒,其反應可能迅速而嚴厲。 news.yahoo.com/taiwan-election-isn-t-disaster-070815479.html?fr=sycsrp_catchall  Charlie Campbell
美國 New York Times, 2024-1-15 諾魯(Nauru)突然與台灣斷絕關係,此舉增強了中的地區影響力。紐西蘭學者: 精心策劃成功瓦解台灣在太平洋的盟友網絡...中国 越來越尋求塑造國際輿論。台學者:暴露了台灣政治系統的弱點...nytimes.com/2024/01/15/world/asia/taiwan-nauru-china-election.html  Natasha Frost and 
美國 Bloomberg, 2024-1-15 加強對台灣的孤立,對台灣施加極大的輕蔑侮辱是報復性的回應  news.yahoo.com/china-steps-taiwan-isolation-election-074349859.html
英國 Reuters, 2024-1-15 台灣失去盟友諾魯,重申了台灣人走向世界的意願 msn.com/en-gb/news/world/taiwan-loses-ally-nauru-accuses-china-of-post-election-ploy/ar-AA1mZlhe  Kirsty Needham and Yimou Lee
英國 BBC, 2024-1-15 台灣官員表示:在這個時機斷交不僅是中国對我們民主選舉的報復,也是對國際秩序的直接挑戰
英國 Reuters, The Star, 2024-1-17 表示對台灣的武力威脅並非針對大多數台灣人

 

賴清德當選少數總統    民進黨國會未過半

西方媒體 評論賴清德
美國 New York Times, 2024-1-13 緊張局勢可能會加劇; 賴清德是個衝動且帶有政治偏見的人物,這恐怕非常危險,習近平對台灣的看法很明確,包括他堅持必要時可以使用武力;  由於台灣的自我意識與中的期望有衝突,習近平不會袖手旁觀。nytimes.com/2024/01/13/world/asia/china-taiwan-election-result-analysis.html Damien Cave
美國 CNN, 2024-1-13 北京的工具箱裡有廣泛的強制措施。在未來幾天和幾週內加大對台灣的經濟和軍事壓力,以表達其不滿,或等到賴上台後採取更強有力的回應  msn.com/en-us/news/world/taiwan-voters-dismiss-china-warnings-and-hand-ruling-party-a-historic-third-consecutive-presidential-win/ar-AA1mUnBb  Eric Cheung, Wayne Chang, Nectar Gan and Jerome Taylor
美國 Washington Post, 2024-1-13 的軍事施壓行動引發了人們對誤判的擔憂,認為這可能引發衝突並吸引美國的參與。分析人士正在密切關注北京是否會透過大規模演習來回應賴的勝利,這可能會導致緊張局勢升級 washingtonpost.com/world/2024/01/13/taiwan-president-lai-ching-te/  Christian Shepherd  Vic Chiang
法國 AFP, 2024-1-14 Asia Society Policy Institute專家: 可以預期北京將加劇對台北的緊張局勢和脅迫。兩岸兩個政黨的時代……就統一問題達成某種政治共識的時代正在消失。中官方的立即反應雖然相對平靜,但也顯示沒有妥協的餘地。sg.news.yahoo.com/china-pile-pressure-rebuke-taiwans-064507391.html
法國 France24, 2024-1-14 Bonnie Glaser :未來幾天的問題將是,中是否決定僅對選舉做出外交和口頭回應,或採取大規模武力展示 msn.com/en-gb/news/world/taiwan-tells-china-to-face-reality-respect-election-results/ar-AA1mW3Di   NEWS WIRES 
美國US News & World Report, 2024-1-14 很快就指出大多數選民投票反對賴清德,前民進黨副秘書長:「相當擔心」新政府將度過「非常艱難」的四年 usnews.com/news/world/articles/2024-01-14/taiwans-new-president-faces-tough-time-with-china-pressure-no-parliament-majority
英國 Independent, 2024-1-14 賴清德在歷史選舉勝利後向中發出挑釁(defiant )訊息...民進黨經常被批評只專注於應對來自中的威脅,而沒有解決困擾台灣人民的社會和經濟問題 news.yahoo.com/taiwan-president-lai-ching-te-184055493.html
歐洲 Euro News, 2024-1-13 表示,北京不會接受選舉結果代表「島內主流民意」。
中国 新華社, 2024-1-13 选举结果显示,民进党并不能代表岛内主流民意。台湾是中国的台湾。这次选举改变不了两岸关系的基本格局和发展方向,改变不了两岸同胞走近走亲、越走越亲的共同愿望,更阻挡不了祖国终将统一、也必然统一的大势  news.cn/tw/20240113/de4b608e529742d6bb428d5993c66c41/c.html
美國 TIME, 2024-1-13 對執政不滿並希望兩岸不那麼對抗性的不能忽視60%的選民不支持民進黨。但多數選民如果不能轉化為對某個政黨的多數支持,就沒有任何意義msn.com/en-us/news/world/lai-ching-te-won-taiwans-presidency-but-his-biggest-challenge-lies-ahead/ar-AA1mV0Au   Kerry Brown
日本 NHK, 2024-1-14 中方:台灣大選結果顯示民進黨不能代表主流民意; 賴清德獲得40%的選票,但執政的民進黨失去了議會多數席位。
美國 USA Today, 2024-1-13 投票結果將最終決定中美關係性質,並將對南海局勢產生重大影響
英國 BBC, 2024-1-13 賴清德當選總統,鞏固了一條與中日益背道而馳的道路 bbc.com/news/world-asia-67920532  Tessa Wong
英國 Reuters, 2024-1-13 拜登稱美國不支援台獨
美國 WSJ, 2024-1-13 台灣選民反抗北京; 美官員正準備迎接中國在大選後加強對台灣的壓力
美國 Vox, 2024-1-13 一些中國問題專家預計中的反應將是「強硬的」。可能會在未來幾週或幾個月內發生,而不是在接下來的幾天內。五~十五年前,北京會做的事情是相當可預測的。現在變得越來越困難 msn.com/en-us/news/world/in-taiwan-s-high-stakes-elections-china-is-the-loser/ar-AA1mVl3g  Ellen Ioanes

 

 

2024 台灣總統大選前夕

美國New York Times, 2024-1-12:  侯先生的勝利並非遙不可及。柯先生的勢頭一直在增強,但成功的希望仍然渺茫。鑑於生活成本不斷增加,尤其引起年輕選民的抱怨,他們的投票率(通常遠低於老年人)可能會對總統大選發揮決定性作用。
英國Financial Times, 2024-1-1
2: 北京在台灣選民投票選舉前數小時強調使用武力威脅
美國abc news, 2024-1-12: 除了兩岸緊張外,台灣大選很大程度取決於國內問題,特別是去年估計僅成長 1.4% 的經濟
英國BBC, 2024-1-1
2:年輕選民擔心的不是戰爭而是就業 八年執政,民進黨因未能充分改善人民的生活,特別是台灣年輕人的生活而受到批評。 "他們控制立法院八年,卻一事無成"
美國CNN, 2024-1-12: the Atlantic Council專家指清德若獲勝,可能很快就會遭到中国加大經濟或軍事壓力的回應。 「短期內,我們可能會看到北京試圖利用最大壓力來製定未來四年的兩岸談判條款」。如果五月就職演說不符合北京要求,也可能採取更強有力的回應
美國New York Times, 2024-1-12: 自從蔡英文八年前就任總統以來,中国不斷加大軍事壓力。中国的噴射機和軍艦定期測試台灣的軍事力量,削弱了兩岸海峽中線的重要性,這條中国軍隊過去很少跨越的非正式邊界。

 

  Politico, 2024-1-12: 有台灣人說雙方民間交往非常頻繁,所以不太可能發生真正的戰爭,這個邏輯聽起來很熟悉。我聽說許多烏克蘭人用類似的推理來低估他們與俄羅斯爆發全面戰爭的可能性 美國Wall Street Journal, 2024-1-11: 幾十年來,中國領導人希望經濟能對台灣產生足夠的引力,如果選舉不順利,中可能完全廢除與台灣的自由貿易協定,中國大陸和台灣之間七十多年來不穩定的共存可能在未來數月甚至數年變得更加不穩定 美國Foreign Affairs, 2024-1-10: 對台灣的真正威脅在於習近平在台灣大選結束後要做的事情,以及美國總統選舉   ──   這才是對台灣安全最重要的選舉 美國Washington Post, 2024-1-10: 習近平越來越頻繁地警告北京統治台灣是“不可避免的”,這增加了發生衝突的可能性 ◆ 英國Financial Times, 2024-1-10: 的立場日益強硬,導致了模糊和妥協的空間越來越小 美國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2024-1-10: 台灣雖然在南部有主要港口,但軍隊向北遷移很困難。因此,中国 的入侵可能必須集中在台北附近的港口和海灘 美國The Hill, 2024-1-10: 恢復國防談判,中国 表示對台灣採取強硬立場,不 會“做出任何讓步或妥協” 美國New York Times, 2024-1-9:過去幾個月,中官員將 台灣總統大選視為和平與戰爭的選擇 BBC, 2024-1-9: 如今,民進黨不再談論正式獨立的必要性,國民黨談論與北京對話,但迴避統一或台灣是否是中國一部分...兩 黨都接受台灣獨特的「現狀」—— 民主選出領導人,但不被視為國家領導人 美國Bloomberg, 2024-1-9:台灣1月13日的選舉可能成為一個潛在的爆發點 美國Washington Examiner, 2024-1-8: 據《經濟學人》報導,中已直接警告美國賴清德獲勝的後果,將加劇了該地區的緊張局勢。如果賴清德獲勝...,台灣與中國斷絕關係的前景可能會改變習近平的考量,導致他傾向於採取直接軍事行動 美國Wall Street Journal, 2024-1-9:北京無法容忍台灣民主蓬勃透過投票箱解決政治分歧。如果台海爆發衝突,就會是這個原因 美國Washington Examiner, 2024-1-8:台灣的成功防禦取決於台灣人自己,必須做出改變──而且要迅速。 台灣國防預算僅佔GDP的2.6%; 波蘭和以色列分別佔 4% 和 6%。兩國面臨俄羅斯和伊朗的威脅,其軍事和經濟實力與中国相比相形見絀 美國Foreign Affairs, 2024-1-5: 越來越多的人認為,繼續支持烏克蘭正在削弱對真正威脅的關注  ──  即中国入侵台灣  ──  提供烏克蘭的資源,如各種防空和飛彈系統,例如 ATACMS、標槍、愛國者和毒刺也是阻止台灣戰爭所需; 但過早放棄烏克蘭為台灣保留資源可能會讓其他對手更加膽大妄為 美國Fox News, 2024-1-6: 對 戰爭的擔憂日益加劇,北京和華盛頓將密切關注台灣 1 月 13 日大選。潛在的獲勝者可能進一步鞏固所謂『法理台獨』的進程,這將大大增加戰爭的可能性; 戰爭與和平的選擇聽起來像是選舉年通常散佈的恐慌,但北京一直在默認將兌現它。柯文哲的支持率20%左右,有多少選民棄保可能是大選 的決定性因素   Vox, 2024-1-6: 邦妮·格拉澤 (Bonnie Glaser) 表示:“大多數人預計賴清德會獲勝,但我不排除出人意料的可能性”。戰爭如果真的發生,可能會讓俄烏戰顯得微不足道。分析家認為,入侵可能需要 100 萬至 200 萬共軍  美國Washington Post, 2024-1-5: 台灣的大部分國防預算都被鎖定在無法發揮作用的戰力上台北企圖依靠美國空海軍前來救援。隨著歐洲和中東戰 事,美國實力處於危險薄弱的狀態。如果國民黨勝利,美國或許是因禍得福,可以讓軍事威懾力站穩腳跟; 防止「武統」戰爭的最佳途徑可能是透過諸如「一個中國」之類的虛構政策來推遲戰爭 英國Reuters, 2024-1-5: 華盛頓對於哪位候選人最符合美國利益存在意見分歧美國擔心國民黨的勝利可能破壞加強台軍威懾的努力。史丹佛大學專家Kharis Templeman說:“侯友宜擔任總統有助於穩定兩岸關係,並為台灣實施國防改革贏得更多時間" New York Times, 2024-1-4:專家認為,飛越台灣的中 国氣球是在總統大選前向選民發出較低強度的含糊警告恐嚇,如果中国不喜歡選舉結果,氣球可能預示著更激烈的反應,國民黨可能成為立法院最大的政黨 Wall Street Journal, 2024-1-4: 台灣國防部沒有回答氣球是否侵犯台灣領空,目前沒有跡象顯示解放軍計劃採取重大行動 英國Economist, 2024-1-4: 大選結果可能會澄清政治仍能否解決“台灣問題”,或者只有武力才能... 從邏輯上講,中共更安全的選擇是在經濟和軍事上進行一些安撫和扼殺,導致台灣政界和商界精英投降; 中国認為台灣的選舉是對美國誠意的考驗  英國Reuters, 2024-1-4: 若民進黨當選對海峽兩岸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以及為美中關係定下基調的關係都是不祥之兆 英國Economist, 2024-1-4:2022 年烏克蘭;2023 年加薩;2024年台灣? 如果台灣、中国和美國之間的微妙平衡被打破,衝突可能會更快爆發   英國Reuters, 2024-1-3: 台灣大選後中可能對台 行「鷹派」軍事壓制; 如果民進黨失去議會多數席位,可能緩和中国的反應,因這會削弱民進黨通過法案的能力
               

台灣大選    最後階段

英國Reuters, 2024-1-2 如何處理與中国的關係並避免戰爭衝突的激烈爭論正在台灣大選活動的最後階段佔據主導地位,民進黨的立法委員選舉也岌岌可危
美國VOA, 2024-1-1 習近平新年賀詞在台灣總統大選之前發表,習近平在這次講話的態度與表述強硬,引發西方觀察家高度關注,這可能會對兩岸關係產生重大影響。習再次威脅接管台灣,蔡英文則呼籲與和平共處
英國Reuters, 2024-1-1 習近平稱與台灣「統一」是不可避免的,他的語氣比去年更強硬
美國Bloomberg, 2024-1-2 民調顯示,親美的民進黨將贏得大選 兩岸緊張局勢可能進一步惡化
英國Telegraph, 2024-1-1 台灣關鍵大選前習近平電視承諾將吞併台灣
美國FoxNews, 2024-1-3 中共要求台灣人民投票「站在歷史的正確一邊」

 

Wall Street Journal, 2023-12-29: 台灣政治已經決定性地、也許是不可逆轉地遠離中國大陸。賴清德描繪了一幅台灣民眾遠不如西方政治領袖那麼關注北京計畫的畫面台灣許多人對共機幾乎每天出動只是聳聳肩; 國民黨指責民進黨低估了戰爭風險, 台灣需要盡快做好準備 CNN, 2023-12-29:北京長期利用其龐大的海岸警衛隊投射力量,不僅在南海,製造事實,挑戰極限,同時敢於讓對方反擊。分析人士認為,中国可能很快就會開始以海岸警衛隊加大對台灣島嶼的壓力 CNN, 2023-12-28: 五月天是著名的華語搖滾樂團,因在上海演出涉嫌對口假唱而受到中国官方調查。台灣藝術家過去僅僅不發表親台聲明就足夠了,但越來越面臨壓力,要求他們宣布支持「祖國」。例如,近年來,一些台灣藝術家在社群媒體發文慶祝中国的國慶節,而對台灣的國慶日卻保持沉默。「對於超級明星來說,壓力尤其大」 Asia Times, 2023-12-29: 22日拜登簽署《202​​4財年國防授權法案》(NDAA)成為法律後,中外交部、國防部等單位相繼發表聲明反對; 據《Wall Street Journal 2稱,美國將向台灣派遣100至200名士兵,協助訓練台灣軍隊。《Taiwan News》報導,截至 4 月,已有 200 名美軍抵達台灣。中政府國台辦表示,民進黨配合華盛頓將台灣變成戰區的計畫將犧牲台灣人民的利益。

 

台灣總統大選辯論

美國VOA News , Washington Post, AP,   2023-12-30  台灣總統候選人強調與表達了與北京建立和平關係的願望。賴清德承諾將加強國防和經濟。侯 友宜反對台獨,也反對「一國兩制」下的潛在統一。柯文哲引用布林肯的話,稱“兩岸可以合作就合作,需要競爭就競爭, 若必須對抗就對抗”; 底線是須維持現有的民主和自由的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兩岸才能對話。 voanews.com/a/taiwan-s-presidential-candidates-emphasize-peace-with-beijing/7418610.html 
英國Reuters, 2023-12-31 稱賴清德是和平破壞者 “他的言論充滿了對抗性思維" 。 賴清德在總統辯論中表示台灣的主權和獨立屬於台灣人民,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蔡英文此前也使用過的措辭,這激怒了北京。侯 友宜譴責賴支持獨立news.yahoo.com/china-calls-taiwan-president-frontrunner-012538807.html?fr=sycsrp_catchall
德國DW,  2023-12-31 台灣總統候選人在中的陰影下辯論。賴清德仍然挑釁(defiant),一度堅稱,“台灣的主權屬於台灣2300萬人民。它不屬於(中)。”「我不願成為極權主義的附庸…他們的政策有很多不確定性...」。侯友宜籲與中和平並與美國密切聯繫新華社報導,辯論結束後,北京方面批評賴的表現「充滿對抗心態」。msn.com/en-in/news/world/taiwan-presidential-candidates-debate-in-shadow-of-china/ar-AA1mfuFn
法國AFP,  2023-12-30 關係主導台灣總統辯論,柯文哲表現超乎預期他稱蔡總統的兩岸政策「一團糟」。選舉結果可能決定台北未來與日益好戰的中的關係msn.com/en-us/news/world/china-ties-dominate-taiwan-presidential-debate/ar-AA1meDRj
英國Reuters, 2023-12-30 辯論主要圍繞在中和台海緊張局勢總統候選人稱台灣主權屬於台灣人民,國民黨的侯友宜說:現狀是台海處於戰爭邊緣。因此,與美國保持密切關係,同時與中国講和才能解決問題,民眾黨柯文哲表示與中接觸的底線是保 持現行的政治體制和生活方式。  辯論前賴清德領先約5%  news.yahoo.com/taiwan-belongs-people-presidential-candidate-131009794.html
英國The Guardian, 2023-12-30 選總統的三大政黨都拒絕接受中国統治,三位候選人都承認台灣可能是下個發生衝突的地區,並都試圖讓選民相信自己最有能力確保和平。對北京來說,首要任務是確保執政民進黨下台 theguardian.com/world/2023/dec/30/taiwan-election-new-president-growing-threat-china  Helen Davidson
澳洲SKY News,  2023-12-31 選舉變得更難預測,賴清德正苦苦掙扎工資在該地區相對較低,但房價升至世界最高水平,民進黨經歷多起政治醜聞,包括貪污腐敗、涉嫌犯罪、抄襲以及性騷擾爭議、知名立委遭毆 打,事件被黨掩蓋數週...。台灣的未來似乎從未如此不穩定。戰爭不再抽象,實際上加劇民眾的恐懼和擔憂,男性可能特別擔心。skynews.com.au/world-news/our-future-has-never-seemed-more-unsteady-what-taiwans-2024-presidential-race-means-for-the-islands-rapidly-deteriorating-relationship-with-china/news-story/fe83df822e798ea6452659ceab914849   Hilton Yip

 



台灣總統大選辯論 2023-12-30
中国對台灣的壓力成為焦點。台灣選舉標誌著關於自治和獨立的激烈交鋒。民進黨在台灣總統大選辯論中面臨指控。  WION  video  msn.com/en-in/video/watch/taiwan-set-to-go-polls-on-january-13/vi-AA1mfaaw

 

media

北京將實現統一

NBC, 2023-12-26 習近平在峰會警告拜登,北京將實現統一; 它是在對台日益咄咄逼人且關鍵總統選舉之前發出的。Sen. Lindsey Graham說將為台灣作強力國防補給,並起草入侵前的地獄制裁(pre-invasion sanctions from hell)
New York Post, 2023-12-26 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誕辰 130 週年的演講中重申了他長期以來的誓言,「完全統一」「一定會」實現 台灣即將在一月舉行大選,西方官員表示擔心中共可能會干預
GB News, 2023-12-25 警告美國無法擊敗中国,因此,我們現在應該與台灣合作,私下告訴他們我們不會為你們而戰。 我們不能捲入一場可能演變成核戰的戰爭,那是愚蠢的
Daily Express, 2023-12-27 習近平在激動人心的演講中聲稱,「統一」是「不可避免的」。在關鍵選舉之前,他以激烈的言論重申了北京咄咄逼人的立場
First Post, 2023-12-22 日本表示,中国即將入侵台灣,並正準備應對後果。


 國 BBC, 2023-12-28: 民進黨政府恢復了12 個月的兵役制,並表示若當選將採取進一步措施。北京遠不是投票中的唯一問題。生活成本上升、住房負擔不起和機會減少引發了民眾對民進黨的不滿; 北京知道成功的關鍵是贏得年輕選民的支持,北京正在打一場持久戰 Economist, 2023-12-27: 執政黨是否試圖對學生進行「去中國化」?台灣教育官員減少高中文言文課程遭北一女老師指責把年輕人變成「道德侏儒和歷史白痴」政府的行為無異於「自我閹割」台灣以「最純粹的形式」保留了中國文化遺產,而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國文化在大陸遭到破壞  Newsweek, 2023-12-28:地圖顯示台灣海灘易遭受入侵 包括宜蘭縣三個海灘與台南市中心附近Xishu海灘適合登陸的海灘數不到20個。解放軍擁有較小鄰國所沒有的某些平台,例如大型氣墊船。入侵台灣絕非易事,需要集結超過100萬軍隊以及數千萬噸物資;  The Chinese Invasion Threat: Taiwan's Defense and American Strategy in Asia: 4 月和10 月可能是可以調動大量部隊跨海的合適視窗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2023-12-26: 若國民黨贏得大選中國可能會減少在台灣週邊軍事活動的頻率和規模,取消一些經濟制裁,並允許台灣參加特定的國際組織。然而,某時蜜月期可能結束,因為中國認為台灣人民顯然對統一沒有興趣,而是想無限期地維持現狀。那麼,問題將轉向習近平是否願意容忍現狀或尋求加速解決兩岸分歧 Financial Times, 2023-12-24: 隨著大選逼近世界上最大的地緣政治熱點之一的民眾情緒高漲20-29歲僅佔選民的16.2%,但他們可能會在不可預測的大選中扭轉局面。受訪的年輕人清楚地揭示了對政治的幻想破滅以及該如何與中国打交道的困惑 Politico, 2023-12-23: 2024競爭最激烈、影響最深遠的投票之一:台灣,對美國和中国來說都有著至關重要的戰略利益; 戰爭災難甚至可能超過俄烏戰的衝擊 美國New York Post, 2023-12-21: 習近平峰會時直言不諱地警告拜登,北京將統一台灣,這代表著中的明顯升級,從長期聲稱所有權轉變為發出意圖佔有的通知 美國NBC Universal, 2023-12-21:大多數選民不贊成與中国或美國建立更密切的關係,相反,他們希望維持現狀 美國CNBC, 2023-12-21:暫停台灣進口的 12 種貨物的稅收優惠,在台灣大選前施壓 美國Bloomberg, 2023-12-20: 美國陸軍分析師表示:台灣沒有做出正確的現代化決策”,從購買“無法生存”的M-1 坦克和機艦到糟糕的訓練; 史丹佛大學研究員Oriana Skylar Mastro表示,如果開戰,「台灣200%將淪陷」;美國政府的評估是「台灣對封鎖撐不了多久」; 麻省理工學院首席研究科學家: “台灣在衝突的頭幾天舉雙手投降,他不會感到震驚”,台灣人在心理或物質上都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   NPR.org, 2023-12-18:中国可能會在島周圍進行更頻繁、更長 久的軍演並以有效封鎖來升級局勢; 台灣軍事預算和戰鬥力只是中國的一小部分。台灣約有 169,000 名現役軍人和 200 萬名預備役軍人,但遭批評訓練不足 美國Brookings Institution, 2023-12-18: 確實對台灣構成了巨大的挑戰。民進黨稱需要加強威懾並改善與美國關係。國民黨試圖證明民進黨的對華政策過於魯莽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兩岸關係的好處,同時仍然保護台灣的利益其他議題包括年輕人對部分恢復徵兵制不感到高興、工作、能源、人口老化、生活品質; 如果國民黨獲勝,中国 將放鬆強制措施,但目前尚不清楚會恢復至什麼程度國民黨現在更加謹慎  

 

 

 

        

 

美國abc news (2023-12-21), 美國New York Post (2023-12-20) : 習近平警告拜登,他計劃以任何必要手段拿下台灣; 美國NBC (2023-12-21): 習近平的警告 引起美國注意,因為是在台灣關鍵總統選舉之前發出的;  英國Dail Mail (2023-12-20) :習近平直言不諱地警告拜登,共和黨高層對「極其令人不安」的報告感到震驚; 美國Insider (2023-12-20): 習近平直截了當地告訴拜登,中國將接管台灣,可能以戰爭方式結束現狀

 

美國CNN, 2023-12-16: 台灣國安官員表示北京似乎正在練習利用假訊息作為戰爭的藉口 ◆ 英國Financial Times, 2023-12-13: 經濟學家一致認為,台灣經濟成長過於不平衡。近兩年半導體占出口額近42%。台積電完全主導了股票市場,占整體用電量的7.5%。 "選擇台積電還是氣候?"國家必須解決電力、水、土地、工人和高素質專業人士就業的“五荒”,以解決搖擺選民對經濟的擔憂 法國 法國 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 (RSF) , 2023-12-13: 台灣是民主國家中媒體信任率最低的國家之一(28%),而且媒體界經常因忽視新聞道德而受到批評。記者們以追求轟動效應和以犧牲新聞品質為代價追求利潤 The Guardian , 2023-12-9: 中共政權正出現裂痕  ──  其領導人可能會決定透過軍事冒險來加強他對權力的控制 

 

 

 

        

 

 

WION (2023-12-21), 台灣總統大選辯論  兩岸關係成焦點;   國民黨: 戰爭愈來愈近  和平愈來愈遠 ;  民進黨: 主張台灣獨立

 

  TIME , 2023-12-6: 台灣外長談抵抗中国侵略: 維護和平最好的辦法就是要能 1. 民眾保衛國家的決心非常重要 2. 改革軍隊,以進行不對稱戰爭 3. 尋求國際支持 英國 The Guardian , 2023-12-6: 台灣的選舉一直是colourful,且常常是混亂的, 今年又增加三腳督戲碼; 目前賴僅獲得 35% 左右的選票, 年輕人厭倦了民進黨,但對國民黨並不熱衷。選民在內政和外交面臨“變VS. 不變”的選擇 美國 New York Times, 2023-12-4: 賴清德對侯友宜的領先優勢已經縮小,獲得對生計問題不滿的年輕人(20 至 34 歲佔人口1/5)支持的柯文哲可發揮決定性作用,大選可能會在最後幾週發生變化 Fortune, 2023-12-5:共和黨領導的眾議院在 11 月只批准了向以色列提供資金,無視拜登為以台提供援助的要求,台灣商界領袖擔心台北與北京的緊張局勢可能引發下一次地緣政治衝突,更加心煩意亂的美國也正在考慮此情況台積電必須考慮如何保護重要資產、智慧財產權和員工由於事涉敏感,台積電幾乎沒有透露其在戰時的計劃 TaiwanInsight.org, 2023-12-4: 國民黨在台灣立法院的前景似乎要光明得多——即使它未能獲得絕對多數 美國 Foreign Affairs, 2023-11-30: 美國必須安撫中国,而不僅僅是威脅中国; 美國必須避免給人留下其正在與台灣恢復正式外交關係或建立國防聯盟的印象再加上美國和台灣有條件且可信地威脅以武力回應,這種保證將有助於防止戰爭 美國 AP, ABC News, 2023-11-30: 中国稱美國對台軍售正在將台灣變成“火藥桶” 一些美國議員呼籲加強對台支持力度,以應對中国威脅性的軍事演習    

 

 

歐美媒體  台灣大選  最新進展
Washington Post, 2023-11-28 北京稱這場大選是“戰爭與和平之間的選擇”,併升級了圍繞台灣四周的 威嚇行動,使中国在台海的軍事激進達到了幾十年來從未有過的嚴重程度brief
NBC, 2023-11-27 大選結果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緊張的中美關係,並更廣泛地影響亞太安全...週六重申警告,投票給民進黨很可能導致戰爭brief
Bloomberg, 2023-11-26 民進黨史無前例的連續執政絕非已成定局。人們對執政黨的不滿與日俱增,並渴望變革,尤其是年輕選民 brief
 Washington Post, 2023-11-24 不能保證民進黨在總統大選中獲勝。因在蔡英文擔任總統期間,民眾對執政黨的不滿情緒不斷高漲,蔡英文受到腐敗醜聞以及台灣企業對失去與中國大陸的貿易的抱怨的打擊 brief
Reuters, 2023-11-27 中国指賴、蕭在台灣大選 中歪曲事實、淡化『台獨』分裂活動的危害和危險,欺騙選民  國民黨指投票給 賴清德就是投票給戰爭 brief

 

美國 New York Times, 2023-11-26: 台灣是一個高度網路的社會,多次被認為是一些外國政府散佈假訊 息的首要目標。許多台灣人已經對可疑的敘述在內心敲響了「警鐘」。RAND的研究表明,中国的假訊息工作產生了“可衡量的影響”,但中国稱自己是「假訊息的最大受害者」。批評者譴責政府的反假訊息運動是一場政治政治迫害,台灣的媒體生態具有多元化政治傾向,親北京的內容可能被錯誤地歸因於中国的操縱   

  

媒體  台灣大選  藍白破局
美國 New York Times, 2023-11-24 即使是經驗豐富的台灣局勢觀察家也困惑為什麼反對黨會為 正副總統候選人公開決裂。這確實違背了建立聯盟的理論,專家說。 更悲觀的結論是:反對派的功能失調導致台灣的民主更加脆弱。如果賴清德獲勝,中國可能會升級距中國海岸約 100 英里的台灣週邊的威脅性軍事活動。brief
英國 Economist, 2023-11-24 民調顯示,一連串混亂的藍白談判仍適度支持了侯柯。執政八年後,民進黨尤其在年輕選民中陷入困境,他們正遭受高住房成本和低工資的困擾,有些人也擔心戰爭。很明顯,台灣各黨如何處理大陸的態度將主導選舉brief
美國 Bloomberg, 2023-11-24 英國Nottingham大學學者表示: 一旦賴清德贏得大選,扭轉兩岸不幸的可能性為零,且肯定將導致壓力和威脅一直存在,甚至可能升級; 還將影響美國與中國本已緊張的關係 brief
英國 BBC, 2023-11-24 賴清德算不上是一位出眾的競選造勢者(campaigner)選民支持一直在下降,從夏季的40%以上下降到現在徘徊30%。brief
美國 VOA, 2023-11-24 分析家稱總統大選將是一場關於中國關係的公投。北京表示,賴清德試圖隱瞞自己「 追尋台獨」和「煽動戰爭」。柯表示,對話和威懾將並行,在低風險領域重啟與中國的接觸。 brief
美國 Washington Post, 2023-11-24 中國希望台灣政府轉向對北京更有利的希望似乎可能破滅。賴清德支持率一直在 30% 左右或略高於 30%,不能保證獲勝。其優勢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反對派陣營的混亂;  Lev Nachman:“這次選舉正在成為選民認為誰是台灣最安全的選擇的問題。” brief
英國 Reuters, 2023-11-24 反對黨戲劇性分裂可能為無視北京壓力的民進黨繼續執政鋪平道路政大教授: 對於兩個反對黨來說,這將是一場艱苦的戰鬥
美國 TIME, 2023-11-24 新加坡國立大學學者: 藍白聯盟的崩潰可能鞏固兩黨的基 本盤,因為衝突加劇通常會促進他們鞏固團結。但沒有穩定認同的搖擺選民不太可能投票給他們

 

Wall Street Journal, 2023-11-24: 中國不會放棄台灣; 面對嚴峻的選擇,美國會希望阻止與避免衝突比以任何形式對抗要好得多 美國 TIME, 2023-11-24: 一旦賴清德贏得大選,和平統一將更難以實現;北京將加強對台灣的軍事、經濟和外交威懾  ◆ CATO, 2023-11-22: 美國尚未交付的武器,幾乎相當於台灣的 2024 年國防預算,台灣不應 如此掉以輕心 Reuters, 2023-11-23: 蕭美琴在國際記者會表示,對話是解決兩岸分歧的唯一途徑,戰爭不是選項 Fortune, AOL, 2023-11-23: 賴清德向彭博社表示,台灣不需要正式的主權 ◆ Atlantic Council, 2023-11-22: 台灣大選可能徹底改變台灣和東亞穩定的未來。民進黨很可能會失去立法院多數席次預計競 爭將非常激烈 Washington Post, 2023-11-21: 習近平向台灣發出不祥訊號 / 拜習會在中美最重要的議題——台灣——分歧越來越大。習近平的言論顯示他對現狀感到不耐煩,而他的行動則更令人擔憂。 『聽著,和平固然很好,但在某時 必須更全面地解決問題』 Foreign Policy, 2023-11-15: 美國正在敦促台灣購買小型武器,並可能動員台灣通過強制預備役訓練的數百萬人員。這種豪豬戰略旨在說服中征服台灣的損失將是痛苦的  New Yorker, 2023-11-14:隨著以色列軍方對精確制導炸彈和飛彈等提出需求,美國對台灣武器的供應可能受到限制 Washington Post, 2023-11-13: 當中的大規模演習越來越像攻擊台灣的第一階段時,就得試圖解析中意圖,美國印太司令部現在認為更難區分中的軍事脅迫和預示入侵的全面動員; 美國智庫: 「戰爭基本上隨時都可能發生」 Economist, 2023-11-13: 此時正是台灣最需要為潛在戰爭做好準備的時候。賴清德若贏得大選,中可能會以類似的武力展示來回應,或者更進一步,實施更長的封鎖,干擾台灣的網路或在台海製造更多危機。反對黨的勝利可以在短期內緩和緊張局勢,賭注很高中美的緊張可能在未來四年達到臨界點   

 

媒體 拜習會談
美國USA Today, 2023-11-15 拜登和習近平就台灣問題發生爭執,習近平說,沒有軍事行動的計劃,但某時台灣問題需要解決
美國Fox News, 2023-11-16 習近平強調台灣是美中關係最大、最具潛在危險的問題,習傾向和平統一,但立即提出了可能使用武力的條件; 拜登再次稱習近平為“獨裁者”,因中誓言“勢不可擋”(unstoppable)收復台灣
美國Foreign Policy, 2023-11-15 拜登和習近平會面,台灣的迴旋餘地縮小
法國France 24, 2023-11-15 台灣議題將主導拜習會談,英國學者: 北京角度看,美中最重要的問題是台灣; 任何美國總統或中最高領導人能做到最好的事就是出言降溫緊張局勢
美國New York Times, 2023-11-16 美中關係已陷入四十年來最糟糕的狀態,拜登的主要目標很簡單:找到一種方法,防止日益激烈的競爭演變成衝突
美國The Hill, 2023-11-16 拜習重置(reset)關係,但沒有“突破”,一些共和黨人指責總統迎合習近平,未能贏得任何重大成果。

 

The WEEK, 2023-11-13: 台灣一直是「中間諜的容易攻擊目標」。它“對懲罰間諜活動不是很嚴格”,《紐約時報》稱,中“幾十年來已經滲透到台灣政府的許多部門” BBC, 2023-11-9: 北京的間諜戰略已經強化並擴展到精英軍事圈之外,台灣還沒有建立健全的系統來限制控制存取機密資訊…任何有能力的外國情報機構都可以拿到     

 

媒體 台灣大選
英國Economist, 2023-11-15 反對黨聯合競選總統,台灣對中挑釁姿態(defiant posture)大幅放鬆可能性看起來更大了
美國Washington Post, 2023-11-15 台灣兩個主要反對黨誓言重啟與中的對話,並宣布聯合參選總統,這可能會為自治民主島嶼帶來重大政治動盪
美國Foreign Policy, 2023-11-15 總統選舉之前,選民對民進黨的支持一直在減弱
美國Bloomberg, 2023-11-15 反對黨同意聯合競選, 增加了台灣政府更願意接受中共條件啟動兩岸直接對話的可能性
美國TIME, 2023-11-15 反對派聯盟意味著兩岸緊張局勢可能會有所改善
英國Financial Times, 2023-11-15 反對黨聯手總統選舉, 大大增加了民進黨落敗的可能; 北京譴責賴清德是分裂主義者,並將總統大選視為戰爭與和平之間的選擇——反對派有時也會附和這種言論
英國Reuters, 2023-11-15 一些民調顯示,如果侯柯聯手,無論何種組合,都將擊敗賴清德。淡江大學學者: 美國和中都希望穩定台海關係,賴清德可能不是這個理想的人選

 

The WEEK, 2023-11-9: the Chicago Council on Global Affairs專家表示華盛頓武裝台灣但拒 絕承認台灣是主權國家以“保持微妙的平衡” Economist, 2023-11-6: 在許多領域取得了巨大進步,但仍然沒有必要的部隊、裝備、經驗、指揮結構或後勤保障使之對 武統勝利充滿信心 BBC, 2023-11-6: 在華盛頓的巨大壓力下,台北正在轉向「台灣堡壘」戰略 -  在海灘上擊退入侵,必要時在城鎮和叢林山區作戰 War On The Rocks, 2023-11-9: 台灣需要對國防進行大量投資,包括不對稱能力,如水雷、反艦飛彈和減緩入侵的防空措施,以及儲存食品、醫療用品,以及應對封鎖的能量; 但維護台海和平穩定的任何有效方法的基礎都在中共評估美國是否有能力和決心應對中的軍事攻擊   The Hill, 2023-11-1:  俄烏戰和中東戰同時發生對西方的注意力和資源構成了挑戰; 美國國會兩黨普遍擔心與中發生軍事對抗的可能性越來越大 Bloomberg (2023-10-30): 中東戰令美國分心令台灣擔憂 日本Asia Nikkei (2023-10-31): 亞洲越來越擔心俄烏戰和中東戰爭正在耗盡美國的武器和彈藥庫存,使台灣處於弱勢。如果戰爭擴大到真主黨,美國的權衡也會變得更加嚴峻  New York Times, 2023-10-29: 如果習近平開始感覺台灣進一步脫離控制,特別是如果美國繼續支持台灣軍隊,他可能會決定發動攻擊。台灣必須加速轉向投資防禦,強調韌性和戰鬥意願   日本Nikkei Asian Review, 2023-10-27: 總部位於布魯塞爾的The 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智庫指出,台灣仍以犧牲不對稱能力為代價投資常規武器,並且「尚不清楚政府是否接受了不對稱作戰概念」 New York Times, 2023-10-22: Apple在華代工廠富士康(Foxconn)據稱正在中国四個省份接受稅務調查與是否遵守土地使用規定 New York Times, 2023-10-21: 為什麼我們應該害怕中国而不是中東戰爭?  因為只有中国可以與美國匹敵,只有中国的科技和工業實力有望與美國匹敵,只有中国有能力在全球和區域投射力量  New York Times, 2023-10-20: 2030年,中国 有望擁有超過1,000枚核彈頭,其中大部分能用於打擊美國本土 New York Times, 2023-10-16: 很明顯,北京更關心的是美國轉向支持台獨的政治言論,而不是美國加強該地區的軍力(即威懾方面),美國應結合威懾和安撫   

 

 

台灣總統大選

Newsweek, 2023-10-26 中国稱台灣選民必須在「戰爭與和平」之間做出選擇
Economist, 2023-10-26 46%的選民擔心未來五年兩岸可能爆發戰爭。藍白剛開始討論內閣成員分配如果能解決,台灣可能會陷入一場非常激烈的大選
日本Nikkei Asian Review 台灣大選可能為改善中国關係打開一扇“窗口”中国不太可能在短期內對台灣發動軍事進攻,但衝突風險正在上升
Australia Financial Review, 2023-10-26 什麼事都有可能發生」:台灣選民為何陷入兩難 , 通貨膨脹、住房、能源價格和醜聞...。當然,還有中 国是否入侵
Reuters, 2023-10-26 中国稅務調查引發迴響,郭台銘改採低姿態(lies low)

 

Newsweek, 2023-10-20:五角大廈列出中台戰爭的六大可能原因,包括未定義(undefined)的台獨走向無限期拖延兩岸統一對話外國軍事干預台灣內政 Reuters, 2023-10-20: 對200 多篇中文政策文件和學術文章顯示,正考慮如何在台灣衝突中削弱美國的制裁,包括扣押其境內的美國資產,並發行以黃金計價的債券等 BBC, 2023-10-16: 驚恐孤單的台灣越來越依賴支票簿主要是援助和投資來維持日益減少的盟友們。台灣正在尋求新朋友 ── 最肥沃的土壤是東歐年輕的民主國家 National Interest, 2023-10-13: 三種突發事件會導致北京考慮戰爭 (1) 危及共產黨政權 (2) 殺害中國公民(可能數 字大) (3) 侵占領土;  打一場無法獲勝的戰爭和默許台獨間做選擇,中共可能認為前者是繼續掌權的更好機會  Newsweek, 2023-10-12: 中東爆發戰爭以來,美國一些鷹派建議台灣需認真對待自衛。“以色列展示了一個認真對待自衛和保護國家的樣子。美國最有可能幫助那些自助的人"  

 

  Reuters, 2023-10-24 : Who is running to be Taiwan's next president?

賴清德 只有台灣人民才能決定他們的未來
侯友宜 強烈否認親北京,將重啟與北京的談判
柯文哲 中国應該提出一個與台灣接觸的新框架,並解釋北京可以提供什麼

 

VOA News, 2023-10-13: 過去幾年,預備役軍人參加軍事訓練的比率約 98% 或 99%,但不清楚台灣是否能為所有備役軍人分配足夠的裝備。Lev Nachman:美國在中東表現出的反應以及美國向該地區派遣的船艦與前往台灣的不同,習近平對中東衝突反應謹慎,這表明中不太可能在未來幾天襲擊台灣 Washington Post, 2023-10-12: 俄烏戰引發了人們的擔憂,即中可能會在莫斯科的支持下對台灣採取行動   Economist, 2023-10-12: 台灣的半導體產業看起來很有價值,但美國正斥資 500 億美元補貼將晶片製造業帶回國內,歐洲也有類似的計劃,減少對台灣的依賴,中也希望建立一個獨立的晶片產業    AP, Reuters, 2023-10-10: 總統稱台灣尋求與中“和平共存" ,分歧必須和平解決   AP, 2023-10-9: 美國國會部分議員希望削減對烏克蘭的援助並增加對台灣的援助。但台灣認為自己的命運與基輔息息相關 「烏克蘭的生存就是台灣的生存」 Reuters, 2023-10-9: 台灣反對派將討論在大選前聯手柯提議以民調來決定國民黨並不熱衷因在議會與市縣長掌握席位較多他們都沒有表現出太多, 跡象與郭台銘合作  BBC, 2023-10-5: 大多數分析家都認為,台灣的軍隊 ── 陸軍萎縮、海軍數量不足、砲兵陳舊  Washington Examiner, 2023-10-5: 蔡英文政府說 國防預算占GDP 成長 0.5%「證明了政府保衛國家的決心」。如果台灣是加勒比海島嶼,這可能是真的。台灣至少應將國防開支增加一倍。如果認真威懾和擊敗解放軍,應將接近 GDP 的 10% 用於國防  BBC, 2023-10-5: 觀察家表示,中在未來幾個月必須走鋼絲,因為過度展示武力也可能為賴清德贏得大選鋪平道路  CNN, 2023-10-3: 總統大選的核心問題是外交政策和與中国的關係,以及民生薪資的問題  AP, 2023-10-3:台北和北京之間數十年的協議 ── 不使用正式名稱或旗幟才能參加國際比賽微妙的一面是,中官媒現稱其為“中國台北” ── 暗示它是中國的一部分 ── 而不是“中華台北” ── 暗示種族或文化的相似性  美國 New York Times ( 2023-10-2 )  : 白宮和參議院兩黨領袖都推動提供烏克蘭更多資金,但卻失敗了 Benzinza (2023-10-2): Lindsey Graham 議員警告美國削減烏克蘭援助對台灣意味著“死刑”,情況將比阿富汗“糟糕十倍”。 相反的如果烏克蘭擊敗俄羅斯,中国入侵台灣的可能性就會降低 

 

Washington Post, 2023-9-28: 台灣推出第一艘國產潛艇

NewsWeek, 2023-9-29 RAND智庫高級研究員說,台灣海峽相對較淺、波濤洶湧的水域非常適合掩蔽潛艇,但難 以行動。美國專家敦促台北採取“大量小型而致命的東西" ── 反艦導彈、防空導彈等 ── 的不對稱防禦戰略,而潛 艇不再那麼有用。
CNN, 2023-9-28 艇部署在巴士海峽以及台灣與日本最西端島嶼之間的水域瞄準中軍艦時可能會最有用 。中計劃在菲律賓海周圍的第一島鏈之外與美國進行大規模的海軍交戰。
BBC, 2023-9-28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學者Drew Thompson指出,任何中台海軍衝突的「重心」不太可能位於台灣東海岸附近的深水區,而潛艇在深水海域最為有效,台海主要戰區將位於西海岸淺水區。這艘潛艇並未針對反入侵角色進行優化。
Defense News, 2023-9-29 Reuters 曾報導,台灣從美、英、澳、韓、印度、西班牙和加拿大招募了工程師和退役潛艇人員參與該計劃
Forbes, 2023-9-28 CSIS兵棋推演發現,的護航軍艦、 軍機和潛艇通常每三到四天就擊沉約五分之一的 美國潛艇。最終,大約有十幾艘或更多沉入太平洋海底,成為數千名潛水艇人員的墳墓美國轟炸機發射隱形巡弋飛彈對中国的威脅比潛艦要大。
The Diplomat, 2023-9-30 對潛艇專案的批評是對稀缺國防資源的不當利用,應轉向更不對稱的戰略——使用大量更便宜、更小、射程更短、生存能力更強的武器系統;  儘管美國試圖向政府施壓,但ODC 似乎已經失寵。
PS:

CNN (2023-9-28) 報導: 台灣領導蔡英文稱讚這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一項不可能的任務但我們做到了

NewsWeek (2023-9-29): 負責潛艇計劃的軍方領導說等八艘潛艇建成 “我認為我們不會輸這場戰爭”

 


 

    
pic. : 本網站群 "評論台灣"排名Bing第1 , 2023-11-1, 2023-10-5  OPinion


         

 

 Fox News, 2023-10-1: 台灣反對派現在分為三個陣營——除非越來越不可能的最後一秒整合成功——蔡總統指定的繼任者、執政的民進黨現任副總統賴清德看起來幾乎肯定會獲勝.TIME, 2023-9-28: 如果中国軍方對賴清德大選勝利作出反應 ── 北京和華盛頓可能發現正在應對一場雙方都不想但又無法避免的危機  Bloomberg, 2023-9-27: 希拉蕊·柯林頓:中入侵台灣的時間表已被“推遲” Economist, 2023-9-26: 台灣選民將被要求決定台灣是否應該繼續與美國結盟,加強對可能入侵的威懾,還是應該與中国建立關係。五分之一的選民中立於各黨派,但他們可能是決定性的團體 The Daily Caller, 2023-9-24:  Hudson Institute亞太安全主席表示解放軍從未像現在這樣部署過更全面、更致命的能力。專家解釋說,早在 1996 年或 1997 年左右,中就意識到華盛頓打算維持台灣半自治的現狀,所以一直在為可能與美國開戰做準備 19FortyFive, 2023-9-21: 華盛頓必須擴大美中經濟脫鉤──無論短期內有多痛苦,美國應該堅持北京尊重美中早在 1979 年就同意的「一國兩制」(當然是英文版本),使中共為唯一的官方政權,但保護了台灣的主權 Bloomberg, 2023-9-21: 蔡英文和賴清德不會接受《92共識》,並暗示,如果大選獲勝,兩岸對話的凍結將繼續下去  

 

台灣高等教育  亞洲排名

台灣大學在Times Higher Education 2024 排名輸給 中国 新加坡 日本  港澳  南韓等亞洲國家台灣大學在Quacquarelli Symonds,QS  UK 2024 排名輸給 中国 新加坡  港澳日本 南韓、 馬來西亞亞洲國家台灣大學在CWUR 2023 排名輸給 日本 南韓中国 澳洲以色列、新加坡 亞太國家。台灣大學在Nature Index 2023, 排名輸給 中国 日本新加坡  南韓港澳 沙烏地阿拉伯 印度亞洲國家。  全文

 

美國國會關於軍事防務之報告
news.usni.org/2023/09/26/report-to-congress-on-taiwan-defense-military-issues

(1) 戰略優勢: 包括地理和氣候。
(2) 戰略挑戰(劣勢): 軍政關係緊張。該群島的能源、食品、水、網路和其他關鍵基礎設施系統很容易受到外部干擾。民防準備不足,軍方在招募、訓練和留任人員遇到困難。尚不清楚人民願意或有能力承受經濟、安全和生命方面的代價


 

國 Reuters, 2023-9-23 針對台灣之戰,台灣的傳統軍事計畫是利用其背對大陸、多山的東海岸,特別是兩大空軍基地,作為重組和保存其部隊之用 ,但共軍越來越到東海岸耀武揚威、展示其遠距戰力
美國 New York. Times, 2023-9-18 共軍在台灣東海岸空域和海域加強軍力表明,中国有意主宰這片對台灣防禦至關重要的海域

 


Reuters, 2023-9-20:
五角大廈官員稱對台灣的封鎖可能失敗 New York Post, 2023-9-19: 五角大廈稱,入侵台灣將面臨艱苦的戰鬥「絕非易事」New York Times, 2023-9-18: 共機擾台數量創紀錄,這不意味戰爭迫在眉睫。中也在測試和削弱台灣的警覺,試圖削弱台軍裝備和人員,並提醒政客和選民其軍力。台專家表示,這似乎因為台灣一直尋求與美國加強軍事和經貿合作  Washington Post, 2023-9-18: 三年來最大規模的單日入侵,緊張局勢升級,中国 想說的一件事是,如果他們願意,他們可以隨時封鎖台灣,台灣專家表示 Modern War Institute at West point, 2023-9-14:許多專家錯誤地預測,入侵對於中已經萎縮的經濟來說代價太大,但可以合理地預期,當威懾失敗了,台北將很快落入中共的控制,台灣需組織抵抗運動,這包括地下組織武裝游擊隊影子政府流亡政府等等,抵抗運動或可能迫使中共撤軍

 

Financial Times, 2023-9-15: 民調顯示,民眾對美國的保證信心不穩,反對黨派候選人敦促美國澄清保台承諾,但一些美國官員可能對戰略明確的要求感到憤怒; 預計執政黨將失去立法院多數席位,從而使反對黨能夠阻止增加國防預算 美國Bloomberg (2023-9-14): 台灣戰爭風險很低,但並非為零; Stanford Univ.學者表示: 柯文哲是張外卡,與賴清德或侯宜相比,美國對他會做什麼更難以確定 National Review, 2023-9-13: 台灣擔憂Musk與中共的重要關係並迴避是否尋求 Starlink以應對中攻擊的問題 美國VOA (2023-9-14): 台灣已要求退役女軍人自願加入預備役部隊
 

北京經濟危機 news.yahoo.com/china-economic-woes-could-raise-220300203.html  Michael Martina   businessinsider.com/joe-biden-china-unlikely-invade-taiwan-economy-property-crisis-g20-2023-9   Huileng Tan

◆Reuters  2023-9-12 :  美國眾議院委員會主席(the Republican chair of a U.S. congressional committee on China)表示,中經濟困境可能增加台灣風險
Washington Examiner, Insider, 2023-9-11: 拜登表示,中現在不太可能入侵台灣,因為北京正忙於應付自己的經濟危機


Bloomberg, 2023-9-12: 美國議員文件顯示,台灣國防部警告,中共可能會在習近平主席的第三個任期(即2027年)期間“推動解決台灣問題的進程”   Military, 2023-9-13: 兩黨中,有 37% 到 22% 的美國人認為我們應該軍事保護台灣 Taipei Times, 2023-9-11: Ian Easton: 美國防務專家的共識就是台灣應該更認真地對待敵人攻擊的威脅; 台灣 - 不那麼安全,也不那麼弱, 但 台灣需要更多的努力(以及很大程度的好運氣)才能毫髮無傷地進入下一個十年(unscathed)   Foreign Policy, 2023-9-8: 威懾正在失敗美國致力於維護和平,但在制止戰爭方面做得還不夠 L.A. Times, 2023-9-7: 民進黨執政八年,與北京爭議的關係引發了戰爭的恐懼,選民在工資停滯、高房價和進口CovID疫苗的 複雜問題等表達了不滿 Japan Times, 2023-9-7: 台灣的“矽盾”是一個幻想與錯誤 對共產黨來說,台灣首先是情感問題,它源於對美日歷史錯誤進行報復的根深蒂固願望。 共尚未行動因為(1) 戰力缺乏信心(2) 仍希望“和平統一” VOA News, 2023-9-6: American Portrait 66.5%的台灣受訪者支持美國軍售。Global Views Monthly民調: 43.1%認為軍售將加劇台海緊張局勢 Foreign Policy, 2023-9-5:可以利用主場優勢和先進戰力贏得台灣戰爭。華盛頓當前的軍事威懾戰略 ── 在印太集結足夠戰力,讓中相信攻擊將會失敗,長遠來看不切實際 。美國需要不同的戰略 ── 讓中認為衝突會曠日持久且代價高昂  美國The Hill, 2023-9-5 :台北從核能轉向可再生能源,98%電力依賴進口化石燃料,但沒有大幅擴大儲存LNG能力,共軍未來的封鎖或轟炸將利用台灣對液化天然氣的依賴,其脆弱性,為北京實現統一鋪平了道路  美國Radio Free Asia, 2023-9-4 : 習近平的入侵時間可能是五到十年內 ── 在他可能退休之前,去年《紐約時報》報導, 入侵最早可能發生在2025 年,很少有專家認為可能,但並非超出了合理範圍 The Statesman, 2023-9-4 : FMF軍援決定在中美建立外交關係 50 週年之際做出,突顯了台灣問題的複雜性和敏感性,美國願意調整政策以應對當代挑戰並試圖對兩岸維持微妙的平衡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2023-8-29 : 台灣公佈創紀錄的國防預算仍然遠遠低於應有的投資。諷刺的是,國防預算出現五年來最小的增長,而此時支出本應加速,以應對日益增長的危險威脅。中国的官方國防預算幾乎是台灣的 12 倍。台灣需要更多的反坦克和防空導彈,快速 mining,無人機和無人水下航行器,並擺脫舊武器平台...... CNN, 2023-9-1: 在入侵威脅日益增加的情況下,台灣的外交政策  ──   尤其是與中国的關係  ──   已成為總統大選的核心問題,此外還有經濟和不斷上漲的生活成本等重要議題 英國 Reuters, 2023-8-31: 總統大選結果將為台北與北京之間動盪的( tumultuous)關係定下基調

 


         

 

 

美國  為台灣而戰 ?

美國民主黨 ── 美國 National Review (2023-7-15): 美國財政部長Yellen表示,"拜登如果 連任,他可能寧願不為台灣而戰
美國共和黨 ── 美國 Washington Examiner (2023-9-6): 川普暗示他不會下令對中国攻台進行軍事干預。 美國 Politico (2023-8-15): 三位民調最高的共和黨總統參選人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不想讓美國承諾保衛其他國家,所指的就是烏克蘭和台灣。 美國 Washington Post (2022-3-9), Politico (2021-3-15): 川普曾向參議員暗示因相距遙遠很可能不會出兵援台"If they invade, there isn’t a f---ing thing we can do about it."

 

 台海戰爭前的跡象

美國Radio Free Asia, 2023-9-4 : 戰爭將有可靠的跡象 /  現代戰爭消耗大量關鍵彈藥,尤其是用於高強度海、空和兩棲作戰的精確制導彈藥。因此,中應該已經開始激增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的生產;用於遠程海灘轟炸的防空、空對空和大型火箭;和許多其他項目,至少在D-day登陸前一年; 商業圖像已經確定了新的軍事設施和武器,包括似乎是不斷擴大的洲際彈道導彈核武的新發射井場(new silo fields) ref. to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l Peace , 2022-10-3

英國 Economist, 2023-7-27: 中国會確保大宗商品,即能源(天然氣、石油: 戰爭的最佳指標之一)、食品和金屬(稀土金屬出口管制)都有充足的供應、減少中国對美元的依賴、加強資本管制  、凍結所有外國在中的資金,此外,衛星圖像、信號情報和人力資源資訊都能協助預測戰爭的來臨  economist.com/china/2023/07/27/could-economic-indicators-signal-chinas-intent-to-go-to-war

美國 National Interest , 2022-11-21: 如果北京決定戰爭,跡象是導彈、關鍵彈藥的產量激增, 採行明顯措施使其經濟、軍事和關鍵行業免受干擾制裁,並讓民眾做好心理準備等
日本 Japan Times, 2022-10-18:即將攻擊台灣的跡象之一是短期經濟指標, 包括凍結境內的外國金融資產迅速將國外資產匯回暫停關鍵礦產、精煉石油、食物等關鍵出口等

 

 台灣人對美國軍售意見分歧   VOA News (Voice of America), 2023-9-6

台灣很少有自主權決定購買什麼武器,相反,交付往往似乎是美國代為“決定”的

一些台灣民眾對最新公告的時機和動機表示懷疑。軍售應該更加謹慎地進行,而不是公開宣布

66.5%的受訪者支持美國對台軍售。
43.1%的受訪者認為美國軍售將進一步加劇台海緊張局勢而37.8%認為軍售有助於維護和平。
受訪者認為台灣獲得更多進攻性武器,將促使北京對台灣發動攻擊
voanews.com/a/taiwanese-divided-on-us-military-sales-amid-growing-chinese-threats/7256298.htm

 

為什麼大多數台灣人不擔心戰爭?

美國 Chicago Tribune, AP, VOA News, 2023-9-2: 許多人表示,他們被這個大得多的鄰國充滿活力的經濟及其共同的語言和文化所吸引。其他人只是對自家後院的威脅感到麻木。

美國 NBC, 2022-8-10: 許多居民表示,他們已經習慣了...美國專家: 台灣人民需要更嚴肅認真地對待這件事,...他們並沒有完全理解他們所處的環境...
英國Independent, 2022-8-16 報導台灣民調: 45%一點也不害怕,33%不太害怕

 

FoxNews, 2023-9-1 主張 延役與加強後備軍動員 的Mark Esper訪台後表示離出兵的最後期限只有幾年了,但若台灣總統選舉結果讓習感到不安,或若中經濟崩潰而需要一個外部問題來分散民眾的注意力,中共可能會更快行動 

 

更多  評論台灣   More ...  評論台灣 part 2 -   pls click

 

 

 

 

     "評論台灣"排名Google  第1 ,9-16-2020, 9-1-2020, 8-18-2020,  8-8-2020, 7-4-2020, 7-31-2020

★  pic:  "評論台灣"排名歐洲MetaGER.de 第1 , test at 8-19-2020, 7-7-2020, 4-30-2020, 1-18-2020, 11-5-2019,  8-24-2019,  6-22-2019, 4-28-2019

 

 

 

 

 

 

 

pic: 本網站  "了解台灣" 排名英文 US Google第1   3-21-2019, 6-18-2018, 4-11-2018,
2-18-2018, 1-20-2018,
12-2-2017, 9-27-2017,  4-25-2017, 1-6-2017   

 "understand Taiwan"  No.1 on US google, Bing, Yahoo, 3-21-2019, 2-18-2018
   review Taiwan ranks No.1 on US Yahoo, Bing, 3-8-2019, 5-5-2018, 2-18-2018, 12-2-2017, 9-27-2017, 9-3-2017

 

 

 

 

     "評論台灣"排名Google  第1 , 1-1-2020;

     "評論台灣"排名ASK  第1 ,7-7-2020, 4-30-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