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要的是台灣備戰,
必要時作戰(Discussions of a
potential "Taiwan proxy war" have become more prominent due to rising tensions
between China and Taiwan, and concerns over the extent of US involvement. The
phrase typically refers to scenarios involve the US indirectly, through means
such as intelligence sharing, weapons sales, and other military support, without
direct US military intervention)。
但是賴清德現在不敢動員訓練人民 ──
如果人民畏戰不願當兵,
你可以引用統計數據(e.g., ICRC, 2016-8-1) ──
戰時平民的傷亡人數遠超過軍人。
戰時反正也是要強制全面徵兵
,
現在入伍可以學得戰技戰時不會變砲灰... 反正賴清德鬼話很多。
Google AI Overview: 90% civilian casualties originating from a 1991 monograph by
Uppsala University is a misinterpretation of the original work. The monograph
Casualties of Conflict by Ahlström and Nordquist noted that "nine out of ten
victims (dead and uprooted)" were civilians, not just fatalities, and a specific
report from that work actually calculated 67% civilian fatalities for 1989.
♣ 2. 升級風險
西方批評者認為,過度依賴軍力會讓一個國家更容易動武,可能導致衝突升級。『Peace
through Strength』 很容易變成『Peace
through War』。
台灣當然也是。川普「敦促」的10%,相當於台灣政府預算的80%
,「保護費」可能排擠拖垮台灣社會福利與建設。
美國Insider
(2024-11-9), the Yokosuka Council on Asia-Pacific Studies
專家表示: 即使台灣支付「保護費」
,不清楚台灣能從川普得到什麼保護。
這是很可能會輸的賭博。
小結
台灣一直不好好備戰。美國看穿了賴清德的西洋鏡。
前日New York Times
(2025-9-15)
寫道,
雖然台灣對美國當然很有價值... 是先進半導體的產地。但即便如此,也不值得美國開戰。中国是一個強大的軍事強國,其飛彈和核武庫日益壯大,可以打到美國本土。由於其他衝突已經使美國的軍事資源捉襟見肘,美國無力承擔與中国的衝突。
稍早川普拒絕了賴清德停留美國的請求,並取消了美台國防會談。紐約時報
建議:
川普總統必須更進一步,強烈重申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限制
美台外交接觸,並停止國會和國務院擴大台北參與國際組織的努力,還可以撤走美國在台的軍事教練,以及會激怒中国也能遏止中国的武器系統
。
美國Washington
Post 昨日(2025-7-29)
"我們該如何看台獨?"一文,兩位台灣受訪者出現截然不同的意見。
台灣立法院前國防委員會chair 認為美國必須幫助台灣避戰。在加強台灣軍事威懾力的同時,美國應鼓勵兩岸恢復正常互動。只有減少北京動武的動機,才能為維護台海和平爭取更多時間。兩岸戰爭可能會發生,但並非不可避免。這與美國 Washington Post
(2025-7-23)意見差不多。
另位台灣駐美顧問說,避免災難性戰爭的最佳方案是川普政府闡明其對台戰略,承認台灣為獨立國家,並在為時已晚之前將其納入美國安全聯盟。
這顯然是台獨派
。 納入美國安全聯盟讓人回想到,
美國就是這樣把烏克蘭誘拐上戰場的。
美國 WSWS.org (USA
2025-3-1): 美國總統宣佈烏克蘭「將成為」
北約一分子 (the
Bush administration declared that Ukraine “will become” a NATO member)
。鼻子前面吊根胡蘿蔔,
讓烏克蘭人衝向俄羅斯
幫美國人血戰。
The
Diplomat (2025-9-6):
軍隊需要徹底的改革,但改革核心的官僚機構,
因為制度惰性和文化保守主義, 表現出猶豫不決或是不合作。美國War on the Rocks
(2025-4-16)
:台軍最大的問題是文化。長期以來,改革的最大阻力一直是最高層。The
Diplomat (2025-4-22): 台灣國防機構存在系統弱點,如預備役訓練和動員不足、軍隊士氣低落......。
♣
5 政治分歧
♣
美國NewsWeek, 10-28-2020: 民調表明,
當戰爭逼近,台灣幾乎所有人都希望和平。
美國WAR
ON THE ROCKS (2025-9-5) :台灣反對黨抨擊賴清德領導的民進黨嘗試國防改革。2024年,教育部發布備受爭議的“青少年服役同意書”,似乎預備動員高中生參與民防活動,引發家長恐慌。反對黨成員譴責賴清德準備派孩子上戰場送死。反對黨立委也批評漢光演習——其中有大量民防內容。他們也提議修改《民防法》和《國家總動員法》,禁止平民支持防禦性軍事行動。warontherocks.com/2025/09/taiwans-will-to-fight-isnt-the-problem/
哈佛大學Mitter教授說:
抗日戰爭造成如此毀滅性的影響,已成為中華民族認同的一部分。賴清德身上流著是中華民族的血液嗎? 美國National Public
radio (2025-9-2): 賴清德的主張並無這種認同(opposed
to a Chinese, identity),Mitter教授說:民進黨的主張的歷史與大陸並無真正的聯繫(whose
history is not really connected with the mainland )。
根據英國Reuters,
台灣Yahoo (2025-9-3),賴清德回應北京九三閱兵,說:「台灣不拿槍桿子紀念和平」(
it does not mark peace with gun barrel),德國 dpa
(Deutsche
Presse-Agentur 2025-9-3): 賴清德說:"手中的裝備,不是用來侵略擴張。"
但是
♣
(1) 美國
New York Times (2025-9-2) 的大標題 :
中国閱兵是表示中國人不會再受霸凌(Won't Be Bullied Again)
,顯示中国能夠抵禦西方的施壓(resist
pressure from the West)。可知紐約時報認為閱兵的主要目的是「防守自保」而非「侵略擴張」。相對的,美國
TIME (2025-7-29): 人們普遍認為大罷免是賴清德政府為了奪取更多權力。
這反而是「侵略擴張」。
習近平在閱兵式演講表示,「今天人類又面臨和平還是戰爭,對話還是對抗,共贏還是零和的抉擇」,強調中國人民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紐約時報:
閱兵表示中国反西方霸凌與施壓。美國Foreign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高級研究員 L. Hadar 表示,
按照美國的軌跡, 最終會走向台灣戰爭。
美國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的學者&副院長Y.
T. Yang指
出,
按照目前的發展軌跡,台灣將被引向軍事基地國家。
special effect on <鳥>(1963 The
Birds) , <侏羅紀世界>
(2015 Jurassic World ) 這二部經典驚悚電影的主題相似,
都屬於「未演化、不受控生物」的破壞與災難;
而台灣的「青鳥」卻是「進化、受控生物」製造的混亂與危險!?
youtube.com/watch?v=8FOHlXiU-Vs
youtube.com/watch?v=kkz9HI75R2c
從表面看, 2024年12月, 「青鳥」等民間團體組織了大罷免,但實際上,是不是民進黨搞的?
美國
TIME (2025-7-29): 人們普遍認為大罷免是賴清德政府為了奪取更多權力(
in a move widely seen as trying to gain more power)。 Yahoo
(2025-5-14): 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稱大罷免是和美國總統川普合作,一起剷除共產主義。
Wilson 總統的司法部授權成立了一個擁有25萬名成員的全國性治安團體,成千上萬的成員──
四處逮捕公民,掃蕩紐約或芝加哥這樣的大城市──
逮捕所有無法出示徵兵卡、將徵兵卡遺忘在家中等情況的年輕人。
美國Foreign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高級研究員 L. Hadar
日前為文表示,
按照美國的軌跡, 最終會走向台灣戰爭;
那些進行誠實評估(而非五角大廈的空想)的軍事分析家越來越多地得出結論,中国很可能獲勝。
如果台灣選出貪財怕死的傀儡當政,台灣將可能成為戰爭
的代理人兼戰場。 台灣需要的是愛民如己的政治家,而非政客。
政治家會為人民徹底改革司法,政客會假各種名目行人權迫害。
總統Woodrow Wilson反民主自由的罵名綿延百年。
他的墓誌銘只有姓名與年份。
賴清德手下(或本人),
是不是有些人搭了時光隧道 ,取經一次世界大戰的發黃講義,以猿猴之道治國??
凡是迫害人權的高官, 必須嚴懲。
2025-8-18, updated 8-19
PS: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2025-7-28:
藍白立委推動修法,這將使權力從賴清德和行政院大幅轉移到立法院,民進黨支持者認為此舉違憲,走上街頭抗議,引發了「青鳥運動」。BBC,
2025-7-26:
“青鳥運動”名稱部分源於當時抗議活動聚集的台北街道。United States Institute of Peace,
2025-6-6:
「青鳥運動」(Bluebird
Movement)
現在成為一個高度黨派問題,可能預示著未來分裂的政府可能不和。The Jamestown Foundation,
2025-7-7:
罷免運動是權力鬥爭的結果
美國Hudson
Institute (2025-8-25):
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始於一連串網路攻擊,旨在削弱烏克蘭的指揮和控制基礎設施(command
and control infrastructure)
── 無法溝通,就無法作戰。
能源基礎設施和後勤設施很可能成為中国的首要網攻目標,無需一枚飛彈就可以削弱台灣的防禦,
並使社會陷入癱瘓。美國
Defense
News (2025-8-1):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警告中国將重創台灣電力,
以至於該島無法正常運作。
New York SUN (2025-7-10):
隨著電力供應中斷和經濟衰退,可以迫使台灣投降。
美國
The Diplomat, 英國Financial(2024-6-15)
:習近平指控美國慫恿中国攻打台灣。 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說過:
當美國敵人可能是危險的,
但當美國朋友是致命的( "The
word will go out to the nations of the world that it may be dangerous to be
America's enemy, but to be American's friend is fatal" )。 2025-8-26, updated 8-27
♣1. 川普要撤離台灣了嗎?
UNherd : 近來,賴清德就歷史、認同和國家地位發表了系列充滿風險的演講,公然背離了前任的溫和政策,為兩岸增添了緊張,華盛頓很可能已經看到了一些訊號,並試圖控制高度危險局勢的升級。
搞台獨激怒美國的前例是2006年, 美國 Bloomberg (2025-7-29): 當時陳水扁一系列台獨政策可能激怒了中国、也激怒了布希,布希總統否決了陳水扁過境美國的請求,被視為台美關係的嚴重打擊。自此冷遇後,陳水扁總統未再踏進美
國。與陳不同的是,
(1) 此時川普正尋求美中談判以及川習峰會,
甚至 ── 美國Bloomberg (2025-7-28): 「至少有一些政府官員已經將美台夥伴關係擺上北京的談判桌」。
(2) 美國 Chicago Tribune (2025-8-5): 如果拜登否決賴清德過境,台灣政界無需憂慮,因為他們知道美國的支持毋庸置疑。但川普不同, 他的優先是中国的全面貿易協定,並推動台灣國防(Modern
Diplomacy, 2025-3-8:美國永遠不會給台灣安全保障)。
就像拜登宣示保衛台灣,布希也一樣
──美國 CNN
(2001-4-25): US
President George Bush said he would defend Taiwan from
a Chinese attack but said he still opposes independence for the island.(布希說若中国攻擊,他會保衛台灣
,但他反對台獨)。
美國USNI
News (2025-7-29): US
Naval Institute呈交國會報告寫道,解放軍已經或即將能夠對台灣實施一系列軍事行動包括佔領台灣本島,而台軍在招募、訓練和留任方面舉步維艱...。台灣備戰不足早就讓國防副部長Colby憤怒, 何況宣稱不想打仗的川普。
♣3.對美國又一記耳光
美國Bloomberg
(2025-7-31): 川普喜歡贏家──但台灣領導人賴清德的問題在於,他看起來已經走投無路(run
out of options),正在應對大罷免慘痛的後果。他應該明知讓北京對和平統一存有希望對台灣安全有利,卻為了爭奪權力(TIME,
2025-8-1,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2025-7-28)、討好美國國防部(Washington
Times) 搞大罷免。日前大罷免山崩式失敗,
可能使國防預算GDP3+%的
對美承諾跳票, 更別提川普要的10%。美國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2025-7-28) : 這將嚴重損害美台關係( significantly
harm U.S.-Taiwan relations )。
上次九合一大選民進黨慘敗是對美國的一記耳光(美國National
Interest, 2022-11-30),
這回大罷免大敗是對美國的又一記耳光
── 根據美國Washington
Times (2024-12-27),美國
國防部正副部長Pete
Hegseth 與 Elbridge
Colby 都贊成或鼓勵大罷免,因為 ── "長期軍事資訊洩露通常與某些國民黨議員有關"、"是台灣嚴重的漏洞" 、"損害了台灣的安全"。民進黨柯建銘甚至直說與川普合作大罷免。
然而人民不贊成,美國Brookings
(2025-8-1): 即使國民黨立委犯了叛國罪,也不足以讓台灣民意支持罷免。美國 Forbes (2025-7-27): 台灣人要民主和制衡。美國Brookings
(2025-8-1) : 中国指責賴清德等試圖壓制異議,對台灣人民實施獨裁統治、
政治迫害。美國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2025-7-28) :「大罷免」的失敗,引發了美台關係中一個重要的未知數,並可能降低兩岸關係的緊張程度增添一些穩定,選民希望以更溫和的方式處理兩岸關係。俄國NEO(2025-7-24):罷免暗地裡是清洗
── 將立委當樓梯間垃圾清洗掉,這不再是內政,而是外力引導轉變的典型案例。
UNherd (2025-8-3):「美國優先」不意味著這個有著複雜歷史和嚴重身份認同問題的小島成為美國在廣闊的亞太乃至全球戰略的必要條件──還有至關重要的問題──尤其是每年超過6000億美元的美中貿易關係,應該優先於台灣。──據英國Financial
Times報導,在川普與習近平一通電話後,台灣國防部長的訪美行也被取消。
美國赤字造成賭局。美國New
York Times (2025-8-5): 川普正在全球性勒索,
把貿易夥伴當「人質」。「人質」們可能正設法逃避關稅,有些承諾似乎過於誇張、難以置信
。New
York Times (2025-8-1): 專家表示“在談判中川普完全沒有付出——美國什麼都沒給台灣”。美國Bloomberg
(2025-7-30): 要求轉移更多的晶片生產到美國可能削弱台灣的「矽盾」。未來,賴清德可能無法指望美國的支持。
台灣似乎應該兩邊比價,
讓人民利益最大化 ── 單邊押寶,就被當成檸檬壓榨了
2025-8-5
♦ The
Guardian, Raw Story (2025-6-1): 美國官員承認,中国已經具備了征服台灣的能力( conquer
the self-governing island, ... with U.S. officials admitting the
capabilities are already in place.)。
♣ 美國 Wall
Street Journal, 2021-2-1: 美國航母戰鬥群很難在數百枚中国導彈攻擊下倖存,美國在中東經歷了二十年的失敗,極度厭戰的美國民眾會支持這種不必要的屠殺嗎?
♣ 印度First
Post,
2022-6-19:五角大廈每一場台灣戰爭模擬,美軍都被擊敗,理論上DF核彈可在
30 分鐘內擊中美國,U.
Ill.教授:
無法保證導彈防禦系統能阻止數百萬美國人死亡,St.
Andrews教授警告美國航母不要駛近中國水域; 四方成員日澳尤其是印度,都不會願意幫助台灣。
♣ 英國
Economist,10-9-2020: CNAS兵推模擬結果 ― 美國損失一百架飛機、數十艘船艦、甚至幾艘航母。但若戰況升級,中国核導彈可打擊美國任何城市的事實使美國人很難說:"我很願意用洛杉磯換台北"
♣ 美國Foreign
Policy in Focus,
2023-3-2: 面對封鎖,華盛頓一想到損失數百飛機和數十艘軍艦,一兩艘航母,就會退後,如果美國挑戰封鎖,就可能成為侵略者──從華盛頓的角度,這是一個真正的抑制因素
♣ Washington
Post, 2021-11-4: 美國美國不會讓航空母艦參戰以免成了精確導彈的獵物
♣ 英國Economist
(2022-9-1)引用Collin
Koh of the S. Rajaratnam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in
Singapore的論述,美國航空母艦
只有ㄧ次穿越台灣海峽,
即1995年那次,
是美國為了台灣派遣航母
♣ 247wallst.com: 派遣航母戰鬥群以前曾經奏效,但現在可能只是誘人的目標, 失去一艘航空母艦對美國來說將是一場徹頭徹尾的災難
英國 The
Guardian (2025-7-30): 台灣政府堅稱,賴清德訪美因國內問題而
延遲... 台灣政府表示,賴清德沒有海外訪問計劃 (The
Taiwanese government insists Lai Ching-te's visit was delayed due to domestic
issues, including natural disasters and tariff negotiations..... government
said Lai had no overseas travel plans due to domestic issues)
法國 AFP
(2025-7-30): 台灣稱總統賴清德訪美計畫未受阻擋 (Taiwan
says President Lai not blocked from US stopover)
總統府發言人表示,賴清德近期沒有出行計畫。有關美國阻擋入境的報導「不準確」且「純屬猜測」。
但是 , 外媒的報導不同~
♦ 1. 被取消或取消 (cancel)
根據親川普的Fox News (2025-7-30)
說,賴清德訪美被「取消」(canceled
Taiwanese visit) 。美國New
York Times (2025-7-30): 川普政府告訴賴清德須「取消」原定的紐約停留計畫。
川普政府告知台灣總統避免在紐約過境,賴清德因此「取消」了過境。
英文的「取消」不是「延遲」,而是
有變無 一場空── "Cancel"
means the event is called off entirely, with no plans for rescheduling.
♦ 2.阻擋 (block)
英國 Financial
Times (2025-7-29) : 川普「阻擋」賴清德在美國紐約停留
(Donald
Trump blocks Taiwan's
President Lai Ching-te from New York stopover)
♦ 3. 拒絕批准(denied
permission )
美國 Fox News (2025-7-30)
: 由於中国提出異議,川普政府「拒絕批准」賴清德的停留安排。
日本 NHK (2025-7-29) :
川普政府已「拒絕批准」賴清德在美國停留。
♣ Al
Jazeera (2025/7/31) "川普對台灣興趣降溫"一文指:外界越來越擔心,美國總統川普正對與這個民主自治島嶼失去興趣,轉而傾向與中国建立關係。
♣ 印度First
Post (2025/7/31): 幾十年來,台灣領導人一直被允許在美國進行象徵性過境。川普的決定結束了這個先例,引發了人們對美國支持台灣的質疑。川普聲稱他已收到中国國家主席習近平的邀訪。這標誌著美國對台政策的重大轉變。
♣ Al
Jazeera: 台灣大學政治學家Lev
Nachman表示。台灣社會瀰漫著對美國的強烈懷疑── 即所謂的「疑美論」。今年4月的一項調查發現,只有23.1%的台灣人認為美國是「值得信賴或非常值得信賴(“trustworthy
or very trustworthy”) 」的合作夥伴,低於2024年6月拜登時的33.6%。
♣ 美國Bloomberg
(2025-7-31): 眾所周知,美國總統川普喜歡贏家── 但台灣領導人賴清德的問題在於,他看起來已經走投無路(running
out of options)。如今的處境令人唏噓,懲罰性關稅的威脅也揮之不去。在國內,賴清德正應對一場慘痛敗北的後果,這場大罷免的結果將鼓舞台灣親北京的反對派。
不只是如此,原先賴清德承諾美國的3+%國防預算,大罷免失敗後可能被反對派否決,更別提川普所要求不現實的10%。 英國Financial
Times (2025-7-30): 美國取消了6月與台灣國防部長的會晤,這加深了台北方面對川普總統的擔憂。
◆
Foreign Affairs (2025-8-1):
許多國民黨政客指責賴清德行為殘暴、專制。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將賴清德比作希特勒。民眾黨也對民進黨深惡痛絕。該黨領導人正面臨腐敗指控,而該黨聲稱自己正遭受政治迫害 Numerous KMT politicians, meanwhile, have accused Lai of brutal, authoritarian
behavior.
◆
New
York Times (2024-1-13):
賴清德是個衝動且帶有政治偏見的人物,這恐怕非常危險,台灣研究教授表示,因此我們不能排除他在任期間可能出現不可預測、未知事態發展的可能性。 an impulsive and politically biased figure, so we cannot rule out the
possibility that unpredictable and unknown developments may occur during
his tenure”
◆
Washington
Post (2025-1-17):
大選中,柯文哲是賴清德民進黨失去立法院多數席位的關鍵。藍(國民黨)白(民眾黨)指責賴清德濫用職權、政治影響司法,柯文哲支持者指
起訴是出於政治動機──
指控
「政治迫害」。accusing Lai Ching-te of abusing
his powers to politically influence the judiciary.
Ko's
supporters say are politically motivated. “It's political persecution", "an end to “DPP tyranny”.
◆
New York Times (2024-12-26):
柯文哲表示他是賴清德政府發起的政治追殺的受害者。賴清德民進黨中看似腐敗的政客卻沒有受到調查。Lev
Nachman說這些記憶在台灣人心中將不會磨滅 Ko has denied the charges and said that
he was the victim of a political vendetta mounted by Mr. Lai's
government...
seemingly corrupt politicians from Mr. Lai's
DPParty had
been spared investigations.
“What's important to keep in mind is
that the sort of political force that he awakened in
Taiwan is not going to go away,” said Lev
Nachman, a political scientist at NCCU.
◆
War On The Rocks (2024-9-20): 華盛頓正在悄悄關注賴清德如何利用司法起訴前副閣揆鄭文燦的
貪汙腐敗指控以鞏固權力,
至於柯文哲遭到羈押等案件,賴清德也遭批利用司法迫害對手。華盛頓觀察家很可能擔心賴清德正在破壞司法系統的獨立
◆
Financial
Times (UK),
2024-9-6:台灣評論人士質疑賴清德是否是在「清理」政治對手,抑或推動反腐敗打擊以贏得民眾支持(同時轉移人們對國內混亂局勢的注意力) Prosecutors' swift moves against Cheng(former
premier 鄭文燦)
and Ko Wen-je (Chairman
of TPP)
have prompted Taiwanese commentators to question whether Lai was
“cleaning house” of political rivals or pushing an anti-corruption
crackdown to win back public support ◆
Global Times (2025-8-2)
:
關於貿易關稅, 歐盟、日本,不同程度地與華盛頓對抗,捍衛自身利益。相
對的,賴清德當局卻令人震驚的迅速徹
底屈服。Many major US trading partners - such as the EU and Japan - also confronted
Washington to varying degrees in defense of their own interests. In
comparison, the Lai authorities have shown a swift and complete capitulation
that is astonishing. 最新民調顯示,賴清德滿意度以及個人信任度均跌至新低。
分析家認為,核心問題在於「施政無能」A
poll on July 31 shows that both public satisfaction with Lai authorities and
personal trust in him have hit new lows. Some analysts in Taiwan believe that
the core issue lies in his "incompetent governance". ◆
New York Times, 2025-7-26:
政治學家Lev Nachman表示,賴清德需要反思自己的形象。
聯合報, 2025-8-2: 不知反省的賴清德性格硬拗 ,其風格正是
「外行領導內行」;他相信的是「權力」,而不是「專業」或「能力」。賴清德的不務實,已到了近乎虛妄的地步。獨步全球的「清德式傲慢」,自視「超乎體制」udn.com/news/story/7338/8912692?from=udn_ch2_menu_v2_main_cate
◆
聯合報, 2025-5-7: 賴總統「直球對決」鬥雞性格鮮明
。聯合報, 2025-2-23: 專鬥在野、專砍人民和弱勢。中時,2024-10-24:
賴清德博得「鬥雞總統」稱號,
内部派系之爭也很精彩。聯合報, 2025-2-10:
賴清德政治性格剛愎。聯合報, 2025-1-24:
性格之傲慢,賴清德恐怕不輸尹錫悅 ◆
Dominotheory (2025-1-6) : 賴清德直白
The difference Kolas Yotaka
sees between Lai and all presidents since 1996 is that Lai is more
direct and she thinks he is more obvious with the public. ◆
自由時報, 2025-3-11
etc: 賴清德總統強調政府將加速政治檔案開放,避免國家機器再度傷人......要讓受苦、受迫害的人們得到平反 (但言行不一)
總統任前
◆
The Guardian (2024-5-18):
他們形容這位
64 歲的老人有動力、富有同情心、有原則,但同時也很固執、脾氣暴躁。the 64-year-old as driven,
compassionate and principled,
but also stubborn and hot-tempered.
◆
Washington Post (2024/01/13):
早期,賴清德是個理想主義者,對工作也相當認真。台南時代的親密同事形容他為人嚴肅,專注於政策細節。他幾乎總是穿著西裝,並會指責同事衣著暴露。他似乎唯一真正放鬆的時候是在談論他最喜歡的運動:棒球時。
儘管說話輕聲細語,但他並不迴避打架。
was idealistic and quite serious about his work; solemn and focused on the
minutia of policies.
He almost always wore a suit and would call out colleagues for underdressing.
The only time he really seemed to relax was when talking about his — and
arguably Taiwan's — favorite sport: Baseball.
Despite being softly spoken, he didn't shy away from fights as a young
lawmaker.
◆
NY Times (2024-1-14): 賴先生曾是一名醫生,出身貧寒卑微,人們認為他更了解民之所欲,而不
了解與北京打交道的危險細節。A
former doctor with a humble background, Mr. Lai is
seen as more attuned to the mood of Taiwan's people than to the perilous
nuances of dealing with Beijing.
◆
Bloomberg (2023-8-14): 他說話輕聲細語,舉止溫和;撇開他英俊、年輕的臉不談,賴清德的當選可能會讓台灣享受四年的和平,或者,可能會引發一場戰爭,正如一位反對派政客所說,賴清德將“打開地獄之門”。
但與其說賴是煽動性的,不如說是深思熟慮和精於算計的。
soft-spoken and mild-mannered; setting aside his handsome, youthful face, he's
about as charming as, well, a former kidney doctor. Lai's election ... could start a war
that, as an opposition politician puts it, “opens the doors to hell.” in Taiwan's
turbulent politics, Lai
comes across as less of a firebrand than measured and calculating.
◆
Bloomberg (2023-8-14): 中国官員評論賴“賴清德所謂維持和平現狀的言論完全是謊言。”
“這樣的人只會帶來激烈戰爭的風險。” “Lai's comments on so-called maintaining the peaceful status quo are
totally a lie,” the
statement says. “Such a person will only bring risks of fierce war.”
◆
SCMP (
Jan 19, 2024) — 賴清德以固執和支持獨立而聞名。known to be headstrong
and pro-independence.
◆
New
York Times (2024-1-13): 選舉前,中国官員將賴清德描繪成惡棍,頑固的“台獨分子”、“兩岸和平的破壞者”,甚至可能是“危險戰爭的製造者”。a villain, calling
him a stubborn “Taiwan independence worker,” a “destroyer of
cross-strait peace” and potentially the “creator of a dangerous war.”
◆
Global Times (2023-8-23):
賴清德被稱為“政治變色龍”,他是一個機會主義者。審視他以往的政治操弄,可以明顯看出,他總是把個人利益置於黨和當地人民的利益之上。Nicknamed "political chameleon," Lai is opportunistic.
When you check his political maneuvers in the past, it is so clear that he
always puts personal gains above the interests of his party and the local
people.
◆
Global Times (2023-8-14):
賴在台灣的綽號是‘謊言騙子’('Lie
Cheater'),聽起來與他的全名‘賴清德’相似。Lai's
nickname in Taiwan is 'Lie Cheater' which sounds similar to his full name 'Lai Ching-te.'
◆
Global Times (2024-10-29)
:
台灣前立委指出賴清德明顯是在執行美國的命令,把台灣變成了戰爭的砲灰。former legislator Cheng Li-wen
criticized to the media while noting that it is clearly Lai carrying
out orders from the US, turning the island of Taiwan into cannon
fodder for war. ◆中國時報, 2024-4-7:
賴清德要限縮言論自由,甚至將反對政府的言論塑造成認知作戰。尤其,任何訊息、言論只要對政府不利,對敵對者有利,就會被視為是認知作戰的「在地協力者」,遭到抹紅、抹黑 ◆ Global Times (2024-8-19)
:
賴清德訪美時表現出順從、奴性的態度,毫無羞恥Lai
displays a submissive and servile attitude facing the US, without any shame.。
美國New York Times, 2025-7-25: 反罷免者認為,這是仇恨驅動的鬥爭,被針對的立委們正被「徹底妖魔化」。英國
Reuters, 2025-7-23:
政治大學教授: 「民進黨利用其鋪天蓋地的宣傳網絡,在台灣社會煽動(對中国的)恐懼感」。美國
New York Times, 2025-6-30:「賴清德正盡可能地激起基本盤支持群眾,以確保大罷免成功」。 pic:cw.com.tw/article/5136549
pic.:
罷免運動集會的海報 英國
The
Guardian, 2025-7-23: Lev Nachman教授表示:
“反民進黨和親北京之間有區別的,但從罷免者的角度看,它們已經成為同義詞”。
美國
New York Times, 2025-7-25:
專家表示,大罷免遭到廣泛反對。調查顯示,相當多的台灣人不贊成大罷免(Widespread
rejection of the recalls could hint at tepid support for Mr. Lai’s party ahead
of local and presidential elections, experts say. Surveys suggest that a sizable
number of Taiwanese disapprove of mass recalls.)。全球範圍內,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級立法機構像台灣一樣面臨如此大規模的罷免行動。
法國 AFP (2025-7-26):
民進黨需要至少12名國民黨「立委」被罷免才能暫時控制立法院。賴清德的民進黨需要在稍後的補選中翻轉6個席位,才能鞏固其主導地位──分析人士稱,這將是一個巨大的挑戰(formidable
challenge.)。
美國Foreign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 2025-7-25:
最新民調顯示,多數台灣民眾反對罷免。台灣民意基金會(TPOF)7月中旬進行的民調顯示,近48%的受訪者反對罷免,41.7%的受訪者支持罷免。在投票行為(
voting behavior)方面,表示反罷免的民眾多於表示支持罷免的民眾。
美國 Washington
Post (2025-7-23): 美國應該尋求對華「保證與威懾」結合(
a combination of “reassurance and deterrence” with China
)的政策。這意味 (1) 加強美國的軍事力量,(2)向中国重申反對台灣獨立 ── 並須'提醒'賴清德反對獨立
。
pic.: by Hungarian artist, Mihály Biró (1886-1948). Ahaboru Borzal
Mai Ellen, c. 1918 austrianposters.at/2019/09/28/mihaly-biro-art-or-political-posters/
有的媒體說他明確表態美國「將會保衛台灣」 (Pete Hegseth: US will go to war
to stop China from taking Taiwan);
有的大標題這麼寫,
但內文作出微調;
還有的如美國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2025-6-2)
,說他「似乎暗示」(appeared to indicate ) 如果中国攻擊台灣,美國將介入保衛台灣;
美國CNN (2025-6-1) 說他「似乎」比前任政府更強硬
(seems more
strident
);
西班牙EFE
(2025-6-1)說他保證華盛頓不會允許北京以武力改變現狀;
有的媒體甚至說川普要他傳這些話,
但提不出任何川普傳話的證據。
美國防
長沒說參戰
其實美國防長說了半天,可以確定的是 ──
美國沒有保證將為台灣而戰。
美國Wall
Street Journal
(2025-6-1)
寫的非常清楚 ── 美國國防
部長說的是 ── 如果美國威懾失敗,而且如果總統下令,我們準備果斷的戰鬥。
參戰的條件有二個
──
(1)威懾失敗,(2)總統下令
("
if deterrence fails, and if called upon by my commander in
chief..."),
二個條件是AND,
不是OR。
有的西方媒體只寫出第一個條件
( if deterrence
fails, we will be prepared to...
),
故意不寫第二個。看上去好像美國防長就可以決定。
根據 Asia Times (2025-5-21),
台灣不敢真正建立威懾共軍的國防……因為怕會刺激共軍入侵。
一旦共軍入侵,賴清德將是第一個被刺殺(或擒捕)的目標
美國NBC
News (2022-5-13)一篇關於CNAS 2027戰爭模擬的文章寫道,北京軍事戰略策劃說,“我們不會讓台灣總統活過第一天。”(We
are not going to let the president of Taiwan survive the first day.)
「斬首」
澳洲Lowy Institute (2024-12-16):
解放軍專家Joel Wuthnow寫道,解放軍在俄烏戰觀察到了一個要點
── 俄羅斯未能斬首烏克蘭領導人
── 「解放軍已經計劃以台灣領導人為目標」 英國
Financial Times
(2022-3-29):據中国軍事論文,對台灣的攻擊將首先抓住或殺死政軍領導,包括總統。解放軍在內蒙古建造了一個台灣總統府複製品,進行斬首演練。專家稱,戰時把總統帶到地下指揮所。
“那種安排不是我們所需要的"。“宣傳和政治戰在今天的戰爭中至關重要"。你可以從烏克蘭看到,富有魅力的澤倫斯基向人民展示他沒有逃跑,也沒有躲藏。台灣領導必須效仿澤倫斯基
── 上街頭鼓舞士氣並爭取國際的支持;雖然蔡英文這樣的技術官僚對煽動群眾並不在行,而賴清德顯然也不拿手,從總統辯論會可以看到他遠比柯文哲無聊,
戰時他與他的公子站上街頭比口頭更激動人心,但他大概只有總統大選才會回來
;英國 Economist
(2022-4-20): 「斬首」是最可怕的情況之一。 Forbes (2021-3-30) :台灣生存最危險的威脅之一,是中共可以無預警「斬首」政軍領導。War On The Rocks
(2025-6-25): 台灣的軍事領導層頭重腳輕、僵化等級森嚴,
更容易受到「斬首」的影響。
The Defense Post (2025-2-6): “Decapitation
strikes” refer to military attacks on high-value individuals or
facilities, aiming to cripple a nation's command-and-control
capabilities and create chaos
為什麼「斬首」
◊
削弱防禦
── war on the rocks
(2022-4-5):中国國防大學2020年《軍事戰略科學》指出「斬首」領導,至少會擾亂台灣的指揮和控制,使有效防禦變得更加困難。The
Defense Post , Barron's (2024-1-9): 專家告訴<法新社>:“當你切斷政軍聯繫時,該國就無法指揮軍隊"。Asia Times
(2025-1-13): 在台灣領導人被「斬首」後,中国可能派遣 30 萬至 40
萬軍隊上岸,如果「斬首」失敗,中国可能必須派遣200萬名士兵,以確保形成三比一或五比一的數量對比。
挫傷士氣
製造混亂
──
Washington Examiner (2024-5-5):
中国希望確保像台灣不會有「澤倫斯基」那般領導鼓舞士氣。中国會加倍努力,以確保台灣領導人會以某種形式被「斬首」。英國
Reuters 「斬首」挫傷軍隊的士氣。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7-22-2020):「斬首」產生心理恐嚇之效,
可能削弱軍隊士氣並使民眾緊張不安 。The Defense Post
(2022-2-6): 「斬首」旨在削弱國家的指揮控制能力並製造混亂。
如何「斬首」
◊
「第五縱隊」
──
Epoch Times
(2024-6-13):國民黨立委質詢「第五縱隊」(「內應」)
高風險族群高達十萬,
"你人也不抓"
epochtimes.com/b5/24/6/13/n14269304.htm
video
youtube.com/watch?v=Apv7O-ssbps
War On The
Rocks (2025-6-25):不幸的是,突擊部隊已經在台灣了。估計,目前有超過5,000名中国特工生活在台灣; 此外
,北京還花了數年時間收買台灣黑幫、港口官員和主要軍事領導人,並利用這些精心構建的網路以及「民用」船隻,將武器、物資、
炸藥、特種作戰小組和人員預先部署到台灣——當然還有走私的無人機。因此,風暴將從台灣內部爆發。偽裝成警察和保全的中国情報人員將暗殺台灣主要領導人,短短數小時內,台灣政軍要員或身亡,或喪失行動能力,或躲藏,而且,中国或有辦法將間諜、第五縱隊和破壞分子等與無人機和惡意軟體等在戰爭開始前結合運用,從而壓倒並癱瘓台灣。
「空襲」
── Bloomberg
(2022-3-8):空襲將很快殺死台灣的最高政治和軍事領導人,同時使防禦無法動彈。Bloomberg
(10-8-2020):空襲將迅速斬首台灣最高政治和軍事領導人
...。
EurAsian
Times (2024-4-23): 戰略家們長期以來一直提到「斬首」的可能,現在中国
飛機五分鐘內即可「打擊」總統府大樓;台灣前副司令稱「國軍可能沒有警告時間」、 很難阻止解放軍。
Middle East Media Research Institute (June
15, 2022): 一旦攻擊台灣,將盡快投下數萬枚炸彈,旨在迅速摧毀台灣的整個防禦系統。台灣當局的主要領導人也將被「斬首」,人民解放軍不會像在俄軍在俄烏戰爭中表現的那樣弱。蔡英文當局的政權,包括他們的私生活,都已經在大陸的手中了,他們還是乖一點吧! ── 這應該包括當時的副總統賴清德的私生活吧?
美國Fox News (2025-7-15): the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的國防專家說,「日本始終至關重要,當我說『至關重要』時,我的意思是,沒有他們我們就無法贏得戰爭」。
「他們的軍隊很重要,我們能夠使用在日本的基地也至關重要」,他補充說,美國的其他基地,如關島,距離太遠,無法作為樞紐。但是日本是否允許美國使用日本美軍基地,將是戰時的關鍵問題。
至於日本軍隊,民意強烈反對捲入台灣之戰。
英國Financial
Times (2025-7-19):美國軍方(國防部)想獲得盟友參戰的政治承諾確定困難(has
proven more challenging)。日本警告其在台企業,如果戰事爆發,“你們只能靠自己”導致直接投資大幅下降。這情況在裴洛西訪台後已經開始,美國Bloomberg (2024-1-9): 裴洛西議長訪台後,中国的強硬反應「引發了眾企業悄悄計畫應急方案的浪潮」。
中国GT(2025-7-13)評論,當美國逼迫日澳承諾承擔前線角色,東京和坎培拉的本能反應是謹慎的。
華盛頓的算計是準備把燙手山芋甩給盟友。
菲律賓
美國Washington
Post (2025-7-14): 中国和菲律賓在南海的衝突日益激烈,中国聲稱擁有南海全部戰略航道的主權。菲律賓正悄悄加強與台灣的正式和非正式接觸,包括在安全領域。這標誌著馬尼拉對台灣的保守立場發生了重大轉變,今年4月,菲律賓武裝部隊總參謀長將軍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拍到指示部隊作好台灣戰事的準備,中国外交部警告菲律賓不要越界。
台菲關係曾被形容為「親密的陌生人」──地理上接近,但外交上卻疏遠。但今非昔比,
台灣立委王定宇說,"陌生人""已經開始互相微笑了"。
♦ 美國Wall
Street Journal (2025-5-10),台灣整頓的國防目的 ── 讓台灣堅持足夠長的時間,直到美國前來營救,「台灣還是需要知道美軍是否會出現」。 ── 所以台灣政府並不知道美軍來不來。
♦ Taipei Times (2025-7-14) 外國專家評論在川普的領導下,台灣很容易成為一筆大交易的棋子 ── 或者更糟的是,被拋棄,自生自滅。
♦ 印度The
PRINT (2025-7-16): 副總統J.D.范斯最近在the
U.S. Naval Academy(美國海軍學院)畢業典禮上發表演講youtube.com/watch?v=CrrNlm7jctg時宣布,在川普領導下,美國將“謹慎選擇何時使用武力”,並“避免捲入無休止的衝突”,如果台灣依賴美國參戰,這並非好消息。 Takshashila
Institution研究員說「美國參與直接衝突已經超過
25 年了,因此人們當然感到厭倦」,Jindal
India Institute教授說: 美國當前對台的重點是經濟利益,台灣被美國用作與中国談判的籌碼,川普極其不負責任。美軍不一定介入。
♦ 美國National
Defense magazine (2025-7-14) :美軍缺席台灣漢光軍演令人擔憂。台美兩軍應演練更高層次的協調、整合。 Heritage
Foundation (美國傳統基金會)資深研究員認為,儘管美國兩黨表面上支持台灣國防,但“每位政客都要考慮自己的選民”。
台灣繼續宣傳
中時() : 國防部長顧立雄暗示台海有事,美國會軍事干預
但是
♦ 根據英國Financial
Times (2025-7-12), 英國Reuters, 澳洲Financial
Review (2025-7-13): 美國的盟友代表們表示 ── 美國沒有給台灣開出任何空白支票。
♦ 美國ABC
News, 2025-7-19 專訪林飛帆 ── "您是否相信一旦發生入侵,美國會提供支援?"
林回答: "我認為,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明白,我們是唯一需要在前線承擔這些責任的人,然後才能了解該地區的合作夥伴和盟友如何幫助我們"。(Do
you believe that there will be American support in the event of
invasion? I would say it's more important for us to understand that
we are the only one on the front line that need to shelter these
responsibility, then to see that how our partners and allies in the
region can help us)
由對話可知,美軍不一定介入; 得視美國善意而定。
♦ 美國Washington
Post (2025-7-18) : Taiwan extends drills to show China — and Trump
— it's ready to fight (台灣向中国 ── 以及川普 ── 表明戰鬥準備就緒)
♦ 澳洲ABC
Australia, Australian Broadcasting Corp. (2025-7-17) : the
authorities are trying to send a message not just to Beijing, but
also Taiwan's allies, especially the US, that it is stepping up and
is prepared to defend itself. (台灣當局試圖向北京,以及盟友尤其是美國,傳遞一個訊息:台灣作好了自衛的準備)
♦ 英國
Reuters: Part of the reason for the drills is to send a message to
Beijing that Taiwan is prepared to defend itself. (Reuters:
Kirill Kudryavtsev/Pool) (演習的部分原因是向北京傳遞一個訊息——台灣已準備好自衛。/ 路透社)
但是,許多台灣人仍然信美
不疑── 因為受到民進黨、美國、
台灣媒體宣傳的影響。尤其是親綠選民,「疑美論」的比例相對特別
之低,令人想起古早一句台語,做生意要騙熟人。
中国Global Times (2024-2-4): 對於各種“疑美論”,民進黨政府都
歸因於“認知戰”("cognitive
warfare" ),極力迴避問題、轉移焦點。他們試圖強調須「依賴美國」來平衡這些憂心。法國RSF
Director General (2024-10-20,
CNA):台灣"可信度赤字" 是民主的阿基里斯腱。
聯合報 (2022-4-5) 指: 民進黨始終用各種明示暗示手法,讓國人相信美軍會來救。聯合報:執政綠營經常...針對任何質疑美國觀點,斥之為「疑美論」,並且口誅筆伐強勢打壓毫不留情...
畢竟紙包不住火。 打壓「疑美論」徹底失敗了。賴清德的信譽應該嚴重受創,不知道打壓沒用,賴清德的判斷力與智力也可能有問題。日本 每日新聞 (2025-6-25): 總統賴清德的支持率持續下滑。
回顧賴清德這2年的宣傳口號──
可以知道那是多麼的虛假
~
♣「和平靠實力」── 這是最響亮的一句宣傳口號── New
York Times (紐約時報), 2024-5-20: 這將是賴清德對兩岸的主要立場。
但是,美國 Fox
News (2024-5-28): 美國眾議院外交事務主席Michael
McCaul評估,「台灣現在沒有實力自衛」。澳洲智庫Lowy
Institute 2023
Edition 給台灣綜合實力
的排名是亞洲第14, 這是多麼後段的位置? 「和平靠實力」抄襲美前總統雷根的信條"Peace
through Strength"。
西方專家批評台灣「
毫無準備」。8年
前,美國 New
York Times (2017-5-18) 批評台灣約二百萬後備軍人只是「紙
面」的數字,如同虛設,8年後,CNN
(2025-6-22) 一樣的批評,數百萬義務兵只存在「紙面」上 (exist
"on paper")。 Manila
News (2025-6-25): 台灣將召集更多預備役軍人參與演習,所謂「更多」,是從去年的1.4萬後備軍人增加到今年的2.2萬。
♣「
抗中保台」──
美國 National
Interest (2025-6-6):
台灣軍購的武器(戰機坦克艦艇等)是中国轟炸的巨大美麗目標; 台灣需要準備全國叛亂游擊戰; 不幸的是,台灣領導人並未採取這項策略 ── 他們已經沒有時間改變方向了
。
♣「團結」──
這是賴清德最新的一句宣傳口號
── 「團結」,目的是為了「分裂」── 以「大罷免」
剷除國民黨立委,鞏固權力。
既然地方政客普遍貪腐(美國Diplomat (2024-9-11) : Corruption
and patronage are "in
the DNA" of
local politics;